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复旦大学哲学系、华东师大政教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召开的中国逻辑史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2日至10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和资料30篇。会议首先进行了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冯契教授在会上作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问题》的学术报告,报告以丰富的史料介绍了墨子和荀子的方法论,说明了我国古代科学方法的发展与演变。李匡武教授作了题为《王充的〈论衡〉是一部重要的逻辑论著》的学术报告,肯定了王充的“疾虚妄”是贯穿〈论衡〉全书的中心思想,并归纳了王充  相似文献   

2.
王充的《论衡》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它所反映的王充的治学特色同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初步讨论了王充“疾虚妄”的态度、怀疑精神、实证精神 ,并做了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王充及其《论衡》在封建时代,“攻之者众,好之者终不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衡》)。到了现代,情况又是如何呢?变成了“好之者众,攻之者终不绝”。真所谓攻好并存,毁誉交加。公认的是:王充为汉代学界之一奇人,《论衡》为汉代学界之一奇书。奇在何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汉代奇人现代,中外学术交流广泛。在这种交流中,王充受到重新审视和评论。首先,西方学者喜欢说王充像西方古代某一学者。有的说王充在“灵魂论”方面,可以“与柏拉图相提并论”;从  相似文献   

4.
佚名 《天风》2009,(2):43-43
“知识就是力量”这旬至理名言一直被奉为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公元1561—1626)的“专利”,其实,我国东汉思想家王充(公元27—97)比他早1000多年就语出惊人,在宏著《论衡》的《效力篇》中,王充写道:“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知识就是力量。”  相似文献   

5.
<正> 汉晋间王充、向秀、郭象都主“自生”说,而三者有同有异。王充反对“天地故生人”,主张“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篇》),“万物自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篇》)。王充的“自生”说要点有二:一是万物“皆禀元气”而生,万物的本原是元气;二是万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过程,“自生”即自然而然产生,不是自己生出自己,更不是“天地故生物”。“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论衡·自然》)  相似文献   

6.
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医学上的影响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合肥230038)王锡安一、天地之生由乎气《论衡》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专挑先秦、特别是儒家的一些唯心主义以及一些造说,作以立论。如历史上共工与颛琐为争天下,怒而触不周之山,于是使天柱折,地维绝之说。王...  相似文献   

7.
试析王充的鬼神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一般都用“无(鬼)神论”来概括王充关于鬼的论述,称赞王充是“后汉时代最大的无神论者”,说王充哲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无神论”。①但当翻开《论衡》时,我们却发现王充对鬼神的批判,仅停留在讲“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之《论死篇》;而在后来的《死伪篇》《纪妖篇))(订鬼篇》等中,王充对鬼神乃至妖怪,并没有采取否定的态度,以至称王充是无神论的学者也说:“《论死》的鬼论观点本来十分明确,中间出了一篇《纪妖》,到了《订鬼》观点就动摇模糊了。”(任继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535页)我认为,要全面…  相似文献   

8.
郜喆 《现代哲学》2023,(3):133-140
两汉时期,《春秋》被视为孔子所作的“一王之法”,是学术与政治的核心。“三统”是《春秋》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滥觞于西汉初期董仲舒的“三统说”,影响到西汉中期以眭弘为代表的革命思潮。西汉末年,刘歆将“三统说”改易为“三统术”的历法技术,并引入五行相生说,论证了新莽及东汉王朝的历史正当性。从“三统说”到“三统术”的变化,昭示了西汉“三统”理论的转折。  相似文献   

9.
《太玄》“罔直蒙酋冥”的易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是我国西汉末年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以为经莫大于《周易》,便加以模仿而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拟之而作《法言》(参见《汉书·扬雄传》)。张岱年先生说:“扬雄作《太玄》以拟《易》,虽属模拟之书,实质上不失为一个新的创作”(《太玄校释序》)。《太玄》是扬雄模仿《周易》而创作的一部含有深刻内容的学术著作。《太玄》有《玄文》篇,乃模拟《周易·文言》而作。其中模仿“元、亨、利、贞”四德,提出了“罔、直、蒙、酋、冥”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当今学界以"自然"作为解释道家哲学主要的核心概念,"无为"受到忽视。但是,"自然"与"无为"作为道家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此消彼长的。《老子》"道恒无为"与"道法自然"的提出,将"自然""无为"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二者是同等层次的概念。其后至西汉,道家思想家的自评与他者的评判以"无为"为中心,"无为"的地位高于"自然"。严遵《老子指归》与王充《论衡》开始将"自然"与"无为"并列起来,提升了"自然"的重要性。至魏晋玄学与早期道教经典那里,形成以"自然"为主的解释道家的思想理路,确立了自然主义的时代思潮。因此,以严遵、王充为界,道家思想的诠释主旨亦即"自然""无为"的思想地位在学术史上实现了第一次转变。  相似文献   

11.
王充     
两汉时期,神学的乌云笼罩着思想界的上空。天被赋予意志,成为人世间的主宰。先哲圣贤的的人格被神化,世儒学者、民间百姓对圣贤盲目崇拜。他们“好信师是古,以为贤圣所言无非,专精研习,不知难问。”朝代兴亡用迷信去预言,人间祸福靠符瑞去解说。整个社会,充斥着虚伪和谬妄。就在这茫茫黑夜之中,燃起了一把火炬。火炬,是以《论衡》为代表的思想;高擎火炬的人,就是战斗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  相似文献   

12.
杨权 《现代哲学》2006,(1):108-114
“尧后火德”说本是为了证明汉家天子具有君临天下的资格而炮制出来的,但在西汉和东汉的末年,此命题分别为有觊觎帝位企图的野心家所利用。本文主要考察了西汉末年的王莽和东汉末年的曹丕利用尧后火德说来制造舆论借口,以“受禅”方式篡夺汉祚、完成由“火”到“土”的德运更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论儒道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多种思想成分并存互补的方式存在和延续着的。不过,由于在秦汉之后出现了“儒、道传而墨法废”(王充:《论衡·书案篇》)的现象,所以,人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问题时,经常提到的是儒道的互补。在近几年的学术讨论中,“儒道互补”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但研究者们较少对它进行系统具体的探讨。以下我拟从“儒道互补”的必要性、理论基础及其理论建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正>西汉末年,今文经学的烦琐迷信使得"正今文、倡古学"成了学术大势。扬雄和刘歆颠覆今文经学的经典次序、转换今文经学的解释方式,分别以《易》和《左氏春秋》贯通诸经,但在《左氏春秋》与《易》的联结理路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89,(3)
近世治佛学,多以竺道生为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位高僧,其实,这第一位高僧,当首推释道安。一佛法自两汉末传入中土,最初只是依附于鬼神方米。所以两汉人鲜知有佛,而以批评汉代流行思想为学术内容与特征的王充《论衡》亦于佛教竟无一字论及。汉末以后,佛教始盛行于中土,其最显著的表现是佛经的大量译出。据《开元释教录》,自三国至隋  相似文献   

16.
许其端 《心理学报》1980,13(4):13-20
《论衡》是东汉时期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一部著作。该书在揭露和抨击宗教迷信等各种偏见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作了比较广泛的论述。主要有人是由自然界的气产生的;人的精神是随着形体的产生而产生、死亡而死亡,不灭的精神是不存在的;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要通过感官,在感知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思维;人有本能的欲望,它是可以发展和变化的,情感是和欲望相联系的;熟练技巧是后天不断练习的结果;智能有幼成早就,它主要是靠后天勤奋的学习。这些见解都是可贵的。  相似文献   

17.
王充批评过讦纬迷信神化孔子的种种说法,批评过孔子本人的某些观点,如厚葬久丧,去食去兵等等。在“文革”的批林批孔运动中,这方面的内容被夸大、拔高,于是王充便被装点成反孔斗士。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从《论衡》全书看,王充对孔子很尊重,他认为孔子是作为“道德之祖”的圣人,伟大的教育家和文献家。他在三百多处引证孔子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论点,他的人性论就是孔子性习说的进一步发挥,他的定命论源于孔子的天命观,不过更富于宿命论色彩。因此,说王充反孔是违反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18.
《论衡》是东汉时的王充留给我们的唯一的著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从人的自然实体的产生、肉体与心理的关系的探讨,到有无“生而知之的圣人”,人的认识过程、求知目的、感知和思维的关系、人的智力才能、人性及社会心理学的种种问题,都有所论述。他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既继承了前人的宝贵遗产,又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不仅有卓越的贡献,也具有深刻的教训。因此,认真探讨和总结王充的心理学思  相似文献   

19.
《管子·轻重》的写作时代与理论源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汉末年刘向在编定八十六篇本《管子》时,把它分为《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管子解》《轻重》等八个部分。其中排在最后的《轻重》十九篇(今亡三篇),学术界对它的时代特征与理论倾向争议最多。...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33.9万字。本书在汉代经学发展的视野下对纬书的形成与思想作一整体的研究。纬书相对经学而言,因此,欲明纬书之形成与思想,必先了解当时经学之发展及特点。在这一前提下,本书对《易纬》、《春秋纬》、《尚书纬》等诸纬的形成与思想分别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纬书形成方面,主要侧重从西汉经学传承的情况方面来分析各个纬书的形成。西汉经学发展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