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集中体现了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各种矛盾景观。基于对后现代主义的一般性理解,对后现代美学问题的批判性建构的考察,首先需区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后现代性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其次通过对传统美学中的本质主义与科学主义理论危机的分析,以及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现代性的审美救赎意向、差异性方法论原则等大量后现代美学相关问题的理论审视,来关注艺术现实和审美实践;最后再通过否定性的提问方式,进一步拓展美学问题的形上之思的可能性,完成审美的批判与批判的审美的双重建构,也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的建构提供一种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2.
悲剧人文主义是近年来特里·伊格尔顿着重阐发的一个理论概念,本文认为,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而言,审美现代主义的核心要素是悲剧人文主义的建构。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始终是一个矛盾而充满张力的概念。本文从中国美学有没有悲剧观念这个理论难题入手,以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和思想为立论的基础,从悲剧人文主义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情感结构和历史逻辑,悲剧人文主义与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中国悲剧观念的基本内涵、呈现方式,以及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特殊性。本文认为,以中国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中国审美现代性的研究,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受德国古典美学和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学界一直强调审美的自律性、超越性和无功利性。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救赎之路,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审美与文化批判,期望通过建构审美乌托邦来寄托人类自由解放的希望。但是,这种审美和文化批判的理论路径过分倚重主体心理体验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忽视了现实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改造,片面夸大感性、情感、想象力的作用。今天,从全球范围来看,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依然锐不可当,并且继续以"资本主义"的实在形式遵循着其固有的逻辑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资本"的魔力和逻辑依旧支配和塑造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审美资本主义正是西方经济社会新近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追溯了审美与资本关系的历史嬗变,就审美资本主义中出现的资本对审美的绑架,展开了对资本的辩证批判与反思,就审美资本主义时代"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近代文艺美学的两个教条,即"审美经验论"和"艺术的自主性",是导致当代艺术衰落的理论根源。其中的审美经验论导致了审美享乐主义,艺术的自主性则导致了艺术品拜物教,这两点都通向资本主义的市场逻辑,使艺术被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彻底吸收。当代资本主义从艺术中汲取灵感和动力,把艺术的要素引入生产领域,将艺术的魅力灌注于工业品的生产中,使工业资本主义变成了"审美资本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看,艺术的衰落宣告了近代文艺美学的失败,同时也预示了美学获得新生的理论契机,这就是:艺术之原初本质的先验重建如何可能?这一课题需要在马克思政治美学的新平台上展开。  相似文献   

5.
自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将反讽确立为抵抗机器文化、管控理性宰制的价值力量以来,反讽成为欧洲审美话语中的基本思想诉求和理论立场。然而,德国古典美学因过度依赖理性而忽视了反讽的感性效能,思想上用理性驱逐感性,理论上以反思拒斥反讽,造成了德国古典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内在危机。马克思恢复了反讽的现代性文化生命,使审美现代性摆脱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内在危机。之后,尼采、克尔凯郭尔等思想家又为反讽注入新鲜元素。而在当代,反讽则进一步发展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微观政治生活中的一种调控策略和言说功能。  相似文献   

6.
艺术、美学、政治都是可见性与可理解性框架的"感觉共同体"形式。以艺术自律的同质性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范式,与在模糊艺术边界的基础上宣称"美学终结"的后现代主义范式都是对美学的政治之原初悖论的遗忘。美学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一开始便与平等紧密相关。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平等形式:一是打破等级体系和界限限制的平等,最终带来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相容性;二是艺术作为艺术自身的平等,将艺术建构为一种人类经验的分离形式。相应地也有两种审美政治形式:一是审美革命的方案,旨在将审美经验中的平等和自由转化为共同体的集体存在形式;另一则强调两种平等的感觉共同体之间不可通约的对立面。真正的政治艺术是两种审美政治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与他律性之间的协商与"拼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边界的移动和辩证冲突。当代批判艺术实践中的伦理转向,消除了审美歧见的辩证法,将政治艺术带向了一种共识危机。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时代,艺术与文化创意已经成为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意与文化批评紧密相关,在当代社会中将获得新的理论与实践增长空间。2017年7月14日至15日,第六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在英国威尔士卡迪夫大学举行,会议主题是:创意、批评与全球化。在此次会议中,不同国家、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围绕着全球化时代创意与批评的互动关系以及审美与政治、文化与经济之间内在而微妙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对话,向学术界呈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立足于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学科前沿所产生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韦伯的著作包括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观和制度论与社会学两大部类。前者被称为文化论,后者被称为制度论。按照他的理解,现代性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制度现象,资本主义的兴起过程本身就是诸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在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这一主题下,他研究了思想、观念、精神因素在现代性生成过程与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个在宗教领域,一个在经济领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生了选择的亲和性,共同推动了西方现代文化和制度的演进。《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文化论视角,强调精神和心理因素在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反对马克思的学说,而是批驳经济决定论。  相似文献   

9.
伊格尔顿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武器,反驳"马克思主义不能指导环保主义"的错误观点,并站在心忧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阐发其对当今世界生态危机根源和出路的深刻思考。伊格尔顿认为,资本主义不仅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还是全球社会危机的总根源。与西方社会唱衰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论调不同,伊格尔顿坚信马克思主义及其生态理论没有过时,社会主义才是实现生态和谐、解决全球危机的根本之道。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伊格尔顿自然生态观的科学性和局限性,并吸收其正确观点为我所用,为推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即期待视野理论对设计艺术进步所起的动力作用也是巨大的。期待视野理论中的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期待视野理论中的审美距离所对应的是在设计艺术中的设计师、产品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设计中审美距离论,这些共同推动了设计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1.
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研究是其身体理论的延续,其理论资源主要来自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目的在于寻找一种理想的政治模式,这一模式将女性的某些文化品德以及女性的反叛力量视为重要条件,女性、文学及美学的亲缘关系,也促使伊格尔顿关注女性主义。无论是批评还是赞扬女性主义,伊格尔顿均以其政治理论及政治目标作为评价标准,由此可见,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批评并非单纯地从女性解放立场出发,而是基于其理论建构与政治诉求的需要,在他看来,女性主义不具备独立意义,而是作为政治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具有关联作用的有效点。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正>多年的办刊实践,对我们来说,一个较有成效的做法是把办刊与办会紧密结合。这些年来我们先后举办了四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它们的主题分别是"中英审美现代性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未来""宗教与现代美学"。这些主题承载着丰富的时代信息,既是当今时代发展所牵动的精神的和意识形态的深层次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所义不容辞要给以回  相似文献   

13.
国外马克思主义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重思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奠基阶段;以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不同理解为核心的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分化阶段; 1968年之后在各种新社会运动基础上出现的各种思潮。当代马克思主义要有效地介入现实并展现其理论价值,就必须在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把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加以扩展,不仅要考虑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权力等核心因素的作用,而且考虑现代性中生态关系、性别模式、族性模式、文化系统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二是不仅要看到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劳动和生产解放的核心意义,而且意识到性别平等、自然解放、社会团结、价值认同和个体独特性等新的社会要求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流行音乐是解放大众感官的重要媒介,展现了现代技术的优越性,构成了辉煌的大众艺术景观,然而其制作、宣传和出版发行环节又受技术霸权的控制,反而加强了对文本自身艺术性层面的背离,放弃了追求艺术"显灵"状态的努力,导致大众对流行音乐更加广泛的漠视。这深刻体现了现代科技文化的悲剧维度,凸显了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矛盾性。从技术悲剧观念角度研究中国流行音乐,或是一个更富于成果的出发点,一种与悲剧的必然性进行调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论杰姆逊文化阐释学的哲学基本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杰姆逊文化阐释学的哲学基本点毛崇杰一、杰姆逊的理论性格弗·杰姆逊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由于他致力于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与对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研究,被公认为当今具有深远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权威。在70—90年代间,他写出了一系列著作,如《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语言的牢笼》(1972)、《政治无意识》(1981)、《诊断学》(1982)、《后期马克思主义:阿多尔诺或辩证法的持久性》(1990)、《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91)等。这些论著被译成不同文字,为杰姆逊…  相似文献   

16.
伊格尔顿认为,康德的道德法则仅仅在形式而不是内容上模仿了审美,他还在拉康思想的启发之下将康德义务论伦理学归入"象征界伦理学",因为那种纯粹形式的道德律近似于拉康的象征界秩序。康德反对英国经验主义基于摹仿的伦理观念,但伊格尔顿指出,康德那种纯粹形式主义的伦理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南辕北辙的,抽象法则不是人类的目的,人的价值应当像艺术品一样,既是类存在也是个体存在。道德法则、美学以及人本身,这三者只以自身为目的。最终伊格尔顿提出,考察文学艺术的美学与人类学价值,必须重返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童庆炳在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美学研究领域自成一家。在美学本质论研究方面,他刷新了"美在关系"这个古老的美学命题,赋予新的内涵;在心理美学研究方面,他更新了理论视野和方法,以审美体验为中心,以审美心理机制为基本框架,开辟了中国心理美学研究的新局面,尤其是在审美体验论、审美知觉论、心理美学与古典文学的互动阐释、矛盾分析与中介思维的方法论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他以他的美学研究确立了一种质朴晓畅的诗性文风。"美学的童庆炳"以其诗性的美学、诗性的体验、诗性的文风、诗性的人格为我们的时代昭示了一个诗性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学术领域内 ,现代性问题已成为人文学科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拟梳理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并进而探讨审美现代性问题的发展前景。一、美学与现代性研究关注的基本内容与问题是什么国内学术界目前的研究大致有两大特点。一是探讨和阐释美学现代性所呈现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二是梳理与反思中国美学现代性的发展及问题。1 美学现代性的内涵及特征的探讨  ( 1 )一种观点认为 ,随着反本质主义思潮的全面崛起 ,美学的本体论时代宣告结束。对这一思潮与现代美学的知识形态的关系作出清理 ,乃是审美现代性反思的一个…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和对话的基础在于,它们都根源于对文学艺术中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都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把使文学与意识形态拉开距离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同时,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研究范式随着现代性反思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后现代冲击的加剧,都显示出局限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发展对于中国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应对当下的危机、规避文学本质论的局限性、实现范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自身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现状决定了我们要在借鉴西方理论资源的同时,把批判的视角与建设的视角结合起来,找到一条发展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后,美学理论家试图建立一种与新政治、新文艺相呼应的崭新的美学体系。20世纪50、80年代产生过两次重要的美学争论,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美学问题。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归纳出贯穿当代美学始终的基本问题是美的本质和美学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50年代反映论和工具论的批评形态,80年代实践论和审美自律的批评形态。到了新时期以后,美学的基本问题日渐多元,如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资本主义、生态存在论、审美社会学、审美人类学等等,但尚未形成较为固定的批判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