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山水画中,除了以风景为主体元素外,画家还会在画中添加一些小的点景来丰富画面内容,展现主题,表达内心情感。点景人物虽小,但却是山水画中点景的要素之一,起到画龙点睛、渲染气氛的作用,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之笔。尤其是在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和"北风南下"的转变,点景人物愈来愈多地出现在山水画中,由于理学的兴起,画家所追求精神世界的表达已到达"天人合一"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以广西"红色革命"为主题对山水画在意境与章法、笔墨、设色、材质等方面进行题材研究,梳理"红色革命"与山水画的关系,丰富和完善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题材。建立以广西为代表的"红色革命"题材山水画在表现语汇在笔墨、用色、材料等方面探索新的研究模式,"红色革命"精神与山水画结合所产生的文化自信和崇高信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学仲将写生引入对传统山水画的改良中,把大自然的复杂性、丰富性、天然性融入自己的画面,以此来继承"师造化"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写生为手段与自然景物沟通并以笔墨的形式传达山水画的气韵与意趣,从"目识手记"的写实写生逐渐转变为"目识心记"写意写生,并从中发掘新的图式和笔墨技法。王学仲借鉴西方水彩画中的技法,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元素结合,将爱人民、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的精神主题隐于其中,创造出适合于新时代的山水画新意镜、新形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是绘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诗情与画意相完美融合的产物。在我国的山水画发展当中,文人将自己对于山水的感情借助于笔墨丹青融汇在笔下,而同样借助于山水画的意境来进行诗文创作。因此,在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当中,诗画实质上是分不开的。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在分析认识中国山水画当中,必然要在理解"诗情"的基础上,借助于绘画技巧,来更加深刻的理解"画意"。  相似文献   

5.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之一。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中的山水风景作为主题的绘画形式。自魏晋时期开始萌芽,隋唐时期终于成为独立的画种,而在宋朝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宋代山水画美学思想受道家思想影响很大,通过对道家思想和宋代山水画的研究,写明道家思想在宋代山水画中的审美意蕴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可居"、"可游"的审美特性,决定了将山水的自然属性与人文内涵进行有机统一的创作要求。文章对山水画中的人文元素、漓江流域的历史遗迹和民族风情,以及人文元素在山水画中的表现作了描述和分析,说明了山水画中人文内涵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先秦文献里"四时"主题的相关论述,梳理了绘画中这一主题形成的源头,并对六朝至五代文论、画论中"四时"的演变与延伸加以阐发,进而认为山水画中"四时"主题在五代时期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画家个人创作的影响下,南宋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与北宋山水画气势雄浑、规整严谨的风格相比,南宋的山水画更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其内在的文化韵味和诗情画意。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南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构图形式和意境表现上。南宋山水画在笔墨上追求"简",通过"斧劈皴"的手法体现笔墨的苍劲,在构图形式上注重"边角式"构图,在意境的表现上讲求"虚实相生""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结合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直观表达,也是古代人高尚的人生观的表达。山水画在唐末后占据中国绘画的主导地位,结合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中国山水画自兴起之日,就贯穿了老庄之道,道家精神是其内涵。恬淡至上、寂寞无为是山水画的宗旨,山水画对"淡"的境界追求一直都是山水画家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上,米芾、米友仁父子"米点山水"的出现,使文人画上新一台阶,为画史所称道。二米的山水画以"墨戏"的创作手法摒弃绘画的一切功利性,抒写文人"寄心"的人生态度,影响到后世文人画的发展。"米点山水"蕴涵着"质朴兴游天真"的审美和创作思维,独特的"水墨戏"韵味和空间意境的营造无疑成为最能反映中国山水画审美特征,其在山水画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文章通过研究米家父子时代风格与个人风格的关系,探究米家父子对把握山水画创作信息的研究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作独特艺术之一,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艺术瑰宝,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力充分将山水画作的特点以及中华韵味彰显出来。中国山水画又称水墨画,其一笔一画都体现着画家的心境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其不单单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包含了满满的人文价值。而基于国画"六法"的中国山水画,借助其系统的理论进一步针对画作的内在精神、气氛以及构图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此,有必要就国画"六法"背景下中国山水画的具体艺术表现力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自然观作为古代中国美学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天人合一"的向往。中国山水画从诞生至发展与自然有着密切关系,从地域特征视角研究山水画写生,梳理地域特征与山水画的历史脉络,论证地域特征对学习山水画写生的作用,有助于山水画的历史研究和探究山水画表现的新形式。通过对桂北山区和村寨实地调研与山水画写生,对桂北地区山水画写生的笔墨、构图、意境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地域特征与山水画写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后学者研习山水画提供有益帮助。研究表明,地域特征与山水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地域特征影响山水画写生的发展,丰富山水画写生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3.
李可染是20世纪杰出的山水画家,他在"光"与"色"的表现上有自己独到的处理。在用"光"上,他把西方绘画中的"逆光法"与中国画的笔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光感;在用"色"上,打破明清以来山水画以浅绛设色为主的旧程式,创新色彩观念,他的山水画设色具有一定意象性和装饰性。李可染在用光、用色上,把中国山水画的光与墨、色与墨的关系推动至具有当代性,开阔了现代山水画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艺术而言,"道"是其精神追求,也是其固有的哲学品格,中国艺术的最高精神追求就是道、自己与宇宙。道家思想作为山水画艺术的思想根基和源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文章从"天人本一"的审美观、虚实相生与大象无形等几个方面分析,阐述受道家思想美学影响的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状态和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不仅呈现出对山水自然美的一种表现和欣赏,通常还具有一种给人以精神启悟的哲学意义.而中国山水画中蕴含的这种"精神哲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道家思想的生发.可以说,道家思想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精神依托,它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理想的追求、空间布局的构设、以及色彩体系的呈现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门类,山水画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内涵。隐逸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长盛不衰的一种社会思潮,它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并对包括山水画等文化艺术门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山水画的产生和独立、山水画对逸品的推崇、山水画的审美取向、山水画题材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凸显画家对山水画的超功利性的"隐逸"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7.
宋明理学与传统山水画的构建研究通过对中国山水画"观念"的深入剖析,结合演变过程中的时代哲学思潮,论述山水画创作的意识观念,系统展现中国传统山水画特有的艺术精神。传统山水画成熟于两宋时期,这一过程似乎与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发展演变同步。从义理分析和部分画论研究其演化过程中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山水画有着不可或缺的艺术地位。而蓝瑛作为明末清初的一位有突出成就的山水画家,和以他为代表的"武林派"在中国山水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文章将从蓝瑛的山水画作品为出发点,浅析蓝瑛山水画的艺术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9.
意境的营造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重要目标,它诞生于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留白"正起到这样的作用;空白处虽无笔墨,但与画面中的物象相交融,从而完成虚实相生的绘画意蕴,构筑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意境之美。以中国画"留白"这一特有表现语言在画面意境营造中所起重要作用为契机,展开对意境的生成、"留白"之作用的追溯探源,以及对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经典留白样式的深入分析,试图为读者解析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家的艺术创作是如何在借助"留白"之形式完成意境营造的同时,进而达成其"可游可居"的"志道"之愿。  相似文献   

20.
前言中国的山水画,究其起源及思想,与神仙道教(包括老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留传到今天的画像石和古镜等上面描绘的山水就有作为神仙的衬景的,但这还不能称之为山水画,到了公元四世纪才开始出现以山水为主题的绘画。关于四世纪山水画出现的历史原因,可举出政治的、社会的、地理的以及思想史上的理由。如果从与思想史的关系上来看中国的山水画,大体上应考虑下述一点:即外在的山水和内在的心灵,通过绘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