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所谓后现代文化中的“乌托邦危机”———其中,正是这个乌托邦观念是怀疑的主题,并且它对完美的追求因每一种狂热的意识形态而受谴责[1]———的种种原因中,不难发现乌托邦观念总是与形而上学维系着这种密切、或许极其密切的关联。在这里,我指的是由海德格尔详细阐述的形而上学概念。许多形而上学的捍卫者仍然拒斥海德格尔的批判,但是实际上始终将形而上学定义为不注重存在本身(das Sein)而重存在过程(dasSeiende),或重理性可以把握的存在的一个客观基础(理性与知识、实践互动时应依附这个基础),这至少构成普遍接受的一个讨论出发点。我…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开端是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理念论的发展,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完成了形而上学的初步奠基。古希腊形而上学是一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从奠基路径上看古希腊形而上学是通过概念逻辑的方式建立的一种对象性的形而上学,其基本思路是以理性认识的方式来把握万物的本质和真理。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从古希腊时期起就蕴含着理论与精神的一体性,力图彰显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的深层关联,以及其超越性的神学旨趣。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开端是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理念论的发展,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完成了形而上学的初步奠基。古希腊形而上学是一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从奠基路径上看古希腊形而上学是通过概念逻辑的方式建立的一种对象性的形而上学,其基本思路是以理性认识的方式来把握万物的本质和真理。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从古希腊时期起就蕴含着理论与精神的一体性,力图彰显形而上学与人的本性的深层关联,以及其超越性的神学旨趣。  相似文献   

4.
科学世界图景中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作为人类理解自身所处环境的一种文化活动,它所提供的世界图象在变换着,变换着的世界图象反过来又改变着人本身、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活动。人类理解与存在之间的这种自相关性(自相缠绕性)正是二十世纪科学活动最鲜明的特征。科学的不确定性这一自然科学观念就是对这个特征的表述。它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思维进入了“自我意识”的更高阶段,构成二十世纪科学世界图景的本质成份。  相似文献   

5.
黄小惠 《学海》2011,(3):166-169
在现代西方哲学界,詹姆逊最为明确地高举起乌托邦旗帜。他继承了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将总体性思想内嵌其中,并且始终把乌托邦作为一种政治策略来建构,因此他的乌托邦思想具有鲜明的政治维度。乌托邦的本质是政治无意识,借助总体性方法,乌托邦实现对社会历史总体性的揭示;而乌托邦的政治功能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中得到充分凸显。  相似文献   

6.
身体美学与乌托邦式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鸟托邦”一词的双关含义入手,结合东西方哲学文本,阐述了乌托邦的历史传统、身体的哲学概念、身体和方位的关系等,说明身体构成我们主观体验的中心,并确立我们在世界中的空间坐标。同时,作者结合自己在日本研习禅宗的经历,描述了成功的坐禅体验,此时的身体在最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并把自身隐没到更广泛的行动中去。总之,乌托邦式身体(the utopian body)是一个不存在的美好之地,这也是作者身体美学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在俄罗斯作家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中,宗教与乌托邦是不可或缺的两个存在,它们共同将人性的生命与外在的世俗造成一定程度的疏离。俄国文学史的过程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美"与"神"的较量,即审美乌托邦与宗教乌托邦的某种角力。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充满矛盾的果戈理与白银时代起奠基作用的梅列日科夫斯基二者的文学思想与具体创作,鲜明体现了宗教与乌托邦的角力。伴随着十月革命的到来,由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引导的社会乌托邦思想变为一种现实。在1922年的"哲学船"事件之后,"美"与"神"的乌托邦似乎与社会乌托邦格格不入,侨民文学与苏联新文学的相互诋毁便是二者交锋的证据。此后,随着社会乌托邦落到实处的理想破灭,俄罗斯文学进入了以后现代性为主导的时代,一个解构乌托邦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王宏选 《宗教学研究》2007,1(1):209-212
《希伯来圣经》中神人约的订立需要举行特定的仪式。尽管立约由神一方提出,神人约的完成却需要双方的努力。神人约具有双向性,它反映了神人双方的相互需要。神人约中蕴涵着深厚的团体意识,它使以色列成为一个非常有凝聚力的民族整体。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站在现代哲学的立场上重新诠释“神人论”这一传统基督教人学理论,在重建神、人与世界三者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揭示了神人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神人论的核心是“肯定神性”与“否定神性”的统一,人的精神实在性之确证就在于人性中内在蕴含着神性,即神人的两位一体是人存在的本质规定。只有在“绝对存在”的宗教形而上学基础上,人才可以自由的意识、反思神的原则,同时又保持与神的内在同一关联。内在精神世界中人与神的绝对同一为人的生活提供了绝对意义和永恒价值,是人所追求的零真生存方式。神人论是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人学主题和理论基础,也是宗教哲学家为完善传统形而上学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站在现代哲学的立场上重新诠释“神人论”这一传统基督教人学理论,在重建神、人与世界三者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揭示了神人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神人论的核心是“肯定神性”与“否定神性”的统一,人的精神实在性之确证就在于人性中内在蕴含着神性,即神人的两位一体是人存在的本质规定。只有在“绝对存在”的宗教形而上学基础上,人才可以自由的意识、反思神的原则,同时又保持与神的内在同一关联。内在精神世界中人与神的绝对同一为人的生活提供了绝对意义和永恒价值,是人所追求的本真生存方式。神人论是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人学主题和理论基础,也是宗教哲学家为完善传统形而上学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理解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任何人只要与自身之外的他物、他人发生关系,就发生对他物、他人的理解问题。因此,理解既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时候,更存在于人与人之;司的各种形式的交往之中。理解意味着正确地认识对象的本质,把握对象的真实面貌,即为“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4页)。理解也意味着对客体作出评价、表达态度。在这种意义上,理解甚至成了处理人们之间矛盾的一种方式。总之,理解作为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普通存在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它应该是哲学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人本主义美学家对个体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基本上都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审美乌托邦的色彩。然而,相比海德格尔在诗意的追寻中向古希腊的回归,马尔库塞乌托邦终结论具有明显地向未来可能性探索的理论勇气。造成他们这种明显的理论差异的原因是:马尔库塞的乌托邦思想既贯通整个人本主义美学家的浪漫主义气息,又沾染了德国美学家的气质,更关键的是,他的理论生成的社会语境决定了其美学思想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3.
葡萄酒和产地,就与乌托邦一样,属于模糊的、动态的概念,它们的定义很难简单描述或一成不变。每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含义,都离不开与历史传统、学科类别、社会-政治倾向,甚至科学发现等方面的关联。葡萄酒、产地和乌托邦在物质和符号学方面的丰富资源,为研究原创思想、价值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场域,从而有助于确立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可揭示的转换关系。本文力图提供作为多维分析架构的关于乌托邦的若干思考路径,试图厘清在作为物质文化对象的葡萄酒之酿造中关于乌托邦方案和实践方法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哲学、先秦儒学与希伯来宗教都是古老的智慧思想体系,其智慧观分别揭示出了智慧的哲学含义、道德蕴涵和宗教意指,代表着智慧所具有的理智性、伦理性和超越性,也表现了理论与实践、伦理与精神、现世与超越之间的张力与和谐.三大智慧思想传统虽然在彰显智慧的知识、德性、精神三重品格上各有侧重,具有可比较性,但并非排他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含、相互交融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研究智慧必须兼顾其多样性而不混淆其不同层面的品格,并且认识到不同智慧传统之间不仅存在着张力和差异,还存在着和谐与一致.正是这种和谐与一致构成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情感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乌托邦精神既具有批判的理论性又具有实践的意识形态性,它肇始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批判。唯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活动才能确保马克思鸟托邦精神的实现。以马克思的观点,人是能改变世界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社会正是无产阶级能将资本主义改变成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种历史改变的机制在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中得到充分阐释,因此作为一位实践者而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者,马克思既有对时代的批判,又有对未来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地探讨了以色列圣约的神学构成、历史背景及其宗教隐喻,指出尽管它具有与整个古代近东相同的立法与司法习俗,但它更强调的是神与以色列立约和日后重立约的宗教经历。以色列对古代近东契约观念的使用使得神人关系概念化,神人之约被最深刻地体现于西奈经历中,并从中衍伸出一种浓厚的历史意识,形成守约得福、背约遭祸的神学历史观。此后,随着古代希伯来历史的发展,律法地位的提高导致了犹太宗教的结构变化,并产生了两种神学倾向:一是“约”的概念的淡化,二是律法被绝对化并赋予了其外在的形式。这使得律法被本体化,逐渐取代约而成为犹太信仰的基础,犹太教也因此成为以实现律法的要求为目的的宗教,公义的外在化由此极大地削弱了信仰的精神内涵。本文正是通过上述对希伯来神人之约与古代近东契约的对比研究,试图深入地领会契约律法发生和发展的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并思考包括基督教在内的诸多思想和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在本体论意义上把握人格,并将自由视为人格的本质规定。法权人格、道德人格、伦理人格既是自由人格生长的三个阶段,也是自由人格存在的三种样式。平等法权与内在超越性道德精神,只有在客观的伦理关系及其秩序中才能成为现实,人在自由的伦理关系及其秩序中才能真正成为自由的存在者。  相似文献   

18.
“一幅没有乌托邦景色的世界地留根本不值得一瞧,因为它舍弃了人类永远向往的境城。”——奥斯卡·王尔德“越是极目展望前景,遥远未来的幻像越是酷似神话中往昔的黄金时代。”——约翰·科恩人注定是(或者被选择为?)行进在臻于完美(或曰赎罪?)之路上的“空缺环节”(半兽半人的),所以永远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需要乌托邦观的超验色彩。惟其如此,对于本文列举的大部分论述虽然反映了今天的世界观,却直率地或比较审慎地表现出对乌托邦理想的关注,就丝毫也不会感到吃惊了。同样,描述马托邦观的起源及闪回式地反映乌托邦观的历史的…  相似文献   

19.
王英 《现代哲学》2006,(5):33-38
迈斯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和乌托邦主义》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分析理论的一部名著。他恢复了毛泽东思想中的乌托邦主义内涵,并采用“民粹主义”的方法论解释中国革命。他通过“乌托邦主义”来分析毛泽东追求美好未知世界的热忱,并对后毛主义时代的反乌托邦性质作了深入透彻的考察。这对我们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今日的中国社会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乌托邦"是人类对现实中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极性社会理想的一种总体性构想或设计。通过对中西乌托邦观念的比较研究,以此作为理论契机折射出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补充与对话,在"历史的终结"乐观主义背后的现代性之隐忧中,尤为凸显其意义。在文化领域引入乌托邦,从中发现和吸取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精神力量,使人类的现代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