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绵延,点出精神生活逃不出绵延的流。关键在于绵延哲学,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柏格森的绵延哲学是非理性的,生命才是创造性的。精神生活的创造性,就来自生命的绵延,绵延是生活的。  相似文献   

2.
1922年,柏格森发表了《绵延与同时性》,并于同年4月与爱因斯坦就同时性问题展开了关于"哲学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对面交锋。在此后的近十年间,柏格森修订并多次再版了这部著作,但由于其内容一再遭到读者的误解,他最终决意终止出版。由此,《绵延与同时性》的内容逐渐为大众所遗忘,而它对于柏格森本人的思想,及其对于哲学语境下时间问题的研究意义,长久以来也遭到了忽视。在重新考察此书内容的过程中,理解作为"瞬间"向度的"同时性",是把握不同于物理时间意义上的真正的时间的核心,也是能够真正把握柏格森毕生所专注的"绵延"概念的钥匙。  相似文献   

3.
标志着柏格森哲学特点的时间与绵延观念,自其第一次被柏格森表述后,就始终未离开过这一哲学,这个观念的主要宗旨,就在于同生命(就生命是由创造性和自由所表现出来的这一最深刻的意义而言)重新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柏格森的《论意识的直接论据》,首先是一部致力于研究生命与自由之真正运动的著作。对于生命与自由的这种联系,他首先在有关意识诸状态的分析中去寻求,在他看来,这一分析暴露出这样的错误,即以联想的方式去研究由这一分析造成的这些支离破碎的,不同的意识状态,因而导致心理上的决定论。在柏格森看来,联想主义是作为自我或意识的还原论而出现的,即它把意识归结为一种没有真正内在  相似文献   

4.
论柏格森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海峰 《现代哲学》2005,8(3):76-82
20世纪20年代,柏格森哲学曾在中国思想界人为流行,此时也恰好是现代新儒学思潮开始萌芽和兴起的时候,梁漱溟和熊十力均受到了柏格森思想的深刻影响。梁漱溟试图融合佛教唯识学和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观点,用以阐释和发挥儒家“生”之哲学的精义,以重建儒家的理想人格。熊十力则通过反省和比照柏格森哲学的生命观与自然观,提出了他对于生命本体的独特看法,从而创立“翕辟成变”的大化流行论和“默识证会”的直觉说。  相似文献   

5.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但并非一种"基于生命的哲学"。柏格森区分了生命概念的两种含义,而他在《创造的进化》一书中所讨论的生命主要是生理生命。这样理解的生命,实际上是宇宙的两种运动,物质和意识的互相作用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意识概念在一种宇宙论的意义上来加以理解,因为柏格森哲学有一种宇宙论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费多益 《哲学研究》2012,(8):120-126
连续性增长通常被认为是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特点,然而在20世纪的法国哲学中,"知识进步与否"却构成了其主要的论题之一。其中,以柏格森、萨特为代表的意识哲学倡导连续、绵延和进步的历史主义;以康吉莱姆、斯特劳斯、福柯为代表的概念哲学则信奉间断、断裂的非历史主义,在他们看来,知识、概念与合理性的运动并非连续——它会有起伏、变化、停顿、跳跃、曲折和倒转。而对于后一种思潮,巴什拉(G.Bachelard)无疑是其精神导师。  相似文献   

7.
1923年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亦叫“科学与玄学”之争),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营垒中不同派别之间的论争,也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极其重大的事件。在这场论战中,张君劢以西方生命哲学特别是柏格森哲学为武器,宣传自己的“人生观”思想,建立了援洋入儒的文化思想体系,为他以后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奠定了基础。研究中国现代新儒家就不能不考虑当时西方思潮的影响,同样,研究“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中的张君劢就必须注重考察柏格森哲学在其思想中的地位。如果从广阔的文化背景来探讨张君劢在“科学与玄学”之争的“人生观”,便可发现张君劢的“人生观”与柏格森哲学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共三大部分,二十二篇文章,无一不洋溢着诗性的智慧。该书立足于中国古代不同的艺术领域,对其进行了不同维度的梳理;在简要介绍西方艺术论的同时,采用中西例子兼用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艺术的"通境";并且该书采用诗史互证、文史互通的论证方法,在阐发作者自身理念的同时,随手拈来浩瀚的古典文艺理论、哲学思想、历史史实和诗词篇章作为例证;该书还以建立充满文艺美学的理想人格为精神导向,体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内核。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以《诗经》《周易》和《华严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生命哲学和近代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其艺术意境的诞生的思想基础。作者在其形散而神不散的论述中,体现了其对艺术意境之美的完整建构。  相似文献   

9.
让我们看一看哈维(Havet)先生所讲的最重要趋势的结果怎样,首先看他所谓“柏格森的精神实在论”的结果怎样。虽然这种哲学对于心灵解放有很大的贡献,但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它对于一些重大问题已经下了明确的结论,而这些结论是一个希望被称做柏格森学派的人所不得不采纳的。因此,严格说来,柏格森的门人是不多的。有几本专为研究柏格森哲学而写的重要著作;我们现在只提出其中的两本来。狄包德(Thibaudet)著的“论柏格森主义”  相似文献   

10.
在其哲学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梅洛-庞蒂以不同的方式为我们描述了他关于世界或自然的看法。而梅洛-庞蒂哲学的这种发展与他对于柏格森思想的创造性读解密切相关———柏格森从关注“形象整体”转向关注“生命冲动”,已经暗含了梅洛-庞蒂自然观的核心概念的转变———从“被知觉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反对传统艺术哲学通过形而上学来把握艺术,认为艺术哲学应迈入"思"的视域,通过"思"来重新为艺术奠基.通过对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核心概念--真理、世界、大地、美、诗的剖析能够更好地认识其艺术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老庄生命哲学,长期以来是一个被人忽视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本文试图通过剖析老庄生命哲学的范畴及其与儒、佛生命哲学的异同,来揭示其生命哲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的学说是其全部人生体验的结晶和升华。若要把握阳明哲学的精神需从对其人生体验的理解入手。本文一方面着力揭示阳明晚年洒落而沉痛的心境,为理解阳明哲学打通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对作为其哲学的血脉和灵魂的基本范畴和命题的分析,发掘阳明哲学的真实意蕴。从总体上讲,阳明哲学立足于人的现实的感性生命,但又要根除人的现实的感性冲动,以此彰现人性的伟大与崇高。阳明哲学的现实意义主要不在于它解决问题的方略,而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和所展示的哲学创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柏格森的科学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初,柏格森成为风靡全球的哲学家。当相格森哲学传入中国时,曾经引起过一场著名的“科玄之争”。从这场争论的阵容和结局看,都是科学派以压倒优势取得胜利,柏格森从此在中国学术界留下反科学、神秘主义玄学家的印象。今天,当人们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重新审视这位跨世纪的哲学家时,发现当年那样强烈地批判经典科学的的柏格森,竟吸收了大量的科学成果,其形而上学的远见和求真精神,竟与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价相格森的科学哲学思想。一柏格森是一位对生物学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他起初深陷于斯宾塞的…  相似文献   

15.
一开始就把萨特尔的著述作个从头到尾的大致的了解,这能提供一系列有关的重要内容,作为以后各章详细论点的参考框架。哲学强加在萨特尔的头上,部分地是因为他要当一名小说家和文学教授的雄心,这使他通过了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哲学考试;部分地也是由于他对柏格森的著作和现象学所  相似文献   

16.
法国哲学家、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代表柏格森在他的哲学著作《时间与自由意志》中讲道:人有两个自我。第二个自我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往往把第一个自我掩盖起来,成为第一个自我的影子。  相似文献   

17.
孙增霖  陈怡  孙巨传 《学海》2001,9(3):98-103
本文主要涉及了19世纪法国哲学在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元哲学等方面对传统哲学所做的批判与超越,试图说明,从孔德到柏格森之前的法国哲学虽然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但它在现代哲学的转型期所起到的承先启后的作用却是不容抹杀的.  相似文献   

18.
王巍 《哲学动态》2012,(11):83-88
当我们提到法国哲学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生命哲学或萨特(Jean Paul Sartre)的存在主义。在科学哲学领域,我们比较熟知的也往往是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后现代主义或拉图尔(Bruno Latour)的实验室研究。但是法国科学哲学也有很强的分析传统,并能很  相似文献   

19.
生命哲学(die Lebensphilosophie)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一种哲学思潮总称。它起源于德国。谢林(特别是他的实证哲学)、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以及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都是生命哲学的前身。但首先使用“生命哲学”这个术语的,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家、语言学家弗里德里希·冯·施雷格尔(Friedrich von Schlegel,1772—1829)。这种哲学反对理性和启蒙,强调人的感情冲动、直觉和非理性的情感,即过分地重视人的生物情感,并且把这种情感当作人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和方向。一般说来,西方文学和哲学中的浪漫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属于这种哲学思潮。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W.狄尔泰(1833—1911)和法国的H.柏格森(1859—1941)。  相似文献   

20.
柏格森(1859年—1941年),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体系,以1907年《创造的进化》为代表,以神秘的“生命的冲动”为本体,打出科学的旗号;至1931年,他应用了他的反理性的生物学观点,从事宗教、伦理研究,发表了《伦理与宗教的两种泉源》一书。他的重耍著作,在法国已再版七十余次(瑞士、比国的法支版及各国译本尚不在内)。第二次大战以后,法国资产阶级哲学热烈讨论的主题,多半是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黑格尔派也很出风头,柏格森似乎有些被冷落了。但据1961年的调查,法国中学升学会考中,援引柏格森论点的哲学试卷,占 60%以上,可见其影响之广泛了。柏柏森本人系后猷太人,纳粹占领法国,震于他的名望,要给他以亚利安人种的待遇,他拒绝接受;因此在冬季缺煤取暖的情况下病死了。他的神秘的本体论影响过法国著名工团主义者索雷尔(George Sorel),后者自命要以柏格森哲学来补充修正马克思主义(索雷尔:《暴力论》);墨索里尼直到法西斯专政以来,还自认是索雷尔的学生。柏格森喜欢摘引歪曲当代生物学知识,但对自己的真正思想根源则讳莫如深。他主要是把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作为神秘的、反理性的实体,这就为法西斯供给了哲学上的武器(所谓全体主义反对原子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