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必须超越时"做人"的常识化理解,从更加具有普遍意义的关系视阚而非日常私人交往领域来重新审视"做人","做人"是一种德性,内含着人的本质性规定.同样,对"做人"的评价、对"好人"的认定也要超出日常的私人交往领域,为"做好人"确立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和宽松的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民主社会公共交往扩大的背景下,按照新的"做人"观念学会做人应成为个体道德建构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做人"与"做事"是两个既重要又具有普遍性和活力的日常道德规范概念,在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转型日益显著的今日中国,分析这两个看似普通实则艰难的伦理语汇具有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就廖申白教授作出的这方面论证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两者在日常伦理学方面的一些特点,以及在基础德性论与内部外部论证上的逻辑推导关系,并论述了这一基于"做人"和"做事"两个概念形成的初步理论的其他特征.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而被全球化。这导致了普遍主义自身的垮台,而不是与一个欧/美现代性相联系的价值的普遍化。"全球现代性"是指这样一个时刻:一种"欧洲中心"的现代性霸权崩溃,碎片化为有关现代的观念的许多文化领域。作为概念的"全球现代性"也致力于超越生产它的条件,因为正是这一条件使得重新预想现代性,将之从以欧洲中心主义为主导的历史想象中的围捕中解救出来,以与之前不同的方式构想它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王正 《道德与文明》2020,(2):136-141
"哪吒"和"敖丙"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封神演义》《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三部最具代表性的文艺作品中呈现出古今的流变,这种流变背后正是善恶观念的古今之变。如果说《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和敖丙之争体现的是何者所掌握的天命更高这一观念,《哪吒闹海》中的两者之争是对群众利益作为善标准这一价值判准的体现,那么《哪吒之魔童降世》则体现了一种个体性的复杂善恶观念。这其中的古今之变,对我们当下如何过"道德的"生活,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心开二门是大乘佛教的一个重要观念,牟宗三认为这一观念不仅在佛教内部具有普适性,而且在佛教以外也具有普适性,故可以作为一个公共模型来使用。因此,牟宗三借用这一模型建构了一个儒家式的一心开二门体系:良知为本体,它既可开出本体界,成就无执的存有论;亦可开出现象界,成就执的存有论。显而易见,这一理论对于传统儒学来讲是一种理论新创,故对  相似文献   

6.
尼采的"怨恨"精神指的是奴隶道德的隐型特质,其呈现样态多种多样,但它的本性却始终隐而不显。在尼采哲学中,怨恨精神与原初生命力的状态密切相关,其真正的发端在于"无力":生命力的匮乏状态;怨恨精神与生命力本身,这一原初的肯定性因素有着根本差异。怨恨精神的一大特征在于:它具有与生俱来的目的性,即"要战胜其它的力"。在这个目的的支配之下,它运用多种抗争策略,在与主人道德的抗争中一再取胜,即便如此,这却并不能真正改变它作为"力的匮乏"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程式的概念出发,由程式是客观规律的总结;程式一直在不断发展、完善、更新的过程中;程式对画家个人起的是一种指引和审美标尺的作用,画家对程式有完善丰富的主动性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程式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正因为它的发展,使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养分。在艺术创作中,它应当成为我们有力的支撑点,我们不该为了片面追求现代和革新而贸然将其舍弃。  相似文献   

8.
正最累的莫过于做人。有人说,做人累就累在多一条会说话的舌头。不能说这话毫无道理:想想我们由小到大,谁不是在听着各式各样的舌头对我们各式各样的说法中一岁岁地长大起来?少年时你若经常沉默不语,定有人会说这孩子怕是有些呆  相似文献   

9.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充满正能量的标语。做学问、干事情,确实要"天天向上"。"天天向上",是进步的表现,是时代的需要,是成长的标志,是成功的阶梯。如果你"天天向上",老板满意,领导高兴,老师喜欢,父母欣慰,同事羡慕。然而,笔者在此却想说,做人不妨"天天向下"。  相似文献   

10.
“孝”在儒家传统中发挥着双重功能,既是公共生活的规范,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个 人美德。作为公共规范的“孝”,往往意味着公共生活中的政治品格和家庭伦理生活的顺从 关系,被统治者所关注、舆论所监督、公权力所保障,由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孝道 ”可能演化为一种“道德表演”。作为私人美德的“孝”,建基于家庭成员的 “互爱”,它出于个体的意志自由和道德自愿,更加具有真实性,体现了血缘之亲和家庭 之爱。现代意义上的“孝道”有必要弱化“孝”的公共规范色彩,而提升其作为一种个人 美德的意义,提倡从意志自由和情感自愿的角度去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互爱关系 。  相似文献   

11.
《学海》2017,(4):77-83
以自然法为基础的现代人权观念,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普遍适用原则,因而往往陷入"意识形态的帝国主义"的泥潭,很难解决现实中"人权灾难"带来的诸多问题。有着"无权利"切身体验的阿伦特认为,从属于一个共同体的权利即"拥有诸多权利的权利",才是最基本的权利,主权是人权的最大保障。具有公民精神的个人以积极行动参与公共生活,既可形成团结的共同体,也可实现个人的权利,人权与主权之间的冲突也因此得到了和解。  相似文献   

12.
冀慎杰 《天风》2005,(5):38-38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说过:"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诚"是一种社会公德,是做人之根本,是各行备业的源头,是立身处世的准则,同时也是我们基督徒为之追求并奉行的一种美德。我们应当在哪些方面做到"诚"呢?诚实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它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英国有一句谚语是:"道德是诚实的根本。"尼采也说过:"诚实是一座阶梯,也是达到真理之  相似文献   

13.
做人贵直     
清朝诗人袁子才说过:“凡作人贵直。”“直”,就是正直的意思.所谓正直,即光明正大,就是说,做人要堂堂正正,不亢不卑,处事要出以公心,主持正道。堂堂正正是做人之本.在与人交往中,在当权者面前,不低三下四,唯唯诺诺;在一般人面前,不盛气淩人,不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是做人应该有的品德,世界著名作家雨果说过:我宁愿靠自已的  相似文献   

14.
成功的学校教育,"做人"的教育和做"人的教育"最重要!"做人"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将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做"人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其一是用"家"的理念来经营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二是能不能真正或者尽量让学生做主;对于教师而言,其一是尊重,其二是放手。  相似文献   

15.
渊声 《天风》2012,(10):58
[问]我是一位中年女性,命运多舛。自幼母亲离世,三年前丈夫爱上别人离我而去,从此唯一的儿子成了我生活之希望。可上个月他因整日在网上玩游戏而被学校警告,我自己又患心脏病,所以,没日没夜睡不着,想想做人真的没意思,难免埋怨。请问,为何我的人生有那么多的苦难?这是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吗?  相似文献   

16.
学习做人     
学习做人司马南“做人”,还用得着学吗?这个问题初听似乎有些可笑,然而学习做人,又的的确确已成了当前人们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个新的时尚。前不久笔者偶尔路遇一位多时不见的熟人,闲聊中,问起他最近又在忙些什么?他淡淡一笑道:学做人。见我闻听后一副丈二和尚...  相似文献   

17.
吴根友 《哲学研究》2015,(3):50-57,128,129
孔子将"仁"的德性看作"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孔子及其弟子将在家庭中实践孝悌之伦看作实践仁德的出发点,进而看作建构良序社会的出发点。孔子及其弟子对"人之为人"与"做人起点"两个问题的思考,体现了先秦儒家重视人的道德行为与良序社会的内在关系。与儒家的这一思考路径相反,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重要继承、发扬者庄子,更加重视"道序"的作用,以及人对"道序"遵守的重要性。在"人之为人"的问题上,道家提出每个人都应当"尽性",在"做人的起点"上,更重视个人生命之于政治活动的基础作用,认为理想的政治与社会应当奠定在尊重每个人的个体生命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儒道两家对上述两个问题提出的理论回答并非完全过时,而是不够充分。这两个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现实问题,需要我们在现代新的思想维度里对其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9,(5)
用道术概念来辨识"大数据治理"给公共体制带来的影响及其意义,是为了说明,大数据治理不只是一个传统"术"(工具意义)的问题,更是一个现代"道"(治理理念)的问题。大数据治理需要与公共体制的治道变革紧密关联起来,因为,基于民权观念上的治理或基于专制观念上的治理,这两者具有本质的不同。所以,大数据治理在"术"即工具理性上的意义就表现为,是推动民主治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还是加剧公共部门全能治理的覆盖并使其更具有决策和执行的渗透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关于"分析进路的伦理学范式"的讨论,本文尝试给予回应并作出进一步的思考。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厄姆森在《论分等》中,揭示出分析进路的伦理学所存在的问题。早期分析哲学存在着元伦理学的、严格逻辑实证主义的、维特根斯坦的和石里克的四种伦理学进路,通过分析维特根斯坦和石里克伦理学的观念之争,可以发现分析哲学本身在"可证实"与"不可说"之间的内在矛盾。这使得他们要么把伦理学作为"不可说"的形而上学加以拒斥,要么接纳伦理学就势必抛弃逻辑实证主义的纲领。随着分析哲学成为一种学院哲学,更存在一种玩弄分析技巧的危险,导致伦理学逐渐远离真实的生活,甚至根本不关心生活的意义问题。伦理学应该脚踏社会生活的实地,在社会生活中阐明伦理规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哲学研究设想讨论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邀请所内外十余名专家学者,就开展社会哲学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把社会哲学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适合时宜的。“社会哲学”不是一个新名词,但在现代,应该赋予它新的、更丰富的涵义。在我国,社会哲学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应该加紧这门学科的建设。一、研究社会哲学的必要性与会同志指出,社会哲学是当前哲学中有生命力的一个方面。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对于拓宽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领域,而且对于整个哲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哲学,必须破除社会和自然界相分离、相对立的旧观念,全球问题,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