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柏拉图提出的"阶梯喻说",旨在探讨与生俱来的爱美欲求,关涉一种精神型爱欲现象学。从审美与目的论角度来重释这一喻说,从中见出以哲学研习与德性修养为主导的教育进程。究其实质,这一进程意在引导人们通过爱美益智养德,趋向柏拉图式人性完满实现的理想,上达善好生活及其真正福祉的终极目的。为此,考虑到相互关联的诸种原由,本文特意凸显了知识价值与人格修养两者,同时参照智慧类别分层说的观点,提议采用一种实用态度来审视生活类别选择说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欲的神话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居于中心位置,是柏拉图爱欲思想的重要环节。通过阐释这个神话的文本细节,本文将论证,该神话的要旨在于挖掘城邦政治的人性根据,从而在自然层面为习俗做出辩护。在这个意义上,代表诗人的阿里斯托芬与代表哲学家的苏格拉底形成尖锐冲突,前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属己的整全,后者认为爱欲追求的是善好,而对此的最高展现是超越政治的"美本身"。笔者认为,双方的冲突展现了"诗歌与哲学的古老争执",对这一争执的完整而忠实的呈现是柏拉图《会饮篇》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老子理想人格的哲学本质出发,将水性与人性相结合,论述老子对理想人格的哲学追求。以水之三性:柔、下、静,论及人之三性:意志、道德、涵养,以达到真、善、美人格层次的理想目标,展示了老子“道”的人格内涵,对现代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书讯     
《魏晋玄学人格理想论》,高华平著,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26万字本书是学术界首部从人格美这一新视野研究魏晋玄学的专著,全书分五部分对魏晋玄学的人格理想展开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绪论”讨论了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与哲学根源、时代主题以及人格美的定义、形态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政治哲学的重大创意之一,是通过最美人性去反思"存在本身的完美性",并指出最美人性不是现实的人,而是对人的概念的彻底理解;哲学是创造人性之美的方法,即创造关于人之为人的知识的方法。柏拉图以此将政治哲学变成了政治美学。马克思把"在自由联合中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当作人的更高存在的概念,从而把现代政治哲学重新带入对最美人性的思考,恢复并光大了柏拉图政治美学的原初问题。但马克思对人的思考采取了与柏拉图不同的路线,即不是悬搁现实的人去直接呈现人性之美的概念,而是通过对现实的人的反思性规定去超越现实性。  相似文献   

6.
卢梭创造了自然的人性,席勒将这时代的灵魂带往世界,赋予自然以生命。自然的人性在其作用中成为人性的自然,其法度是美和崇高。在审美尺度下的世界呈现为理想,美的人格是理想世界的公民。艺术作为知的形态与哲学交相辉映,共同谱写时代的真善美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中西人格心理思想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同辉 《心理科学》2004,27(3):632-635
该文通过跨文化、跨时间比较的方式,讨论了中国古代人格心理思想与西方人格心理理论的异同。采取的研究纬度主要有:人格理论的出发点,归宿,理论类型,理想人格标准以及研究方法。中西人格心理思想都以人性为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但中国是以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可塑性为出发点,而西方是以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易碎性为出发点;都以经世致用为最基本之归宿,都看到了人格的整体性和可分性,有着类型大体相同的各种人格理论;都十分关注理想人格,但标准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就应该重视社会治理问题。社会治理有两个基本向度,一是教化层面上的人格改良与礼乐教养,二是管制层面上的法治效率与法治正义,合言之即古人所谓"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先秦儒、墨、法、道诸学派立说皆有"思以易天下"的命意,道家对社会伦理注意到异化的一面,尚无为,远世道。墨、法首重功利实效,又注意到人性自利,故一独标"兼爱",一独标"法治",各有所贵,亦各有其失。荀子在"本始材朴"的人性命题下坚持礼乐教化与法治管制并举的治世路线,强调教化及教化的有效路径,强调法治及法治的正义方向,防止尚德如宋儒失于空洞空疏,尚法如一般法家失于君主"权术"主义而陷入不正义。  相似文献   

9.
一代名僧支道林在思想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者对此有所关注,但却甚少论及其理想人格的矛盾。而理清这一点,不仅对理解支道林,而且对把握整个人性都是大有益处的。本文着重论述支道林理想人格中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并指出支道林的矛盾是根源于人性普遍的、永恒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詹文杰 《世界哲学》2012,(5):40-53,161
本文首先追溯了"诗"和"哲学"在古希腊语境中的原始涵义,并对柏拉图批评诗的思想史背景做了某种程度上的还原。在这些铺垫之后,文章的主体部分详细阐明了柏拉图如何在"教化"和"真理"这两个基本视域中展开他的"文艺批评",并且指出了这两种视域之间的内在张力。文章的最后部分对如何确认诗与哲学各自的地位做了几点提示。  相似文献   

11.
人学视域中的人性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宏伟 《学海》2002,1(1):43-47
本文认为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原理 ,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的基础 ,更是社会实践的前提。文章选择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及方法论原则 ,从哲学人学的视域将众多的人性界说区分为 :表层次的和深层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 ,认为人性中最高级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人类的本性 ,体现人类的尊严、价值和人格理想。文章以人生过程论来理解人性的形成 ,认为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中求生存和求发展 ,人和人类在这些愈来愈错综复杂、愈来愈高级有序的社会场态中 ,其特性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朝 《管子学刊》2001,(3):23-26
“君子”这一概念,是我国古代学者对一种理想的社会人格的写照。儒家哲学在探讨人生问题时极为重视人格、人品等问题。荀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他心目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理想的人格,造就完美人格。荀子提出了君子的人格特征,以及描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认为美的理念是最高境界的美,艺术模仿了理念的现实,艺术就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艺术本就源于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将艺术作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既是对艺术的探索,也是哲学的延伸。文章通过分析和阐释柏拉图美的理念、"艺术即模仿"的哲学观点,论述超写实绘画和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和诗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不利于城邦的"正义",并提出将其逐出"理想国"。但实际上,柏拉图并非反对所有的诗,他攻击的只是诗人在盲目追求爱欲下对真理的不作为和不负责任的摹仿。柏拉图的文艺对话表明,诗人和哲人因对"爱"的不同的理解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诗",一种主要是摹仿诗,另一种则是旨在揭示真理的"哲人诗"。因此,《理想国》中的"诗哲之争"可以解读为"摹仿诗"和"哲人诗"之争,其本质是诗歌内部的争论,而非诗歌与哲学之间的争论。  相似文献   

15.
弗洛姆将人格作为伦理学研究的主题,他认为人格是诱导人的潜能实现的方式,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基础.尤其是生产性人格能够激发并引导人性中理性和爱的潜能的充分实现,推动个体行为向善并且成为善良的人.生产性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取向,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往往是不同人格取向的综合,那么,人格塑造就是发育生产性人格在整个人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弗洛姆以生产性人格为核心规范建立了规范人本主义伦理学,对现代性问题的解答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规范的生产性人格或多或少触及了美德理论,这一矛盾也使弗洛姆的人格及人格塑造论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至晚明,出现了尊重人的感性生命和个性的哲学思潮。汤显祖当时对人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以宇宙论为这一思考的逻辑起点,认为宇宙是一个自然生化的过程,天地人同质同构在宇宙间产生恒动的生命效应。“生生不已”是宇宙的根本属性,寓于万物万象之间具有绝对普遍性。并以此为根据确立以生命力为本体的自然人性观。主张充分发挥人格化的生命力,创造合乎天性的人生,进入与天道合一的自然人生境界。这种人格理想使汤显祖最终关切人的个性自由这一现实问题。汤显祖的思想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在基本精神上判然有别,而与本世纪初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哲学思潮中思想家的一些思路大体一致。和西方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也有相通的迹象。  相似文献   

17.
解读《论语》,会明显地发现孔子把人的属性分为内在品质和外在表象两个方面,他看重前者而漠视后者,提出"患立不患位"的价值取向。孔子一方面要求人们确立正直的心性,塑造出"匹夫不可夺志"的内在刚强;另一方面也要求人们确立"无可无不可"的生活态度,以可进可退、与时相宜的方式去处世。孔子由此设定了一种内方外圆、外柔内刚的理想人格,创导了"和而不同"的人生哲学,这对民族性格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回应近代西方学者关于儒学非哲学亦非宗教的观点,清末民初的文化名人辜鸿铭提出儒学既是哲学也是宗教的观点予以反驳。他认为儒学中的"皇权信仰"与"祖先崇拜"为中国人带来安全感与永恒感是儒学被信仰的心理学原因;儒学建立在遵循"人之真性"的人性关怀基础上是儒学被信仰的人性原因;学校与家庭对亲情之爱的教育与熏陶是儒学被信仰的情感原因;儒学对民众道德感的培育是其取代宗教教化功能的道德原因;能以道德教化维持社会良序是儒学成为被统治者推崇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9.
《管子》关注国民精神状态,把礼义廉耻视为国家霸业的基石,尊道与教化是《管子》培养理想人格的两大手段。《管子》"静因之道"遵循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循名责实"理论代表着当时认识论与逻辑学的历史高度。《管子》"因时"理论实现了从关注四时变化到关注世道演进的逻辑跨越,也是管仲改革观的哲学根基。《管子》尚贤理论冲击了落后的宗法制度,开启贤人政治的历史先河,是管仲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制度更新的重大举措。《管子》注重法治的教化意义,主张先礼后法,与后世"燔诗书而明法度"法家有极大不同。  相似文献   

20.
《管子》关注国民精神状态,把礼义廉耻视为国家霸业的基石,尊道与教化是《管子》培养理想人格的两大手段。《管子》"静因之道"遵循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循名责实"理论代表着当时认识论与逻辑学的历史高度。《管子》"因时"理论实现了从关注四时变化到关注世道演进的逻辑跨越,也是管仲改革观的哲学根基。《管子》尚贤理论冲击了落后的宗法制度,开启贤人政治的历史先河,是管仲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制度更新的重大举措。《管子》注重法治的教化意义,主张先礼后法,与后世"燔诗书而明法度"法家有极大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