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道教》2018,(6):1-1
《老子道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云:道冲而用之,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又云: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德经》云: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  相似文献   

2.
祖师语录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 :“大”。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3.
一、道之义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十五章中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相似文献   

4.
老子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靖 《中国道教》2001,(6):28-3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丰富而富有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 一、论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 老子将“道”改造成为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数)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七章》)。不仅如此,老子认为这个“万物恃之以生”的道又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灭亡莫不遵循的规律和法则。老子把道与天、地、人并为宇宙中的“四大”,并且认为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5.
梁发 《中国道教》2011,(6):18-19
在道家哲学中,道有体用.道体就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从其“用”看,道就是法则秩序,能够顺应天地秩序而行的,那就是“常道”,所以能“周行而不殆”.因此《老子》首章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21章具体地描述了道的面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宋儒对“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句,用“心地光明”作为注脚,充分显露出“道”的玄妙性与真确性.  相似文献   

6.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7.
试论庄子语言观及其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健 《中国道教》2003,(3):33-35
一、正确认识庄子语言观在道家经典《老子》中有不少章节强调语言的局限性,如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的这些观点在《庄子》中得到了更详细的阐释,如《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乎,…  相似文献   

8.
道与人生     
诗云 :求道问道先问己 ,问心问身安舒否 ?能安能舒何外求 ,安心舒身即是道。人生无因不出生 ,无命无果不出世。无缘相逢不相识 ,有缘千里来相会。  一、何谓道《道德经二十五章》说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道”以字来分析 ,左为走部 ,右为首部 ,意为人生之道路应走在人之前头 ,做为人们之楷模 ,是众人遵守之目标 ,亦是大家公认之道理、准则或道路。一个人如为众人之领导或楷模 ,其言行、举动在食、衣、住、行中表现出来之动作 ,需合乎大家公认之标准 ,学习之…  相似文献   

9.
(原文)我有一腹空谷虚,言之道有又还无,言之无兮不可舍,言之有兮不可居,谷兮谷兮太玄妙,神兮神兮真大道,得之守之不死名,修之炼之神仙号。 (词解)①谷虚——喻元神或性。神常居其谷,喊之则有,觅之则无,故曰谷虚。②道——古代气功家把变化本身看作是绝对的道,道在物质世界里是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③无,有——指空而不见为无,有而见之为有。《悟真篇》:“始于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不知有为是根基。” (释秘)人秉阴阳二气而生身,在物质世界里发生了不断变化过程,是生生不息的,这一切就是“道”在现实本身所具有的现实规律。此自然规律所形成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各有谷虚之神,存之则有,废之  相似文献   

10.
台湾、港澳《老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港学者重视对《老子》的研究。台湾中华民国孔孟学会理事长陈立夫主编的《易学应用之研究》一书在“易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根本”一篇中论道:《易经》乃古代学术思想之根本。至于老子五千言,自首至尾,一贯的都是在阐明“易”义,可以这样看法:一部《道德经》就是《易经》的注文。如云:“万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这一则见之于第二十五章,其对道之描摩,仿佛包羲氏  相似文献   

11.
大气人生     
人生有大气,大气如人生。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大气者,积累纯朴宽容以真诚,桀骜不驯以坚强,至死不渝以忠贞。大气者的人生,没有沉沦,没有畏缩。  相似文献   

12.
释尊一代时教,发源于印度,大盛于中国。二千五百年前,释尊于印度菩提伽耶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起教说法,所悟者乃宇宙人生缘起性空之实相,所说者乃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之诸法。宇宙人生之实相乃通乎法界之真实,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诸法乃一切生命之谛理。故...  相似文献   

13.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复次,精进法是一切诸善法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于小利。如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复次,精进能动发先世福德,如雨润种,能令必生。此亦如是,虽有先世福德因缘,若无精进,则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况佛道。复次,诸大菩萨荷负众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为精进。复次,一切众事若无精进则不能成。譬如下药以巴豆为主,若除巴豆,则无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觉道必待精进,若无精进,则众事不办。如戒唯在八道,不在余处;信在…  相似文献   

15.
道与言——论存在与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第一章) 什么是道? 《庄子》说, 道有是非; 道有封; 道有物; 道未始有物。道是无。一、道: 以为未始有物与以为有物1. 未始有物: 存在的本体是生  道存在。《老子》说: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廖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第二十五章 ) 道确确实实存在。道普遍存在。《庄子》说: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道自己为自己的存在的根本。道是元。从时间的角度来看, 道先于…  相似文献   

16.
来复铭碑     
“无极太极,两仪五行。元于无声,始于无形。皇降衰彝,锡命吾人,与生俱生,与形俱形。仁人合道,理器相成。圣愚异秉,予赋维均。是故,心为郛廓,性为形体。繇太虚有天之名;繇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存心养性,以事其天;慎修厥身,以俟其命;主敬穷理,以养此性。戒慎恐惧,以体此道。不愧屋漏,以事此心。斯与造物为徒矣!不尔,天顾卑之,人顾弃之,其将何以复帝者之命。陈思 沐手撰 济南清真南大寺始建于元代,寺内匾额众多,有碑刻多通,其中的《来复铭》碑,书法道劲,乃该寺创建初期遗物。铭…  相似文献   

17.
帛书<黄帝四经>作者提出"道生法"的观念,为其案法而治的主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帛书"道生法"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而其更大的意义在于提出"执道者生法"的主张,对立法之君进行限制.帛书"道生法"思想的理论归趋则是实现法制下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18.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2,(2):1-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德经》四十一章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游》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庄子·让王》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19.
道家论“混”“寂”,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二十五章》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里,“混”,即无差别的统合整一。“寂”,即寂寞无声响、寂静。指先于天地而又生育万物的“道”,处于一种与万物无差别地统一整合为一个整体而又寂静无声的状态。唐初重玄学家成玄英、李荣把“有物混成”,理解为“道非有而有、非物而物,混沌不分”和“不可以有无议,不可以阴阳辨”而“能生成庶品”;把“寂兮寥兮”理解成“道体窈冥”、“听之不闻其声响,搏之不得其形状”(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七)。在《道德义枢》中,“混”与“寂”也不是作为两个对立统一的范畴  相似文献   

20.
梅花粥品     
鲜花入馔,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屈原《离骚》,其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媛以练要兮,长顱颔亦何伤。”清晨以玉兰花清露为饮,黄昏以菊花落英为食,展现出诗人高洁的人格尊严和志向雅趣,也为后世禅僧道流、山林隐逸以及文人雅士所欣赏,花馔也成为传统饮食中的一股清流,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