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主要从五方面简要分析了苏州园林的漏窗之美,包括"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漏景之美、"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借景之美、"光影斑驳、变幻莫测"的光影之美、"变化与统一"的图案之美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之美,对认识与欣赏苏州园林的漏窗之美有一定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莲之韵     
初夏,清晨散步到岳阳长炼水上公园五曲桥西面的莲花池旁,朝霞未退、清风徐来,池内生机盎然。仿佛一夜之间,所有的莲花都钻出来了,宛如水龙王的女儿们耐不住水晶宫里的寂寞,偷偷地将头探出水面,以亭亭玉立的姿态云集在水中央,水中留下烟波出浴之姿的倒影,造化成人间的净界。  相似文献   

3.
宗炳的《画山水序》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篇正式的关于山水画以及山水画理论论文,其所传达的美学思想影响甚至主导了之后的山水画发展。宗炳所处的六朝时期,是政治上的混乱与文学艺术上的繁荣呈现出极度不平衡状态的时期,但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使得宗炳关于山水画的思想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宗炳在游山水时不懈追求"道"与"理",而山水画则表现出大小之变的奇异之美。宗炳还将庄子的"逍遥游"代入到山水中,又由山水代入到画中,实现了从"神游"到"物游"再到"神游"的悟道过程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吉祥纹样的重要载体。选择苏州园林中的吉祥图形进行分析:古代园主及造园师在园林的特定环境下,不是对传统纹样的照搬和挪用,而是对传统吉祥纹样进行了相应地筛选和改造,其中包括"大图形"和"小图形"的创意再造,使其与园林环境、园主的品味以及世风完美融合。针对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等典型苏州园林中近乎无处不在的吉祥图形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体现的设计再造意识。  相似文献   

5.
潘杰 《学海》2007,(6):208-211
就生命而言,水是万物之源,水文化与生命起源及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一个同构的过程;就审美而言,美是和谐的美,和谐的美是水的美的特性.水的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审美对象,更演化为一种审美体系.水的自然之美、灵动之美、风格之美,激发人的想像,给人以启迪,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传承光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三个角度讨论周瑛的哲学思想和境界追求:一是真,包括哲学之真,科学之真,历史规律之真和认识之真,达到"感应之机在我"的实践自由;二是善,包括社会正义之善,个体生命之善和自我与他人相处和谐之善,达到"制物而不制于物"的道德自由;三是美,包括性情理之美,标格与风韵之美,意气神与精壮妙之美,最后达到"神与天游之真趣"的审美自由.这三种自由集于周瑛一身,成就了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7.
近代文艺美学以审美经验论作为其基本信条,即把艺术之美当作鉴赏活动所产生的纯粹主观体验,失落了艺术的原初本质,导致了审美享乐主义,使艺术被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彻底吸收。康德坚决拒斥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享乐主义,把鉴赏力规定为对美的普遍有效的合目的的形式作出判断的能力,因而鉴赏是对艺术的认识问题,而不是感觉问题。艺术的原初本质是"可见之美对不可见之美的象征",先验的不可见之美是高踞于现实之上的应然性和无限性的世界,它不可能止步于外观之美和形式之美,因为它不是经验现实中直接存在的东西,而是知识的对象和先验理解力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造型形态中的原生态观念主要是指充分利用或再现自然界中的天然形态,没有或少有后期的人为技术处理,"宛若天成",极具"天然去雕饰"之美.只有当自然与人类交融,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是最健康、诚实的美.  相似文献   

9.
从徐梵澄先生年轻时的木刻,到中年时的中国画论评介,再到壮年时的阿罗频多《社会进化论》的翻译,后到老年时的罗丹雕塑艺术之鉴赏,可见有一条艺术观的隐然线索,即他从"舍貌取神"和"气韵生动"的追求,引伸至"灵感之明"和"情心之诚"的把握,确已入乎了精神哲学的畛域。在"超心思知觉性"中,"美"与"真""善"为一体为光明,于韦檀多哲学则属"阿难陀"(福乐)之境;在"心思知觉性"(理智)中,"美"为一纯形式的大观,属"向上大过程的一个侧面";在"下心思知觉性"(本能)中,"美"为"生气""生命力"。这三境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知觉性"之贯通。"心思知觉性"不是目的地,而是一必要的中介,于上它接受"灵感",于下它净化"生气",从之使吾人的鉴赏力在有限的自体内达求超上的主观之"明"。这"明"亦是"普遍的历史的观念"(康德),即"辩证直觉之具体解悟"(牟宗三),它可以把知觉性发舒到前方,而前方的事件则是人们的"未来记忆",这就是天人师或圣人们的先"知"先"觉"之"艺术"的人格与能力。在我们眼里,这"艺术的人格与能力",属于"超上之美"的境域。  相似文献   

10.
"磅礴"是一种美的形态,属于"壮美""阳刚美"类型的美;"磅礴"又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词汇、概念、范畴。"磅礴"的审美内涵是雄大壮伟,宏阔浑莽,气势逼人,震撼心魄。磅礴之美是一种宏大之美、壮大之美、雄大之美、气势之美。"磅礴"之美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都有大量的表现,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1.
有完整与连续之美,也有断裂与残缺之美。从本质上看,残缺之美是完整之美的反动,断裂之美也是连续之美的反动。断裂与残缺是人生不幸命运与痛苦遭遇的象征。断裂残缺之美是这样一种特别的美:它是人人都想拒绝的美,却又是人人都无法摆脱的美;是人人都敬而远之的美,也是人人都最终受益的美。它与人最亲近同时也最疏远,当你领略了它的美,就会马上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断裂残缺之美最不可思议的品质,就是美在"绝处逢生"——于现实世界之绝处获得艺术与美的新生及补偿。美与艺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给了我们在这个本来残缺不全的世界上生活的信心与乐趣。  相似文献   

12.
瓷釉开片是宋瓷追求的一种纹饰美,它不同于釉上或釉下的彩绘,呈现出一种"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的美感。瓷釉开片艺术能够获得人们的赞誉,不仅在精神文化层面契合儒、道、禅的内在特质,更是在审美趣味上具有简古淡泊的平"淡"之美,见素抱朴的素"朴"之美,洞察生命的"幽"微之美,破而后立的"破"势之美。总之,其"淡""朴""幽""破"的审美特性丰富了宋代瓷釉开片艺术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3.
孔子论“美”及相关美学问题的澄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美"的字义主要为外观形式之美,而孔子所认同的美为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相互结合的美。以实用的观点来评价孔子的美善合一是一种理论的误判,因为孔子的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内在目的性的结合。道德价值在艺术活动中的引入无可非议,相反它能使艺术的体验从情感的形式快感提升到更为广阔的、整全的、有机的生命境界。就孔子美学研究方法而言,确实不能仅仅抓住一个"美"字,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美学研究是离不开"美"这个字的,可以从"美"这个范畴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  相似文献   

14.
正"道"与"禅",是中国艺术传统中最重要的审美意趣之一,也是历代画者穷极一生想要达到的境界。在绘画的世界里,"道"与"禅"究竟是什么?难于言说,却也足以体会。道家道教追求道法自然、与天相和、返朴归真,表现于绘画,则是画者将对自然空灵境界的体悟融汇于作品,于虚无处捕捉大道真谛,体现天地自然的朴素之美,形神兼备、知白守黑的意境之美,重精气为用的内在之美,进而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贯休是禅师,是文人,更是豪士,其清高朴质的人格与高超的绘画才能,铸就了其罗汉像的狂逸之美。这种狂逸之美一方面体现于"应梦"写真的创作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阿罗汉古怪野逸、惊世骇俗的人间形象。更重要的是,在其狂逸之美的感性中还激扬着一种"常驻世间,不入涅槃"的阿罗汉精神与创作者明心见性的禅悟工夫。  相似文献   

16.
对女性美的鉴赏是李渔生活趣味的组成部分。李渔认为女性美需"内外兼修",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从"外"来说主要有女性先天之美与修饰之美;从"内"而言有女性的才艺之美与品行之美。二者建构起女性之美。我们常说"美来自生活",这句话很多时候只是一句应景之谈,缺乏经验的依据,我们过多依靠舶来的西方理论,对自己雍容繁富的传统美学资源置之不顾,或者满足于步线行针体系严密宏大体系的建构,忽视了重视生活细节的古代美学研究的传统,李渔的生活美学使我们获得了新的视野与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下,对中原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的调研有利于探索如何加强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播与交流,使中原民间艺术中的精神之美、思想之美、物质之美、文化之美进入世界的舞台。为丰富和完善"一带一路"的实践,提出民间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构想和切实设计,使之产生更具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影响,不断发展壮大中原民间艺术的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区分了艺术的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并以第一形式之美为艺术的第一义,这为他在《人间词话》中以"境界"之有无、深浅为评判诗词之高下优劣的依据,提供了理论支持。就诗词而言,境界属第一形式,文辞属第二形式。标举境界,即是标举第一形式之美。"隔"是第二形式之美与第一形式之美的矛盾,"不隔"是第一形式之美与第二形式之美完满契合的状态。这一区分,是理解《人间词话》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野逸"是一个美学词汇、美学概念。"野逸"又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风貌。野逸之美就是自然之美,自由之美,超越之美。具体说,"野逸"指审美体验中人的自由的心灵境界;指艺术家潇洒超拔的艺术人格;指狂放疏野的格调韵致。野逸之美在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南宋山水画"边角之景"的成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地域环境以及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局部特写、边角构图、大幅空白是"边角之景"的最主要特点。在主要代表画家中,李唐完成了从"全景山水"到"边角之景"的转变,刘松年将山水发展成为小景山水,马远、夏圭将"边角之景"推至南宋时期的主流风格,使山水画完全成熟,达到了南宋山水史上的又一高峰。四位画家在构图样式、笔墨以及意境等方面皆有共性,同时也存在差异,体现了"边角之景"的发展过程。"边角之景"所呈现的形式美和诗意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远播东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