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书由李存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它对中国气论在先秦时期的产生和发展做了寻根探源的考察,首次把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气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哲学形态,阐发了气论哲学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将气论物质观同西方哲学的伊奥尼亚哲学、埃利亚哲学、原子论物质观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和莱布尼茨等人的非原子论物质观做了详细的比较。该书对气论物质观与  相似文献   

2.
如何探讨气论哲学的“一般性质”李存山本文对曾振宇同志的《董仲舒气哲学论纲———兼论中国古典气哲学的一般性质》一文提出商榷。一、董仲舒的气论思想不是中国气论的典型形态,由此不能揭示气论哲学的“一般性质”;二、曾文不明源流,不作分析,误把董仲舒气论思想的...  相似文献   

3.
李存山 《哲学研究》2012,(3):38-48,127
<正>中国古代的气论思想内容非常广泛,我曾将其概括为"一气涵五理",即"气"概念中包含着哲理、物理、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参见李存山,2006年)从气论在哲理上的意义而言,它是中国哲学自然观的主要形态。因为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或"推天道以明人事",所以气论与儒家的仁学、道家的道论等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倾向或特质。本文就此而  相似文献   

4.
气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神仙思想是道教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历史长河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构成了一种互通关系。本文以此立论,首先分析了传统气论对于道教神仙思想之神学创世论的影响,接着指出,道教神仙思想对于气(炁)之内涵和地位的全新论述以及在方术实践中对于气法的运用又反过来推动了传统气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有别于古希腊哲人所创始的西方原子论,中国古代哲学从先秦时代起,就形成了一种悠久的气论传统。气论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发展,取  相似文献   

6.
学界在对中医气论的阐释中常将气作为核心,把"气"当作具有第一性的"实体实在"。这种观点非常容易产生原子论和实体主义倾向,与中医学的临床实践相违背。现代科学的进展和中医学实践证明,原子论和实体主义的思想实际上并不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若是从系统科学中"关系实在"的视角来看,作为"关系实在"的气化才应该是气论的核心,气论的本质应该是关系本体论。确定中医学理论在现代语境之中的定位,有助于深入发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并可促进中医现代化,由此来推动中医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参与和解决了近代中国"古今中西之争"的时代课题,在此过程中,中国气论传统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密切相关。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经历从气论宇宙观到进化论宇宙观再到唯物史观的转变,尤其是李大钊"调和的进化论"及"调和之美"等思想,为辩证分析气论传统提供了理论指导。新中国成立前后,张岱年、冯契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而推进气论传统的现代化。目前,全面深入推进气论传统及其宇宙观、历史观和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化研究,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以下简称《气论》)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涵盖面宽、信息量大的学术专著。拆开来看,它是中国气论史、中国仁学史、西方原子论史;合起来看,它是对中国气论的探源与发微。因此,这本书是立体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到不同的“景观”。读李约瑟、钱钟书的著作获得的那种立体的感受,又重现在读  相似文献   

9.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有民族特性的范畴之一,它对中国古代艺术风格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气”不但是许多艺术风格概念的源头,而且还影响着不同时代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并催化了众多与气关系密切的文艺理论形态的诞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奇观。  相似文献   

10.
王廷相的气论思想在意识形态上削弱了神的存在,是早期无神论思想的代表。作为突破传统儒家"道统"思想的人物之一,在本体论方面,他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探寻世界的本原,主张"气"主万物;在气化论方面,他认为"气"化生万物,"虚空"和"道"都产生于"气";在鬼神论方面,他基于"气"为世界本原的思想探讨鬼神的存在问题,打破了对鬼神的传统认知。他指出儒家的最终目标是追求"道真"以及在现实中实现人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丁耘 《哲学研究》2022,(5):81-93+129
本文按样态、属性、实体重释心性与道体的基本问题,探索道体学气论的不同方案以建立道体学的心性学说;借鉴斯宾诺莎的力量学说将道体解为“气”,但指出其体系给不出心与其他样态的本质区别。通过扬弃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提出回应心性问题的道体学气论第二方案。本文扭转了黑格尔对莱布尼茨的解释及德勒兹对黑格尔的批判。道体学气论扬弃了力量及其表现学说,将性解释为一阴一阳或生生,将道体解释为一阴一阳或生生所表现者,将万物解释为对性的表现,将心解释为对性的开显性表现、对天地万物之复。  相似文献   

12.
道教以气论为中心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信仰谱系以及修炼系统。道教关于道的体用德性以气来解说,道教的神为气之人格化,经书为气化而成,符箓为气之凝结,至于炼养手段更是直接对气的导引运用。可以说,从理论到实践道教的气论学说都在其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认识气论在道教学说中居于的重要位置,对正确定位道教性质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是一种能够展现人精神内涵,延伸生命价值的审美范畴。中学生品读书画艺术,能够在中国气论的长河中,感悟中国文化的生命呈现。  相似文献   

14.
袁晓晶 《现代哲学》2021,(1):138-143
早期儒家思想中,孟、荀以"血气"为身体的自然基础,通过讨论"气"的观念,形成"身教"的思想。孟子通过"知言养气"的修身办法,以志统摄气,强调气之浩然与清明;荀子通过"以礼治气"的礼教方法,以教治气,强调气之自然与可塑。孟子的养气说,注重以内在的意志力完成对血气的超越;荀子的治气论,强调以外在的礼义完成对血气的规范。二者合一,形成早期儒家的身教思想,而这一思想对于后世儒学工夫论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对今日反思儒家的教化哲学亦有启发之处。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自然哲学向来不够发达,已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指出:“我国数千年学术,皆集中社会方面,于自然界方面素不措意,此无庸为讳也。”(《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第24页)一般的研究者差不多也都这样看,把它当成一个结论承认下来,视为研究的前提或出发点,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并不深究,如此陈陈相因,直到近年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兴起,才稍有变化。一批兼治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中青年学者勃然崛起,尽管是人数不多,但已引起了学界的注目。李存山的专著《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下简称《气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即佼佼者之一。  相似文献   

16.
"气"是中国哲学解释自然世界流变与道德修养工夫的基础概念,而它在早期文献中表达出来的意义具有原发性与多样性。"气"如何从概念多样性中发展出一套具备一致性的哲学系统?这一哲学系统又如何完善、统一地解释"自然"与"人"?本文欲以张岱年所提出"气的‘质'‘能'二象性"为方法,探求早期"气"论哲学建立的内在理路,审视早期气论哲学对"自然世界"与"修养工夫"的解释方式与解释效力。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气哲学论纲——兼论中国古典气哲学的一般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的本质是逻辑”,在董仲舒哲学思想中,气概念至少蕴涵、兼容了十二种义项。气概念实际上不存在确切稳定的内涵和外延,与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相背离;建立在这种哲学概念基础之上的气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有机的、活泼泼的、泛道德的哲学本体论。缘此,中国古典哲学史上的主干概念与本体论,呈现出与西方古典哲学迥然不同的面貌。对于以气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哲学的主干概念和本体论,究竟应该如何定性,似已成为学术界真正领悟和把握中国哲学与文化内在命脉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唱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论述声乐理论的专著。虽说在文字方面简约晦涩颇难索解,有些理论还不够严密、具体,但我们纵观全书,不难看出,元人芝庵对歌唱方法问题的论述有许多相当可贵的见解,尤其是对歌唱气息方面的论述,言简意赅,具体明了。“凡一曲中,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  相似文献   

19.
从《管子》的精气论到《庄子》气论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管子》的精气论到《庄子》气论的形成李道湘在先秦气论中,《老子》、《管子》和《庄子》代表了三个发展阶段。《老子》第一个将气纳入哲学范畴,《管子》提出精气概念并作了多方面的哲学规定,赋予它新的涵义,《庄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从而建立起《...  相似文献   

20.
蔡温是琉球儒学研究中绕不开的人物,但蔡温的儒学归属迄今尚无定论。本文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蔡温的"攻气操心"工夫论看似与吕大临的"驱除"之法相似而有别于朱子,但就其强调应事接物、心为一身之主、明理、明义等要点来看,实则严守朱子家法。"攻气操心"工夫论的出现,标志着朱子学在琉球的落地生根。而由其与中国朱子学的张力,可以窥见东亚儒学的复杂面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