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旦正加  嘉样 《法音》2022,(1):63-67
藏传佛教音乐是中华经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藏文化总体分为大五明和小五明,藏传佛教音乐艺术应归于大五明之工巧明。然而,从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工巧明分类而言,又可以分为身工巧、语工巧、意工巧。那么,藏传佛教音乐便可归入语工巧之中,世称藏传佛教六十种梵音,乃是用深如雷音、美妙悦耳、赏心可意、悠扬明晰和入耳中听的佛音五支来赞颂诸佛菩萨之殊胜功德。  相似文献   

2.
论文就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经文典籍木板雕刻的主要题材、雕版形制、材质加工、雕刻工艺、印制技术;藏文典籍经书封版的形制、构图、纹样装饰内涵、雕刻工艺特色;及经文页面装帧设计的形式三部份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从中折射出了藏民族勤劳智慧的创造能力,多姿多彩、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魅力和博大精深.光照千秋的悠久历史文明风采.  相似文献   

3.
8月1日至4日,由西藏民族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西藏民族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藏传佛教文化对西藏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藏传佛教当前的发展情况、藏传佛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藏传佛教管理制度和政策等问题提交了论文,展开了深入探讨。为展示此次研讨会的成果,本刊从研讨会论文中选取了《藏传佛教健康发展的若干要素》、《宗喀巴佛教改革的启示》、《加强藏传佛教的文化建设》、《当前藏传佛教文化认知现状及其对策》、《引导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健康发展》、《藏族吉祥符号的意蕴》等6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佛教”的“佛”是正遍知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正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精神圆满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发扬佛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角色,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缔造藏传佛教文化,提高本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人…  相似文献   

5.
综观中外古今翻译实践活动,不难得出结论:“翻译确实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富活力,最敏锐的领域之一。”翻译在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各族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通过翻译者的辛勤劳动,某一民族的文化遗产能为全世界所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活动,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翻译的全过程包涵了译者与现实的互动体验与认知.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探讨了认知理论在中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时中医术语及中医典籍<伤寒论>译文的分析,证明在中医文化传递中主体的认知体验对于语义选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综观中外古今翻译实践活动,不难得出结论:“翻译确实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富活力,最敏锐的领域之一。”翻译在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推动世界各族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通过翻译者的辛勤劳动,某一民族的文化遗产能为全世界所用,  相似文献   

8.
中医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英译过程存在大量文化对应空缺现象,因而中医典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成为中医典籍外译的关键步骤和难点。提出了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识别步骤和选词标准,进而提出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在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识别步骤基础上,对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总结: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的文化负载词采用直译法;中国物质文化独有词语的负载词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古汉语独有的文化负载词采用省译或意译。目的是通过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界定和提出的翻译策略推动中医典籍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9.
对比《管子》两个英译本对《牧民》《权修》《立政》《枢言》《法禁》五篇中7处包含“耻”字的语句的翻译,不难看出,中国典籍英译中应该注意核心术语的翻译,对于核心术语,应尽可能采用语义翻译,而且应尽可能保持术语的前后一致;不能采取语义翻译的部分,应根据上下文内容保证译文的语义合理性;对句子与篇章的翻译,应符合目的语即英语的语法规范,保证语言的地道流畅,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以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0.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四川省少数民族聚居的重要地区之一,在众多的民族中,藏族居住区占全州总面积70%以上,藏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46.2%,相当于全国藏族总人口9%左右。千百年来,藏族人民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解放前,这里寺庙僧侣众多。作为宗教活动中心的喇嘛寺庙,其统治权掌握在少数上层喇嘛手中,  相似文献   

11.
黄世席 《学海》2003,(1):67-71
全球化时代已经形成 ,它从萌芽到形成的过程对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的国际私法若干问题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可以从国际私法渊源、国际私法基本制度、国际私法的法律选择方法等几个方面得到说明。全球化提高了国际私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使国际私法的趋同化加强 ,要求我们充分协调好国际私法的国内立法与参与制定国际私法公约之间的关系。学界应加强全球化与国际私法之关系的研究 ,以促进国际民商事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谈藏传佛教教育由经院式到现代化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悠悠二千五百载,教徒众多,传播广泛,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弘扬兴隆,得力于正确的传教方式,即正确的教学方式,能使其世代继承和发展。佛祖释迎牟尼“初转法轮”,佛教造成星火燎原之势,在喜玛拉雅山南麓四散传扬,辐射世界。藏王松赞干布(?-650年)偶得“四宝”什百拜忏悔经”、“舍利宝塔”、“六字真言”、“法教规则”),佛教便进入了雪域高原,继而,吞米桑布扎端美三菩提创制藏文,翻译佛经,发端了藏族译经事业。公元770年左右,印度名僧寂护、莲花生来到西藏(当时称吐著)传播佛法,为显、密二宗在西藏的发展打下…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传统是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传播的。其中,有一定文本的文化典籍是最为重要的媒介,因为这种媒介能极大限度地突破时间、空间障碍,使传播者得以与受传者直接对话。为继承传统文化优秀遗产,典籍阐释是一项极为基本、极为重要的工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典籍阐释属于受传者对文化信息产品的解码活动。这样的文化信息产品是借助于特殊的符号来传播的。因此,笔者认为,要对文化典籍的阐释作出较为深入的研究,势必要求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的基本礼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仪,按词典定义泛指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而又为大家共同遵守的有关尊敬、祝领、祈愿、哀悼等礼节的仪式。中国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在礼仪上颇有共同的一面,更受地域、历史、传承、民族的影响而有特殊的一面,且因教派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它小自念诵朝拜,大至三坛大戒都有严格而规范的程序和仪制很难用一两篇文章加以论述。本文仅就笔者长期接触中的一些感受对藏传佛教的基本礼仪作简单介绍。一、朝佛转经。手持经桶或念珠口诵六字真言,顺着佛寺、佛塔周围的经道行走朝祝,通称转经。这是年老信众几乎每日必有的一种功课,就连…  相似文献   

15.
桑吉扎西 《法音》2004,(3):22-25
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史上,恐怕没有哪几个民族像藏民族那样,数千年以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自己的神圣信仰和人生理想都融刻在一座座山崖,一块块巨石和一尊尊青铜上。我们甚至无法确切地统计,那些雕刻和供奉在神山、圣湖、路口、村落边、寺院里的佛教造像究竟有多少。面对着青藏高原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佛教造像,我们更多地是惊叹,是一种什么样的伟大力量感召着,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无数的艺术家,千百年来默默无闻地,拿着刻刀,一凿一锤地雕刻着他们心目中崇拜的佛菩萨的美好形象,从古至今,绵绵不断,以致形成了青藏高原最独特的人文景…  相似文献   

16.
唐卡或“唐嘎”,是藏语的音译,原意为“平坦、广宽”,现在专指藏传佛教艺术领域里特有的一种工艺美术品种。唐卡是一种以布、绸为底,用矿物色和自制的毛笔勾勒作画,或剪贴、刺绣等成画并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也称为“卷轴佛画”、“藏布画”等。唐卡在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蒙古族社会中广泛流传,应用极为普遍。社会名流大多珍藏有数量不等的唐卡,一般百姓也要请画师绘制,挂于屋内,用以供奉。在藏传佛教的寺院里,唐卡更是必备的挂图,每个殿堂,甚至僧舍,都悬挂、供奉着唐卡。唐卡这种藏传佛教独有的艺术品历来被信教群众和僧侣们视为像雪莲…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5,(12)
<正>皈依是佛教入门的第一步,是必修课。佛教旨在通过明理修行而获得解脱成佛。为实现这一目的,佛教有一整套仪轨来辅助完成,这一套仪轨可分为"前行、正行和后行",而且特别强调"在行中,只摄‘皈依’与‘发心’"~([1])。在每一种行中,皈依和发心都是必须的。皈依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分水岭,未皈依的人是教外凡夫,皈依了的是教内凡夫。皈依前是教外凡夫,皈依后是教内凡夫。虽然还是凡夫地位,但教内、  相似文献   

18.
哲学和科学一直在探索人体的奥秘,围绕身体的结构、身心关系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诞生了大量成果。藏传佛教的身体观不仅回答了身体观的基本问题,而且围绕身体的起源、身体的种类、身体与解脱的关系、身体的染净问题这几个独特方面,对人体的奥秘作出了详尽的回答。目前国内国外学术界都没有关于藏传佛教身体观的研究,所以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藏传佛教独特的人体生理学。  相似文献   

19.
他在受沙弥戒后第一次穿上那袭紫红色的架裟时,表情兴奋,举手、投足严肃而庄重,好像早就盼望的一天终于到来了。一天,扎寺民管会的喇嘛次仁主任找到了一幅第十世班禅在青海塔尔寺坐床时的照片,老人惊喜地说,太像了,第十一世班禅大师与前辈大师太像了!也许,这就是佛门中所说的“转世”传承的力量吧!  相似文献   

20.
“立宗”即提出,建立自己的观点与论敌进行辨论,是印度古代各种学派的学者之间经常进行的活动,有负者向胜者献花环的习惯。藏传佛教继承并沿袭此风,且发扬光大。总结一位高僧一生在教理方面的事迹时,一般都归纳为“讲传、辩论、著述”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