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玉顺 《现代哲学》2015,(2):97-103
儒学是积极入世的学问,每个时代的儒学都是在回应那个时代的问题,从而在观念上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成为那个时代的学术形态。然而,一方面,现有的儒学史的叙述,例如所谓"宋明理学"研究,往往脱离了儒学的历史时代性质,成为一种纯粹的概念游戏,遮蔽了儒学的时代特征真相,有鉴于此,我们提出"重写儒学史"问题;另一方面,当代儒学面临着中国的现代化、现代性的生活方式、全球化等问题,需要建构儒学的现代化的学术形态,有鉴于此,我们提出"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这是"续写儒学史",即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重写儒学史"。  相似文献   

2.
自由观念: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但却长期被简单化处理的问题.以往我们常将德国古典哲学等同于黑格尔哲学,甚至直接等同于其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因此,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也被化约为对黑格尔哲学不同部分的肯定或否定.例如,马克思的自由观念长期以来就被简化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这事实上是将黑格尔的"认识"概念作简单的"唯物主义"改造,抽象地表达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而要揭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必须避免这种简单化,承认德国古典哲学的复杂性以及马克思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在多个层次和多个部分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直接改变了自由问题的提问方式,从世界如何因自由而成为可能的问题,转变为世界中的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在马克思对自由问题探索过程中,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元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学术研究工作中,我们经常受"二元分裂"、"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当代的思想家及其成果,往往严分界线,党同伐异:与已见相符的,就赞赏不已,甚至吹捧备至;不同的,就一概否定,甚至痛加贬斥.其实事物是极其复杂的,特别是学术观点问题,不能简单地以敌我划界,以斗争相待.例如,在学人上,除了敌我之外,还有一个极大的人群空间,那就是朋友;在理论观点上,除了自己的见解之外,还可能有与我不同却也有价值,值得尊重的理论观点.汤剑波同志的这本<重建经济学的伦理之维>,就给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位学术界的朋友--著名的经济伦理学家阿马蒂亚·森(以下简称森)--的经济伦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正>一"需要"成为正义问题政治哲学对政治价值的证明最终依赖于道德推理,而所有的道德推理归根结底都是"我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的标准来源于实践的合理性,对实践合理性的理解也就构成了我们对正义的理解。例如,以计算每一种可能性的选择行为及其结果对个人利益的增减为实践合理性的功利主义;以任何人都  相似文献   

5.
智能浇水器是现代农业的核心设备之一。但现有的浇水器在用户体验上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基于移动互联网在整体造型、技术、材料和工艺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创新,让其功能得以扩展,例如远程操控、信息共享等,形成"产品+服务"模式的智能浇水系统,从系统论层面提升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新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读写结合的意识不断增强。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读写结合"目标不明、落点不准、手段单一、流于形式"等问题。对此,我们要认真把握读写结合的区分度、精准度和敏感度,打造精彩的读写课程。一、区分度:目标定位,指向明确1.学段目标,避读写结合无序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同的年段应该有不同的指导方法和侧重点。例如在教学二年级课文《水乡歌》时,  相似文献   

7.
知觉(perception)是指我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而获得的对事物以及外部世界的意识感知.知觉经验(perceptual experience)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具有某种现象特征,即知觉者会体验到一种"那究竟像什么(what it is like)"的感觉.例如,一个人会从红色视觉经验中体验到"红色究竟像什么"的意识感受性(qualia).知觉内容(perceptual content)粗略地讲是指通过知觉经验向知觉者所传递的信息.关于知觉问题在哲学上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在形而上学方面,知觉是我们了解外部物理世界究竟存在什么的主要手段;在认识论方面,研究知觉是研究我们如何达到关于外部物理世界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在语言哲学方面,知觉内容是我们的心灵与外部物理世界的关联及互动在语言实践上的体现;在心灵哲学方面,知觉经验中的现象特征与意识及意向性之间存在着深层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铸铜技术在雕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最常用的铸铜技术是传统失蜡法.然而,在这种铸铜技术的应用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成本太高、工艺复杂、容易发生收缩变形现象、表面肌理容易遭受破坏和损失,甚至经常会出现穿破开裂的现象等等.电铸铜技术恰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自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这一概念自诞生以来,通常被用来对个人或是个人的意志和行动进行描述,例如哲学史上著名的意志自由与必然性的问题,自由主义者为之振臂高呼的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结社自由等问题,都是以个人的意志或行动为研究对象的自由问题。然而我们是否也能构想一个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美"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词,有些事物我们说它们美,有些我们说它们丑."美"与"丑"是我们容易直观理解的一对概念.但是什么是美,却很少有人能回答.很多研究者都没有研究清楚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神经干细胞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形性病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其移植治疗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伦理问题及技术问题.如何合理地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这项研究,消除对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种种误解,使全社会都能客观理性地面对这一新兴医疗技术,看到这一技术的巨大应用前景是我们要继续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01,(6)
最近有许多海外朋友向我们询问有关"法轮功"的问题.下面这封公开信将表述我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呼吁基于对一份<学生信仰调查表>的分析.调查得知,我们的大、中、小学生对于"命运"问题,对于鬼神迷信和巫术有14.5%持认同态度.这说明我们的无神论教育现状不如人意,有必要强调无神论教育进课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以华 《哲学动态》2004,(12):14-18
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的市场经济发展,客观上表明了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存在着内在的相关性.这一内在的相关性主要是什么,学者们的见解见仁见智.有些学者从否定的角度探讨了儒家伦理对于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例如"君子无所争"、"和为贵"与市场经济竞争意识的相互矛盾;有些学者则从肯定的角度探讨了儒家伦理对于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例如"节用爱人"、"言而有信"与市场经济秩序的相互和谐.这些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儒家伦理的具体内容(范畴和命题)与市场经济确实存在着相互关联;但也有局限,因为它们总是纠缠于对立命题的争论,并且也难以体现出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特有"关联(例如儒家伦理重视"诚信",新教伦理同样重视"信用").因此,从新的角度探讨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内在相关性就非常必要.本文试图超越儒家伦理的具体内容,立足于整体结构,从其内在张力出发,阐述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要有道德"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为社会为什么要有道德和个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后面一个问题原来是无解的.这样,与其追问有道德的目的不如探究有道德的原因,以及有道德的后果,这些都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道德教育和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通常处在某种心理状态之中。当我们相信时总有什么东西被我们所相信;当我们期望时总有什么东西被我们所期望;当我们想象时总有什么东西被我们所想象。例如,我们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我们期望空气中的雾霾会消失;我们想象自己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在这里,"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空气中的雾霾会消失""自己成为一只蝙蝠会是什么样子"是"相信""期望""想象"这些心理状态所包含的内容。研究这样  相似文献   

17.
学诚 《法音》2010,(5):20-27
<正>一、在过堂中培养随众习惯佛法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处处都可以实践。例如佛法跟我们过堂吃饭就有关系。什么叫过堂呢?从表面行相上来说,"过堂"就是佛教寺院里,大家  相似文献   

18.
李鑫 《天风》2022,(3):20-22
"后疫情时期"是对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容,虽然不是指疫情流行完全结束,却是从积极的角度表示,社会逐渐走出了疫情的阴霾,经济运行开始有序迈向常态化复苏.后疫情时期的到来,对传统的教会牧养模式产生了一定的挑战,例如聚会的连贯性被打破,教会要随时做好聚会暂停的准备;还需面对信徒的关顾和心理疏导问题、教会奉献减少的问题,以及反非反邪、辨识谣言、守望羊群等工作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西方哲学中的being(Sein)究竟是"是"还是"存在",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而主要是理解问题.探讨译文中的问题,对现有一些译文提出质疑,实际上还是在探讨应该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理解西方哲学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语言和逻辑,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讨论如何理解西方哲学,则还需要更多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20.
在实践哲学语境中,尤其是在现代政治哲学、法哲学语境中,Legalitt与Legitimitt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处理Legalitt与Legitimitt的关系问题,既是理解现代政治问题的关键,又是理解现代政治哲学、法哲学问题的关键。因而,深入讨论Legalitt与Legitimitt的翻译和理解问题,既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在国内学术界,关于Legalitt与Legitimitt有着不同的翻译(例如:合法性与正当性、正当性与合法性、合法律性与合法性),从而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合法性=合法律性、合法性=合理性≠合法律性、合法性→合法律性)。在综合分析从M.韦伯到C.施米特、从基希海默到哈贝马斯关于Legalitt与Legitimitt的关系不同理解的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的结论:(1)Legalitt与Legitimitt最好译为"合法律性与合法性"——这既有词源学依据,又有文本学依据;(2)"合法律性"(Legalitt)是"合法性"(Legitimitt)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3)即使"合法性"被称为"合法律性"时,"合法性"(Legitimitt)与"合法律性"(Legalitt)既不能完全等同,也不能相互代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