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味中年     
行到中年分外明,明白自己要什么,追求什么。梁实秋先生说:"中年最大的妙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是我觉得,这个时候是真正面临人生工作的瓶颈,  相似文献   

2.
那天看到周迅说她18到28岁的人生经历,很感慨。周迅18岁的时候,在浙江艺术学校上学,那时候,她还是个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女孩子。每天与同学们唱唱歌,跳跳舞,疯疯玩玩,生活混混沌沌。她记得清清楚楚,1993年5月的一天,艺术学校里的一位老师忽然把她叫到办公室,问她:“现在的生活,你满意?”她摇了摇头。老师笑了,说:“不满意的话,说明你还有救。你是一棵好  相似文献   

3.
正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总是梦想着快点长大。记得读小学时, 常常希望一觉醒来就可以变成大人,可以自己做决定,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不用再处处被管,受限于大人。这个想法到了念大学的时候,突然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我变得不想长大,不想进入大人的世界。那个时候的我,对人生觉得很茫然,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更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即使我学的是热爱的绘画,就读的是艺术科系,但是这并不  相似文献   

4.
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就没有人能够说服你接受他认为正确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正林永健这个人,更像是你相识多年的老邻居,没什么野心,即使到了中年或许还有很多巅峰想去逾越,他都仅仅只是轻描淡写道:"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份这么好的职业,有位好太太和阳光活泼的儿子,这不就是小老百姓最想要的生活吗?我都有了,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接地气"——也是林永健在大众心中的标签,他从未失去朴实的本色,更不觉得自己是什么公众人物,"打从干这行的第一天起,我就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偶像,我就是个文艺工作者,是  相似文献   

6.
您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心理结了个无法解开的结,从那时候开始生活似乎就失去了光彩。每天我似乎在与自己和别人抗争,明知道不该这样,却无法摆脱。  相似文献   

7.
张振国 《中国道教》2003,(1):47-47,57
小时候阅读《七色花》、《宝葫芦的秘密》,真想拥有一瓣神花,或者有一只神秘的宝葫芦来满足自己无限的欲望。想要好的学习成绩、漂亮的衣服、文具,只要给七色花或者宝葫芦说一声就可以了。 长大以后接触到《道德经》,里面说的一句话:“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开始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老师加了一句“为学日增”,朦胧中认识到读书要天天向上,但不知道为道日损,损的是什么。翻了几本书才知道损的是私心杂念。“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  相似文献   

8.
卷首圣言     
《中国天主教》2004,(2):1-1
应醒寤不寐 “你们要当心,要醒寤,因为你们不知道那日期什么时候来到。正如一个远行的人,离开自己的家时,把权柄交给了自己的仆人,每人有每人的工作;又嘱咐看门的须要醒寤。所以,你们要醒寤,因为你们不知道,家主什么时候回来:  相似文献   

9.
智慧语丝     
正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一切外界的诱惑与热闹对于他就成了无关之物。你的身体尽可能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成为你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周国平《只有一个人生》  相似文献   

10.
笑对人生     
许多时候,生活的各种诱惑就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楼,飘浮不定,却又伸手可及,而当你终于忍不住伸手去触摸它时,它却如流星般转瞬而逝了。生命中的一切就如人的情感一般,当你陷进一段感情的时候,你总是无法让自己比平时更加理智些;总是会头脑发热,连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在做些什么,甚至你不明白自己身在何处,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只是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让心里的那个人更加快乐而已。  相似文献   

11.
智者无惑     
正智慧与你同在,她洞悉你的工作;当你创造世界的时候,她已在场,知道你喜悦什么,知道按你的法律,什么是正当的。求你从你的圣天上,遣发智慧,从你荣耀的宝座旁,派遣她来,与我共处同劳,教我知道什么是你喜悦的事。因为她知道一切,通达一切,能引导我行事明智,以自己的德能保护我。(智9:9-11)  相似文献   

12.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当中,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一个现象,他们很多时候会被自己的假想敌给严重的影响,有的时候甚至会无心的工作变得疑神疑鬼,这其实是心理的一种猜忌,想要更加自在的生活我们就不要跟假想敌较劲。  相似文献   

13.
正智慧与你同在,她洞悉你的工作;当你创造世界的时候,她已在场,知道你喜悦什么,知道按你的法律,什么是正当的。求你从你的圣天上,遣发智慧,从你荣耀的宝座旁,派遣她来,与我共处同劳,教我知道什么是你喜悦的事。因为她知道一切,通达一切,能引导我行事明智,以自己的德能保护我。(智9:9-11)  相似文献   

14.
一、明白:“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的道理。自爱,必先战胜自己,凡事有主见、有原则,不以别人的善恶作为自己行事的标准。二、不坠入“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两极端思考陷阱,明白两极端中还有中间状态同时富有弹性,知道只有硬度而无弹性和韧性不是优质钢材,懂得事物中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往往不是直线,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要态度明朗、意志强硬,什么时候必须保持沉默,妥协和忍耐,等待瓜熟蒂落的成熟条件,才能解决问题。三、豁达:首先是乐观,想方设法驱散生活中的痛苦、不如意以及辛酸;第二是大度,宽容,谅解,不计较;第三,…  相似文献   

15.
寻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体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相似文献   

16.
正由于职业关系,许多朋友希望我能够为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专业性咨询意见。问题不外乎是上哪个学校最好,是出国读书好还是在国内读书好,如果要出国,什么时候出去最好,等等。可以看出,每个家长都竭尽全力想为孩子设计出一条最好的教育路线。其隐含的逻辑是,最好的教育等于未来更大的成就或更好的生活。但我反问的第一个问题往往令他们难以回答:"孩子的想法是什么?"中国的父母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孩子越大越不知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  相似文献   

17.
安静的角落     
正生活中常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为生活而生的,另一种人是为自己而活的。前者是生活的强者,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志得意满,活出了人生得意需尽欢的酣畅。后者是懂得生活的人,遵循自己的内心,活得潇洒随意,不用摧眉折腰事权贵,做着自己的事,有着内心的安然简素。我虽然羡慕他们,但我更知道,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如意。更多的人如我,要谋生,需要兢兢业业地做一份工作,也想要有自己喜欢的生活。于是,  相似文献   

18.
失去     
涂静 《天风》2007,(16):37
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很多时候.只有失去才懂得真正想要的只是那最初的简单!!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老渔夫很喜欢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他的同伴总是催促他多多工作,老渔夫问同伴说:"为什么要多多工  相似文献   

19.
幼儿沉默寡言、孤僻羞怯、唯唯诺诺、心不在焉,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往往烦躁不安,恐惧紧张,这就是所谓的幼儿“心理软骨症”。那么,造成幼儿心理软化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家长对幼儿要求不一致“树各有姿,人各有性”,良好的生活习惯会使幼儿的生活井然有序,充满生机。比如,要让幼儿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做游戏,等等。大体上都  相似文献   

20.
    
正除了上课,做些跟工作相关的零碎事情之外,一天里的很多时间她都泡在等待中。她不知道被她唤作母亲的那个人来不来,什么时候会来。在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母亲没有手机,等于自动切断了跟别人的联系方式。也难怪,母亲都81岁了,在电话和手机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她就已经喝过了这世间数不清的盐水,并习惯接受一切自然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