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西欧中世纪政教二元的政治体系造成了教俗双方在权力领域相互斗争又相互制约的局面.教俗双方的较量引发了关于基督教世界最高权力的争论.争论双方引经据典,以辩证法为工具,捍卫各自的政治立场,从而促生了经院哲学.因此,经院哲学的发展与政教之争的进程息息相关,是政教之争在哲学和神学领域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山家"辨     
秦瑜 《现代哲学》2007,56(5):91-98
宋朝初年天台宗内发生了一场被称为"山家山外之争"的论辩,在这场论争之后,"山家"一称逐渐成为天台宗正统的代名词,而"山外"则成为针对非正统天台僧的贬称。本文主要从义学之辩、义学与忏法之争、教行统一三个方面,揭示出天台宗正统的确立不仅仅是义学之争的结果,还与天台宗人认可的宗门标准——"教行统一"这一宗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察明末清初中国礼仪之争过程中不同方面对儒教的判释和定位 ,说明儒教是教非教之争真正的源头是在这里。对儒教如此截然相反的判释是由于各方面不同的视角和立场 ,儒教非教说更深刻地把握了儒教的本质 ,而儒教是教说则是形式化的以偏盖全。这一争论影响到近代 ,乃至当今对儒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判定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7,(7)
<正>作为教下显学的天台宗与作为教外别传的禅宗先后登上历史舞台,绵延至今。一千多年来,台禅二宗之间时有争竞,而兼涉互融则是二宗发展的整体态势。一、台禅争竞天台宗与禅宗之争竞主要涉及宗教之争、义理之争、谱系之争、居士之争、地盘之争等诸多方面。(一)宗教之争宗教之争是台禅二宗争竞的焦点。早在陈隋  相似文献   

5.
这次梵蒂冈册封中国教会120位“圣人”涉及到福建教会的有6位。这6位都是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他们都是在清代著名的礼仪之争中被清政府处死的。礼仪之争说穿了就是天主教会要不要尊重所在国的文化传统,要不要与所处的时代社会相适应的一场大争论。这在今天已经不成为问题,可是在17至18世纪,这个问题却困扰了中国教会一百多年。由于梵蒂冈在这个问题上执行了错误的政策,不准中国教徒按照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尊孔祭祖,结果导致清朝禁教一百二十多年。福建的6位西班牙传教士,就是因为违抗清政府的禁教令而被处以极刑。显然,他们都是礼仪…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引发"礼仪之争"的原因和"礼仪之争"的重要焦点,从神学、伦理学方面剖析了礼仪之争的实质。礼仪之争的历史提醒教牧人员,在不失基督教纯正信仰、教义的前提下,应走本土化的宣教路线。  相似文献   

7.
“亲亲相隐”与“隐而任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涛 《哲学研究》2012,(10):35-42,128
<正>最近学术界围绕"亲亲相隐"的问题,引发了一场如何认识、评价儒家伦理的讨论,涉及到如何看待血缘亲情,以及孔孟等儒者是如何处理血缘亲情与仁义普遍原则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参见郭齐勇主编,2004年;2011年)对此,学者已发表了不少高见,澄清了一些问题。但总体上看,该次讨论更多的是一场"立场之争"而非"学术之争"。其实对于"亲亲相隐"这一复杂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这次梵蒂冈册封中国教会120位“圣人”涉及到福建教会的有6位。这6位都是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除刘方济各外都是在清代著名的礼仪之争中被清政府处死的。礼仪之争说穿了就是天主教会要不要尊重所在国的文化传统、要不要与所处的时代社会相适应的一场大争论。这在今天已经不成为问题,可是在17至18世纪,这个问题却困扰了中国教会100多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围绕本雅明的三部作品——《巴黎,19世纪的都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和《波德莱尔笔下第二帝国的巴黎》,阿多尔诺以书信的形式进行了批评性的回应,这就是所谓的阿多尔诺一本雅明之争。这场论争是一场美学论争,同时也是一场哲学论争,反映了阿多尔诺哲学思想的奠基与初成。  相似文献   

10.
从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入华肇始,经顺治、康熙和乾隆三朝至嘉庆,清政府对天主教传播的禁止逐步严厉。其中,尤以嘉庆朝的天主教政策,将"礼仪之争"后形成的禁教推向了极致。因此,本文在梳理相关档案文献的基础上,对四川总督常明查禁天主教这一事件进行探析,以解读嘉庆时期对天主教全方位的禁教措施,进而从侧面了解清代中叶天主教在华的生存和传播状况。  相似文献   

11.
12.
沈健 《现代哲学》2006,(2):90-94
文章从符号学角度,通过《诗》《易》比较,论述了《周易》的类艺术特征。在构成符号的综合性上,在篇章的结构、句式词语的使用上,在物象选择与深层意蕴上,《易》和《诗》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后世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同类意象,其原型可溯到《诗》,更可求诸《易》。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两汉皇帝自武帝起有 1 7人在诏书中征引经书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汉经学发展的轨迹。这一现象展示了政治与经学互动的规律 :经学政治化与政治经学化。此后 ,引经据典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为文的传统 ,历千年而不衰。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主导面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6.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traumatized and difficult patients is psychoanalysis or psychoanalytical therapy followed by intensive group analysis for an unlimited period of time. The group is able to help the analyst make therapeutic use of inevitable difficulties in countertransference processes. Also, traumatized and difficult patients are likely to create the basic assumption of Incohesion: Aggregation/Massification, and to personify the roles associated with it. These processes can be used in order to provide such patients with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attention involving both containment and holding, and interpretation. Extensive clinical data from psychoanalysis and group analysi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both this clinical approach and the author's theory of Incohesion.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innovation, most theorists agree, high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by all employees in an organization is required. In Eastern Europe nation-wide interventions are underway in some countries to promote participation across all organization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one study of this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18.
19.
孕育中的旅游伦理学--近年来西方国家旅游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旅行和旅游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人类活动,旅游活动中的伦理问题的存在也和旅游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二战以后,"大众旅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高速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已经凸显出来,因此,旅游研究便开始关注旅游发展伦理问题;与此同时,应用伦理学研究也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旅游发展这一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荒野是基督教一个恒久主题与发展动力。《旧约》中荒野有多重指向:魔鬼与死亡之域、上帝与人立约之地、冥想与神启之地、避难与净化之所等。荒野意义多重,既可以是道德的荒漠,又有成为乐园的可能;既有考验、甚至惩戒的意义,又具有精神提升和灵魂净化的价值。荒野作为庇护和净化场所的传统得以在《新约》中延续。对美国殖民地时期清教徒移民而言,美国荒野在延续旧大陆荒野意义的基础上,又负载了新的涵义。清教徒希冀在荒野中建立一座花园。荒野既是考验清教徒意志与信仰之地,同时也是希望、自由的象征。尽管"可怕的荒野"令人厌恶,却包孕对荒野欣赏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