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于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怎样立志起信,孔子尤重"志于道""道前定"。"我欲仁,斯仁至矣",人有"守死善道"之心,才有"行笃敬"的踏实努力。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追求"学行天下",一生为"求道"努力。这在孔子弟子后学传述孔子学说,编辑《论语》时体现。《论语》体现的孔子之学、孔子的追求、孔子对待"人不知"的态度,都与孔子的人生主题相呼应。 相似文献
3.
4.
一切赞颂全归众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执掌公正报应日的主,求你引领我们敬畏者以正道,求你赐福穆圣及其家眷和圣门弟子。感赞清高的真主恩赐我们正信,感谢仁慈的真主没有因为我们的过失而立即惩罚我们,并赐予我们这么好的政府、这么好的时代、这么好的社会、这么好的环境,我作为一名虔诚的穆斯林在履行真主的命令,认真学习过程中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心得,在此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5.
“法天而行”:董仲舒天论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儒领袖董仲舒的天论不是源自孔子原生儒家 ,而是来源于墨家思想。天是一把“双刃剑” ,既对君王地位的巩固有利 ,又对君王权力存在着强有力的制约。如何实现对君王权力的有效制约 ,这是董仲舒天论的终极目的。董子天论的文化史意义主要表现于 :(1 )将仁义忠孝等伦理观念纳入天人系统中 ;(2 )自董子以后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 ,成为一不可移易的深层文化心理 ;(3)董子天论丰富了儒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精神 ;(4)董子天论使大一统观念真正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6.
7.
论文分”四圣同吉说”、“忠恕一贯论”、“迁善改过说”三部分,详细论证了清代著名易学家焦循“假卜筮而行教”的易学观。论文指出一、焦循认为元、亨、利、贞为易学之本。是“(?)、文、周、孔”四位圣人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焦循本人追求的四个道德理想。二、焦循研究易学,旨在恢复儒家仁义道德的正统地位.以儒家的理论排斥宋儒的义理之学,将自己的道德学说融入易学之中。三、焦循将易学的变通思想概括为一个“迁普改过”的过程,那么就必须透过《周易》的占卜形式来发挥教化人的作用。因此,焦循的迁善改过说客观上仍是以儒家的伦理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的。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孔子研究》2013,(3)
成德成圣是孔门教学的核心内容。孔子成德思想的内容和逻辑进路以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最为概括而精要。在孔子思想中,成德成圣的逻辑进路,是"道"→"德"→"仁"→"艺"还是"艺"→"仁"→"德"→"道"?宋儒朱熹与近人钱穆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与可比性。在孔子的成德思想体系之中,"志道"居于最高层次,"据德"是"志道"的基础和根据,"依仁"则是"据德"的主要途径,"游艺"则是居于最底层,是实现前三者的入手处。孔子之学为"下学上达"之学,他自述的进学、成德之历程正是这一学宗的生动体现。"道"、"德"、"仁"、"艺"四目在层次上是有高低的,是按照"道"→"德"→"仁"→"艺"之高低次序而列。与其"下学上达"之学宗相符,其成德进路应为"艺"→"仁"→"德"→"道"。这是一个从"实"走向"虚",从"现实"走向"理想境界"(达道)的"下学上达"的成德进路。 相似文献
14.
“放于利而行多怨”——儒家义利学说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学说是儒学的重要内容,因而也是儒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儒家义利学说的研究上,尽管人们对其价值的认识存有很大分歧,对于儒家是否一概排斥、否定利的积极意义也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但在认定儒家“重义轻利”方面,人们的认识相对说来比较一致。本文想要讨论的问题是:儒家为什么主张“重义轻利”,其理论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在儒家思想史上,朱熹曾就此追问说:“窃闻之古圣贤之言治,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夫岂囿为是迂阔无用之谈,以欺世眩俗,而苷受祸哉?”(《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送张仲隆序》)这的确是一个值…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