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中(二) 其二十二先且观天明五贼, 次须察地以安民, 民安国富当求战,战罢方能见圣人。校: 〔一〕当求战《十书》《注释》《注疏》《正义》《阐幽》均作“方求战”。〔二〕战罢《注释》作“战胜”。〔三〕次序排列《注释》排列在第二十一首,《讲义》列在第十首,《阐幽》列在第九首。注: 〔一〕观天《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丹功主张夭人合一,在天有金木水火土五星,象征阴阳运转变化隐显莫测;在地为五行以应天。所以先观天之道,悟天人合一之理。  相似文献   

2.
<正> 《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本人亲作,但直接记录孔子即事言理的思想观点。因此,应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基于这个前提本文主要依据《论语》来研究孔子的说诗。一、孔子说诗皆断章取义《论语》中涉及诗的共十七章,其中引诗句来说诗的有七章。(一)《八佾》: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二)《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相似文献   

3.
<正> 《孟子》为儒家经典,自古及今为之作注释义者,曷胜其多。然而旧注仍有不当、不明而时人亦沿致误之处。今援举两例分析,以为田夫献曝之举,祈教于时贤。〔例一〕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公孙丑上》:〔公孙丑〕曰:“伯夷、伊尹何如?”〔孟子〕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相似文献   

4.
一闻哀疑梦 ,一夕星沉天下恸。薤露歌传 ,容易重来别却难。“不劳寻觅”① ,硕德慧心人自忆。明月清风 ,九野凝寒送赵公。二诗书三昧 ,《片石》堪惊陶谢辈。一勺汪洋② ,《滴水》清醇意味长。虚怀若谷 ,会得风云襟独馥。大笔如椽 ,勘透莲花玉版禅。三节标兰芷 ,四海声名同仰止。架木成桥③ ,通好芳邻意气豪。敲金戛玉 ,惬志鉴真灯更续。诗雨花开 ,管领和风起汉俳减字木兰三首 惊悉赵朴老逝世哀赋@林岫①朴老遗嘱中有“我兮何有 ,谁欤安息。明月清风 ,不劳寻觅”句。 ②朴老论书诗有“好凭一勺味汪洋”句。 ③1980年5月朴老创辟汉俳新…  相似文献   

5.
画论两则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是我为中国画所提出之八字箴言。于此,“诗”非以直指古风近体也,乃指诗之意蕴境界也。是则《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庄子》芴漠之《诗经》,非无由矣。“诗”之涵义既扩大如此,由凡中国先哲深睿高华之感悟,史家博雅浩瀚之文思,诗家沉雄逸迈之篇章,皆为中国画源头活水。加之画家对宇宙人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诗人之眼观物,以诗人之舌言事,胸次既博大而格调又清新,其所创制,离郑趋雅,或无多虑。中国画状物言情,必依托于笔墨。笔墨之优劣则视画家书法功力之深浅。古往今来,有笔虽遒健而未成大气象者,此失魂落魄者…  相似文献   

6.
其三十六否泰(一)才交(二)万物盈(三)屯蒙二卦(四)禀生成(五),此中得意(六)休求象(七),若究群爻漫役情。校: 〔一〕漫《注疏》作“漫”,其他各本均作“谩”。〔二〕屯蒙二卦禀生成《十书》作“屯蒙二卦受生成”,《注疏》《讲义》《阐幽》均作“屯蒙受卦禀生成〔三〕休求象《阐幽》作“必忘象”。〔四〕次序排列《注释》列在第三十二首,《注疏》列在第三十首,《阐幽》列在第五十五首。  相似文献   

7.
台湾、港澳《老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港学者重视对《老子》的研究。台湾中华民国孔孟学会理事长陈立夫主编的《易学应用之研究》一书在“易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根本”一篇中论道:《易经》乃古代学术思想之根本。至于老子五千言,自首至尾,一贯的都是在阐明“易”义,可以这样看法:一部《道德经》就是《易经》的注文。如云:“万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这一则见之于第二十五章,其对道之描摩,仿佛包羲氏  相似文献   

8.
梁发 《中国道教》2011,(6):18-19
在道家哲学中,道有体用.道体就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从其“用”看,道就是法则秩序,能够顺应天地秩序而行的,那就是“常道”,所以能“周行而不殆”.因此《老子》首章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21章具体地描述了道的面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宋儒对“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句,用“心地光明”作为注脚,充分显露出“道”的玄妙性与真确性.  相似文献   

9.
月亮,在中国哲学中不仅提供了穷则思变、乐观豁达的人生启迪,而且在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识中留下倩影。《诗经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相思之苦被月光冲淡,倩影似有似无的意象引起了诗人审美的愉悦。宗白华先生曾赞叹道:“月亮真是个大艺术家,转瞬之间为我们移易了世界,美的形象涌起在眼前。”(宗白华《 美学散步》)月亮的神秘魅力引起中国古人的关注:“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在《天问》中充满赞叹,月亮总出现在阔大苍凉的宇宙,而月的神韵、月的风采是那么冲淡高古,那么浩雅悠长。尽管人世间“逝者…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学术面临全面转型。在新的知识分类和学科规制中,《诗》学被摒出哲学门外、划归文学门类,独马一浮明确地把《诗》学置于六艺之学最为本始、最为枢要的位置,认为“诗”是六艺之本、六艺之总、六艺之先,并第一次系统性提出“诗教主仁”“以诗说理(以诗说法)”“以感为体”等命题,阐发了《诗》学的本体、功用和从体起用的内在原理,揭示了《诗》学在中国哲学建构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和地位,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