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族传记文学历史悠久、数目庞大、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整个藏族文学宝库中最具特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文体当初因为佛教的传入,特别是随着《佛本生传》及《譬喻经》的译介而产生,所以早期的传记从内容到形式、结构各方面带有明显的印度文化特点,但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诸多藏族独有的特点。本论文主要以各类藏文文献为例,对藏族传记文学的溯源、发展历程以及分类和文体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旨在探寻整个藏族文学乃至整个藏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为开拓藏学研究新领域和新渠道,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公元七世纪从印度和祖国内地传入藏族地区以来,经过长期融合、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中国佛教的重要一支──藏传佛教。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也步入青藏高原。经过历代藏族高增和佛教艺术家们的潜心研究和创作,并同藏族本土艺术相结合,也形成具有特色的佛教艺术。藏族的壁画、唐卡、雕塑,以及建筑艺术、酥油花等造型艺术,都是独树一帜的佛教艺术。《画法论》亦称《梵天宝书》,是一部以转轮王为例,讲述佛和诸天金刚力士等,以及各类世俗人物画像的理论著作。载北京版《藏文大藏经》《丹珠尔·经流》部第318卷《方技区恭》部第1…  相似文献   

3.
浅谈朗达玛灭佛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世纪到9世纪中叶,史称佛教在西藏早期发展的“前弘期”。佛教进入西藏初期,与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发生巨大的冲突和激烈的斗争,其最突出的表现则是吐蕃第九代赞普朗达玛(841—846年在位)大规模灭佛。朗达玛灭佛是藏族历史中佛苯教斗争最具影响的事件,它最终确立了佛教在藏族历史中的地位。本文着重分析促使朗达玛灭佛的各种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吐蕃后,因内容涉及到藏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思想和价值体系成为藏族精神文化的核心,占主体地位。藏传佛教戒律是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的主旨是止恶扬善、修习善行、完善人格、觉悟人生。因此藏文化不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受到了藏传佛教戒律的直接影响,而藏族古代法律是藏传佛教戒律的延伸与世俗化的扩展。本文主要利用文献比较的方法来探讨藏传佛教戒律与藏族古代法律之间的关系、佛教戒律的渊源与价值作用、藏传佛教戒律与世俗化之间的关系、藏族古代法的主要源流与体系、藏族古代法独有的特征等,并进一步推敲藏族古代法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戒律文化是藏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藏族文化真正的价值实践所在。佛教自7世纪传入藏地以来,藏传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体系作为藏族精神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引导、影响着藏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戒律存则佛法存,戒律灭则佛法终”,藏传佛教戒律既是藏传佛教发展的制度保证,也是藏传佛教思想的具体体现,故而在庞大的藏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其影响广泛而深刻。从藏族成文习惯法规与藏传佛教戒律之间的内在关系可以看出,藏族法律无论在内在指导精神还是外在表现形式上,都受到了佛教戒律的直接影响。借助法律这种强制手段,佛教的行为规范在藏族人民身上打下了更加深刻的烙印。人们逐渐习惯于以佛教思想的好恶来评判一切,从而形成了慈悲为怀、宽容相待、诚实公正的社会风气,“封山封林、禁猎野生动物”的规定使藏地成为一个生态平衡、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未受人为污染的良好生态环境。文章基于法律多元的事实,应用宗教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认为习惯法是客观存在的,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必须充分关注习惯法及其固有特点,为和谐社会的建设给予习惯法中的优秀成分以合理的发挥空间,否则会造成对法治资源的无知与浪费,不利于法治建设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京剧中的脸谱艺术并不陌生,但是,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藏族独特的脸谱艺术+面具。藏族面具主要有羌姆面具和藏戏面具两大类。羌姆是一种戴面具的宗教舞蹈,主要用作佛教寺院迎神祭祀等宗教活动,有驱邪除恶,启迪智慧的宗教功能。藏戏,则是藏族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7.
佛教与文学的关系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从20世纪初开始,学界便开始广泛关注"佛教文学"。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佛教文学"的研究历程,考察学界关于"佛教文学"的研究现状,始终回避不了两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佛教文学"?它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相似文献   

8.
佛学文摘     
印度佛教与亚洲文学何乃英在《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著文认为:探讨印度佛教与亚洲各国文学的关系,既是研究印度佛教的课题,也是研究亚洲文学的课题。佛教与文学的关系及影响都是在印度国外的地区,如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由于这些地区接受佛教信仰程度不同,文学与佛学关系密切程度不同,但是其影响是相当深刻的。积极方面,一文化交流,促进国家宗教和文学的发展;二文学创作,佛教的观念和信仰起到丰富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增加文学作品浪漫色彩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佛教文学研究自上世纪初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如此数量的成果中,有关佛教文学史的研究则相形见绌。此前较令人可喜的成果是孙昌武先生《中华佛教史·佛教文学卷》,此书初具"佛教文学史"的雏形,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李小荣先生《晋唐佛教文学史》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学史的研究,为佛教文学史的撰写引入了新的理论架构,突出晋唐佛教文学之特点,体系完整,是一部高水平的开拓性著作,为撰写中国佛教文学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有如下主要特点。一、初  相似文献   

10.
乌力吉 《法音》2004,(5):31-34
在浩瀚的藏文典籍中,有两部分内容占据着重要位置:一类是以大型丛书《甘珠尔》、《丹珠尔》为主的从梵文和汉文翻译编纂而成的佛教典籍;另一类是藏族学者用本民族文字撰写的各种佛教典籍,它们共同构成了藏传佛教的传统文化遗产。而这一文化宝库中的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也在清康熙和乾隆年间分别翻译为蒙文,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对蒙古族信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于出自藏族学者手笔的佛教论著,历史上被翻译成蒙文的也有不少。这些译著内容丰富,除了佛教文化外,还涉及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1.
北京民族图书馆编辑了一部《藏文典籍目录文集类子目》,全书搜集了一百八十五位历代藏族学者著作的目录,用藏汉两种文字对照,共分三册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第一分册收入五十四位西藏高僧大德文集的子目,并附有作者生平简介,于今年十月一日出版,向国庆三十五周年献礼。第一分册是佛学著作,以研究佛学、阐述佛典、弘扬佛法为主。西藏是我国佛教盛行的地区之一,西藏佛教几乎成为多种学科的综合反映,包含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12.
1984年第一期《西藏研究》刊登了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著名藏族学者才旦夏茸教授撰写的《藏传佛教各宗派名称辨析》一文。文章就汉语中有关藏传佛教宗派名称的习惯叫法作了辨析。关于不能同意称藏蒙传佛教为“喇嘛教”之见作者指出:“正如汉族地区自古盛行的佛教即称佛教才合乎本意而无争端一样,藏传佛教,汉语也应称佛教;或冠以地名,称西藏佛教;蒙传佛教则称蒙古佛教。我认为这样命名根本无错。”作者还指出:由于喇嘛教这一错误的名词,使现在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藏族喇嘛们对佛法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掺混,把藏蒙传佛教看成不同于佛教的“喇嘛教”,“是佛教的异类”。作者说:“这是绝不能同意的。”关于不同意称佛教宁玛派为“红教”之见文章说,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称呼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开始的。那时班智达牟迪及大译师仁钦桑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藏族佛教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一青海省五屯藏族民间绘画彩塑于去年十月在首都民族文化宫展出,这次展出的有传统作品,也有新创作的作品,以及反映艺人活动的照片,共一百二十余件。其中新绘制的释迎牟尼像、观音菩萨像、普贤菩萨像、四大天王像和新雕塑的弥勒佛立像、宗喀巴大师像,更显得庄严精美,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五屯”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内,包括吴屯、年都乎、郭玛日、尕赛日、脱加五个自然村。从十五世纪起,随着藏族佛教艺术的发展,这里的绘塑艺人日益增多,被誉为“藏族画家之乡”。自十七世纪以来,五屯艺人外出作画、塑像,足迹迎及青海、西藏、甘肃、四川、内蒙等地,留下了大量精湛的作品,又从各地吸收了宝贵的艺术养料,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藏族佛教艺术中一个颇有影响的流派。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五屯艺术十分重视,曾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进行发掘、整理、研究,(下转第34页)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1,(10)
西藏,唐代称为吐番,明代称为乌斯藏,意译是“清净中心”,清代才称西藏。西藏居亚洲屋脊,是世界第一高原,高度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藏族人口约370多万,分布在西藏、青海、西康一带。佛教从内地传入藏族地区,始于唐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下嫁带去了佛像和经典,松赞干布造惹摩伽寺(小昭寺)以安奉释迦等身太子像,又建迦刹等十二寺于拉萨四周各要地和许多修定道场从事礼拜,使内地佛教深入藏族地区;松赞干布娶尼泊尔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或称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但藏族自己则不这样称呼,而是称作“桑结登巴”、“却”或“登巴”,意为佛教、佛法。西藏佛教是在公元7世纪中分别由印度和汉地传人西藏的。7世纪至9世纪中叶是佛教在西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藏传佛教称其为“前弘期”;10世纪后半期,也即从公  相似文献   

16.
13世纪藏族著名诗人、学者萨班·贡嘎坚赞《萨迦格言》的诞生,不仅标志着藏族文学史上新的诗体,即格言体诗的诞生,同时也代表了新的佛教诗歌美学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孙娟 《法音》2012,(9):21-26
藏传佛教噶举派二祖米拉日巴的生平传记是藏族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传记中他的皈依与修行也一直被作为藏传佛教的典范,为后世各宗派信徒们景仰和模仿。但其皈依噶举派初祖玛尔巴之前的宗教身份,无论是在教内的各种传记中,还是在后世学者的各类研究中,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一早期宗教身份的模糊恰恰反映了当时藏地的社会背景和佛教境况,反映了"宁玛派"一词的历史演进和佛苯两教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吸收的历史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仁青安杰 《法音》2012,(6):25-27
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一大流派和藏族文化的精髓,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特有的教育模式,即以寺院教育为核心,社会教育为主要内容,实现佛教价值观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一、藏传佛教传统教育及发展藏传佛教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寺院教育,依靠寺院进行传播和弘扬佛教的利他精神。寺院教育最初也是伴随佛教的传播而产生,后来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藏族是一个古老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宗教、经济、政治、社会、心理、地域、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铸造了她独有的民俗现象。正如拉法格在《财产及其起源》中所说:宗教是“古代风俗的贮藏库”。在丰富多彩的藏族民俗中,几乎都与佛教信仰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中“放生”就是藏区普遍存在的一种佛教民俗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参考藏、汉文献和对实地调查材料的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20.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藏传佛教前弘期班班多杰佛教传入前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佛教是公元七世纪初正式传播到吐蕃地区的。为什么这个时候被藏民族所接受呢?简单地说,它适应了当时吐蕃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佛教思想是在藏族社会摆脱传统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由分散的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