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注降压药物的选择,促使更有效的降压达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合理的药物治疗是降压达标的主要措施,如何进行正确选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目前,降压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和α受体阻断剂6类。因降压治疗的收益主要来自于降压本身,为了提高降压达标率及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目前多主张低剂量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合理的药物治疗是降压达标的主要措施,如何进行正确选择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目前,降压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和α受体阻断剂6类.因降压治疗的收益主要来自于降压本身,为了提高降压达标率及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目前多主张低剂量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是冠心病致死的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血压可以显著地降低糖尿病病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与病死率。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mmHg。为了达到这一血压水平,糖尿病病人的降压治疗包括合理的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中应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和小剂量利尿剂,并且注意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天津市某医院的高血压患者发病和用药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此医院血压用药特点及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结果显示,用药频度的前三类分别是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用药频度的前三个药分别是硝苯地平控释片、厄贝沙坦、贝那普利;使用一种降压药物的处方占49.25%,...  相似文献   

5.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抑郁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入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10例,其中高血压合并抑郁组(80倒)、高血压不合并抑郁组(130例),两组检测血糖、血肌酐、血脂等指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血糖、血脂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高血压合并抑郁组肾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水平均显著高于高血压不合并抑郁组.高血压合并抑郁组血浆肾素(r=0.283,P<0.01)、血管紧张素Ⅱ(r=0.312,P<0.01)、醛固酮水平(r=0.276,P<0.01)与HAMD量表总分呈正相关.RAAS系统激活与老年高血压合并抑郁关系密切,这对老年高血压合并抑郁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是引起小儿心力衰竭(心衰)主要病因之一。研究已证实神经内分泌紊乱与心衰之间有复杂的相关性。临床应用神经内分泌紊乱拮抗剂,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降低此类患儿心衰的病死率。就此类型先心病出现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紊乱现象及治疗对策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是引起小儿心力衰竭(心衰)主要病因之一.研究已证实神经内分泌紊乱与心衰之间有复杂的相关性.临床应用神经内分泌紊乱拮抗剂,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能降低此类患儿心衰的病死率.就此类型先心病出现心衰时神经内分泌紊乱现象及治疗对策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1 传统对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的认识及困惑长时间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机体内只存在惟一的醛固酮合成途径 ,即肾小球旁器分泌释放肾素 ,激活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 ,生成血管紧张素Ⅰ ,十肽的血管紧张素Ⅰ在循环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作用下生成八肽的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是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强有力地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醛固酮作为最重要的潴钠激素 ,在高血压的发病中占重要位置。尽管如此 ,人们发现血浆醛固酮的降低并不与靶器官功能的改善相平行。自1995年以来已有若干个实验报道长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  相似文献   

9.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临床特点及诊治方面的经验,以早期诊断、根治,改善预后。对确诊的原醛53例临床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类型、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男女比为1:1.65,30~49岁年龄段最多。50.9%高血压首发,15.1%低钾血症首发,并发高心痛9.4%,尿毒症1.9%,脑卒中13.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系统激素检查,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ARR)>200者80.7%,ARR>400者占半数,血浆醛固酮(PAC)>140pg/ml者占84.6%。CT及MRI阳性率高。术后病理肾上腺皮质腺瘤占85%,结节性增生占15%(其中原发性肾上腺增生占12.5%)。手术后血压及血钾均较前改善,非手术者口服安体舒通有效。原醛是可治性内分泌性高血压之一,建议高血压和/或低血钾者应常规检查RAA系统激素,并争取行影像学检查,以使原醛得到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临床特点及诊治方面的经验,以早期诊断、根治,改善预后.对确诊的原醛53例临床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类型、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男女比为1:1.65,30~49岁年龄段最多.50.9%高血压首发,15.1%低钾血症首发,并发高心病9.4%,尿毒症1.9%,脑卒中13.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系统激素检查,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ARR)>200者80.7%,ARR>400者占半数,血浆醛固酮(PAC)>140pg/ml者占84.6%.CT及MRI阳性率高.术后病理肾上腺皮质腺瘤占85%,结节性增生占15%(其中原发性肾上腺增生占12.5%).手术后血压及血钾均较前改善,非手术者口服安体舒通有效.原醛是可治性内分泌性高血压之一,建议高血压和/或低血钾者应常规检查RAA系统激素,并争取行影像学检查,以使原醛得到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采取联合用药方案治疗高血压已成为近年来临床用药的总体趋势。临床用药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β受体阻断药的联合用药组合占有一定的使用率,分析两类药的降压作用以及对高血压常见并发症和对代谢、心率等的影响,可见这个组合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要点解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指南是依据流行病学和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最佳证据而修订的。指南的要点是:从110/75mmHg开始,人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生危险呈连续相关;正常高值血压(120~139mmHg/80~89mmHg)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发生;2002年调查我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但知晓率、治疗年和控制率很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及心脏事件的根本。  相似文献   

13.
指南是依据流行病学和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最佳证据而修订的.指南的要点是:从110/75mmHg开始,人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生危险呈连续相关;正常高值血压(120~139mmHg/80~89mmHg)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发生;2002年调查我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但知晓率、治疗年和控制率很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预防脑卒中及心脏事件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是收缩性心力衰竭进展的关键机制,针对上述机制的生物学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等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利尿剂、洋地黄等常规药物治疗可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降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为神经内分泌拮抗剂的应用奠定基础;近年来,从阻断心力衰竭发生机制方面研发了很多新药,但尚没有一种能对长期生存率有显著改善.器械治疗(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心室再同步和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可降低特定心力衰竭患者病死风险,预防猝死发生,显著改善预后;心室辅助装置及干细胞治疗则为心力衰竭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15.
卒中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随着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增加而升高。降压治疗对预防卒中及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力衰竭)是有效的。过去的几十年来,降压治疗给不同亚组人群都带来了不同的益处。但是,正如不同时期的临床诊疗指南所强调的那样,对于老年人,尤其是80岁以上,获益的临床证据还不充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多有其他伴发或并发症,不仅需用降压治疗,还应有伴发疾病的特殊处理。在这一人群最佳的目标血压是最大治疗获益时的血压。2014年中国专家建议指出,对于≥65岁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50/90mmHg以下,如可以耐受,收缩压可控制在140mmHg以内,对于80岁及以上者不应低于130/60mmHg。  相似文献   

16.
心理社会因素与高血压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当成人静坐时的血压超过160/95mmHg时,可称为高血压(hypertension);当血压在140-195/90-94mmHg之间,可称为边界型高血压(borderline,hypertension)。根据这一标准,美国估计有2400万成年人,即成人的15-27%的患有高血压,外加1700万边界型高血压。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对10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患通过常规用药基础上是否应用个体化的运动处方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运动组。观察两组患者试验前、后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值、B型利钠肽(BNP)、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的变化。结果:运动治疗时间越长,心功能改善越明显,同时增加患者运动耐力;与对照组比较,运动组治疗后PRA、AngⅡ、ALD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因此运动训练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并且通过阻断RASS进一步激活,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探讨隐匿性高血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纳入2017年1月~2018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诊室血压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42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压监测结果将其分为高血压组(HT组140例)、隐匿性高血压组(MH组140例)、正常对照组(NC组140例),对三组的临床资料与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NC组比较,HT组及MH组糖尿病史[27(18.29%)、24(17.14%)比8(5.71%),均P0.05]、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15.03±6.77)μmol/L、(15.00±6.06)μmol/L比(13.64±5.02)μmol/L,均P0.05]、脑卒中人数[37(26.43%)、38(27.14%)比22(15.71%),均P0.05]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T组与MH组相比这三项指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正常对照组为参照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血压(OR=1.697,95%CI:0.901~3.129,P=0.013)、糖尿病(OR=2.327,95%CI:1.013~5.347,P=0.017)及同型半胱氨酸(OR=1.083,95%CI:1.030~1.138,P=0.002)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对于晚期结直肠癌(mCRC)的靶向治疗,目前正在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主要有:(1)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药物;(2)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传导通路的药物;(3)针对受体酪氨酸激酶及其下游级联反应的药物;(4)免疫靶向治疗药物,例如PD-1/PD-L1抑制剂。但在我国经CFDA批准应用于临床的仅有抗EGFR的西妥昔单抗和抗VEGFR的贝伐单抗。怎么用好这两个靶向药物,让mCRC患者得到最合理、最有效的治疗,让患者生存时间尽可能延长且生活质量高。2016年ESMO共识指南,将患者的治疗按治疗目标来考虑,比较具有可操作性。肿瘤部位因为分子水平的差异,对靶向药物可能有选择倾向。免疫靶向药物的出现,它的作用特点,也许对我们的mCRC的治疗会是另外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20.
研究分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应用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对脑血管痉挛(CVS)。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患者158例,均采用神经介入术治疗,按照用药分为观察组79例(采用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治疗)、对照组79例(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格拉斯哥评分(COS)、大脑中、后动脉血流速度情况、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COS评分由(8.26±1.28)分增加至(13.51±1.21)分,对照组(8.42±1.09)分增加至(10.49±1.06)分,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大脑中、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分别为(101.91±32.42)cm/s、(50.72±20.65)cm/s;对照组分别为(100.12±33.61)cm/s、(50.40±20.54)cm/s;以上指标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分别为(83.25±15.84)cm/s、(39.59±11.12)cm/s;对照组分别为(90.83±17.58)cm/s、(46.37±13.52)cm/s;P0.05。观察组、对照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0.13%、8.86%,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总有效77例(97.45%),无效2例(2.53%);对照组总有效70例(88.61%),无效9例(11.39%),P0.05。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应用尼莫地平联合法舒地尔对脑血管痉挛治疗效果较佳,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COS程度,并发症少,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