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婴儿刺激能迅速引起成人的注意和偏爱,这与人类大脑中特定的神经机制有关。这个特定的神经机制是成人有效地加工和回应婴儿需要的神经基础,它能够促进个体对婴儿产生亲社会行为,因此被称为"父母大脑"。本文综合婴儿刺激加工领域的研究,从研究范式、神经机制介绍以及影响该神经机制的调节因素这三个重要方面来介绍该领域研究。首先归纳被动加...  相似文献   

2.
上古中国礼俗中,为人子者于双亲秉持一种别样的孺慕之孝。双亲在世,孝子终父母一生是"永远的幼儿",在言语、衣着与行为上,均存留"年幼"时的痕迹,以反衬父母未曾衰老而眉寿永久;双亲逝后,在哭仪、称谓上又效仿婴儿态,追慕父母永逝而沉痛难再。孝子丧亲如"婴儿失母",不言或少言以行"三年之丧",实质是在模拟或重现"子生三年"的情况。古人对孝的推扬,有意无意地走上了"返老还童"之路。亲逝后,为人子者还必须面对代际交替问题。殡礼是三年丧内,父子权力交替的关键礼仪。孝子脱髦以及婴啼,均发生在殡礼前后。父子间代际交替的完成,与血脉相连象征的最后解脱,几乎同时完成。可以说,殡礼是礼制上孝子"长大成人"、完成代际交替的最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有许多医疗场景的描写,面对不同的疾病所运用的措施、手段更是数不胜数。道家"无为"思想涉及面广、含义深远,其在医疗防治运用的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从《红楼梦》三个疾病现象出发,通过贾府的饥饿疗法、狼虎药殇、疾病预防三个医疗现象分析道家思想"无为"在疾病施治与死亡成因方面的哲学内涵。建议疾病防治借鉴无为之"不妄为"及"有中生无"、"不强为"及"润物无声"、"不白为"及"无处而为"的思想达到身体的健康自愈。  相似文献   

4.
最佳适配理论、素质-压力模型、差别易感模型从不同视角阐述了气质、养育方式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中的交互作用机制。最佳适配理论强调气质特质与父母养育方式的良好匹配能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而不良匹配则会带来适应问题。素质-压力模型强调在不利父母养育条件下,具有"风险"气质特质的儿童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而对"弹性"气质的儿童影响不大。差别易感模型则认为儿童"易感"的气质特质在良好的抚养条件下表现得"更好",而在不利的抚养环境中表现得"更差"。围绕三种代表性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结果,对当前最新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一步细分了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从气质与积极养育方式的交互作用、养育过程中父母角色分工的差异,以及气质与养育方式动态作用机制三个方面指出了将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精子介导转基因技术的进展与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精子介导转基因技术正成为有希望的转基因方法。与其他基因转移方法相比,精子介导具有简单、高效、低廉、安全的特点。我们探讨精子结合外源DNA和DNA内化的分子模型,介绍精子介导转基因技术的改进方法,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伦理学争论,旨在推动该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医患沟通失真常引发高误诊率、医患冲突。现有风险具体观和抽象观各自提出风险沟通模型,但存在诸多矛盾或不一致。通过引入角色与信息匹配视角,从建构水平理论提出事件体验(事件吸引力)和概率体验(概率敏感性)解释,有助于调和矛盾并提出建议:为医生匹配抽象风险信息、患者匹配具体风险信息,能减少沟通失真,提高风险沟通质量。未来需进一步深究个体差异对匹配效应的影响、探索匹配效应的生态效度、开发科学有效的沟通模式。  相似文献   

7.
婴儿、儿童病儿因年龄,疾病和个别差异,对住院有不同的反映,常遇到以下的问题: 住院与母亲分离的问题两岁以下的婴儿与母亲分离的问题不突出,但他们仍需母亲的爱抚。因此,医护人员要安排有搂抱婴儿的时间,有和婴儿玩的时间。不能抱起的婴儿(如身上带有导管),也应在床边同他玩, 抚摸他,逗他笑。二至四岁的小孩离开母亲会感觉到十分不安,初入院时会出现退化行为,如尿床、睡前大哭大闹、拒绝饮食、闷闷不做声、或特别顽皮,发脾气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精子介导转基因技术正成为有希望的转基因方法.与其他基因转移方法相比,精子介导具有简单、高效、低廉、安全的特点.我们探讨精子结合外源DNA和DNA内化的分子模型,介绍精子介导转基因技术的改进方法,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伦理学争论,旨在推动该技术在生物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飞速发展的现代医学生技技术促使了"设计婴儿"的诞生."设计婴儿"的问世,为罹患不治之症的儿童带来了福音,同时,它对人类传统的生育方式和观念的冲击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社会争议.面对潘多拉魔盒,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而应该理性面对,寻找可行可信的指针来规范"设计婴儿"的发展,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10.
以288名9岁儿童和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母亲为被试,使用同伴提名的方法鉴别出94名行为退缩儿童。以儿童的气质特征(害羞、消极情绪)、亲社会行为和母亲对儿童的控制为分析变量,使用聚类分析统计技术对行为退缩儿童的类别进行划分,94名行为退缩儿童中有效观察值77个,被区分为三个亚类型,分别被命名为"弱社交型"、"害羞型"和"被控制型"。这三类儿童的行为特征不同,三个类别比率差异不显著,行为退缩儿童整体上不存在性别比率差异,三个亚类型的划分与性别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兴超  杨继平 《心理科学》2013,36(4):904-909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5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道德认同在道德推脱影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过程中的调节效应。采用潜变量调节效应模型的无约束估计方法研究发现:(1)道德推脱会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道德认同会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道德认同会对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2)在高道德认同水平下,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会随着道德推脱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地减少,而在低道德认同水平下,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并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基因编辑技术为人类疾病的科学研究和预防治疗带来了质的飞跃,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伦理问题,需要及时加以反思。从机体哲学角度看,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恰当应用,可能给生命机体个体带来未知风险,侵犯其自然生存的权益,也给人类的基因库带来潜在危害。作为社会机体的成员,经过不恰当基因修饰的个人或群体会带来先天劣势和优势的差别,引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冲击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不恰当的基因编辑也可能带来人类精神机能的变异,造成自我认同、人格同一性和认知能力方面的障碍,影响精神机体的健康。从机体哲学的视域对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的伦理反思,能够不断拓宽视域,发现各类机体之间更丰富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影响,提高认识的深度、广度和成效,使得基因编辑技术在伦理规约的合理范围内得到恰当的利用。对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伦理反思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顺应自然"原则和"大我"原则。  相似文献   

13.
田相娟  曹衍淼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20,52(12):1407-1420
累积压力假说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解释远端和近端逆境对个体抑郁的影响, 但鲜有研究考察遗传基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和DNA分型技术, 对970名青少年进行间隔3年的追踪调查。分别以母亲消极教养、同伴侵害为远端和近端压力指标, 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为遗传指标, 考察三者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 在男青少年中, E × E × G显著。当累加得分较高、同伴侵害水平较高时, 母亲消极教养显著负向预测抑郁, 符合匹配-不匹配假说; 累加得分较低时, E × E不显著, 但倾向于以累积压力假说的方式发挥作用。女青少年中, E × E × G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 在男青少年中, 累积压力假说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阐明抑郁的发生机制, 分别适用于携带不同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的个体。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了173名4~10岁儿童在道德领域和个人领域情绪理解的发展变化特点,以及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主要情绪预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的预测违反规则感到高兴。从8岁开始,儿童预测违反道德领域的规则比违反个人领域的规则会更不高兴。(2)在次要情绪预测中,在道德领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儿童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在个人领域,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的人数在10岁组出现下降。(3)8~10岁组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显著预测其亲社会行为,儿童预测违反道德规则时的情绪预测越积极,其教师评定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低。这些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展现出越来越丰富、复杂的情绪理解能力,并且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力能显著预测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9,(4)
社会稳定风险定义为因各种原因和动机,一定数量人群采取多种行动危害社会秩序的可能性,社会稳定风险事件是该风险的实际爆发。社会稳定风险通常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需要从系统或整体演化论的视角把握。根据马克思主义和系统演化理论,文章认为社会系统可以从意识形态系统、国家治理系统、经济运行系统三个耦合系统来把握,三个系统在强维生力和弱维生力状态下都会产生社会稳定风险。我国不同时期社会稳定风险事件是由三个子系统出现强或弱维生力时造成系统不匹配而引发的。基于系统演化的社会稳定风险治理需要厘清意识形态、提高有效治理水平、加强市场监管以改善维生力水平,达到适度维生力状态,实现整体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10~12岁儿童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关系,实验1采用第三方惩罚范式,招募233名儿童被试,实验2采用第三方补偿范式,招募238名儿童被试,考察三种分配(高度不公平、中度不公平和公平)情境下社会价值取向、情绪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并对比两个实验的结果。结果显示:(1)在第三方惩罚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拿出更多金币用于惩罚分配者;(2)在第三方补偿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两种不公平情境下都拿出更多金币用于补偿接受者;(3)情绪只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在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4)采用第三方补偿(相比第三方惩罚)的儿童面对不同分配时情绪波动更小,在中度不公平情境下有更多利他行为。这些结果从发展的角度为社会价值取向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证据,强调了亲社会取向对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时间贴现的分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延迟和相对延迟时间贴现的实验范式, 用选择法、匹配法确定价值主观相等点, 探讨时间贴现的分段性。三个实验和一个问卷调查发现, 时间贴现具有分段性。被试的时间贴现有三次显著变化, 表现为三个时段时间贴现心理状态的不同: 从现在到未来2周内规避损失、偏好风险、愿意短期等待, 从未来2周起直到未来10年采取非补偿性策略、需求与风险并重、愿意长期等待, 和从未来10年起直到未来50年规避风险、聊胜于无、不愿意等待。  相似文献   

18.
亲岑道夫的共融体涵盖着理论和实践两个互为表里又相互依存的部分。关于亲氏共融体的理论部分,本文在比较亲氏共融体与教派、宗派和教堂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亲氏共融体的内涵,即一个以基督为首领,以成员均与基督维系着个体的、体验性的关系为内容,以实现救赎为目标,超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宗派的团契,从而驳斥将亲氏之共融体诠释为"教会合一运动的雏形"的观点。关于亲氏共融体的实践部分,本文着重勾勒亲氏共融体思想的实践,即创建主护城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摩拉维亚兄弟会,从而驳斥将摩拉维亚兄弟会斥为路德宗教会分裂的推动者等观点。如此,亲岑道夫的共融体,在信仰的本原与显现意义上,或为基督教的处境化提供一扇"神圣"之窗。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反对大多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隐患。但安全性问题本质上属于技术问题。人的尊严才是"基因编辑婴儿"所涉及的重要伦理问题。从人的尊严出发,认为"基因编辑婴儿"的尊严遭到贬损,具体来说,基因被编辑个体存在被工具化状况,其"人性尊严"被贬损;基因被编辑个体的生命被操控,其"生命尊严"被贬损;基因被编辑个体对自我及外界评价的感知无法预测,其"人格尊严"被贬损。因此,基因编辑技术应当在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及相关生命伦理的前提下才可应用,以严防"基因编辑婴儿"之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20.
关于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和生殖细胞干预的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背景 几十年来,基因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人类基因研究放眼于疾病的分子水平和新技术研究,尤其是DNA分析,这使得与日俱增的先天疾病得到早期和准确的诊断,鉴别出有遗传风险的父母以及基因学咨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