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同理心作为医务人员必备素质乏一,越来越受到医疗领域的关注.探讨了国外以及国内关于医学生同理心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国内在医学生同理心研究方面的不足以及同理心在改善医患关系方面的重要性,为应对国内的紧张医患关系,加大对医学生同理心研究和培养的力度,为将来更好的医疗关系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医学生作为未来医疗行业的中坚力量,目前大多只重视专业技术的学习,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以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为目的,从重视实习期间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每周固定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及进行案例教学、医院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师生建立微信群讨论人文素养心得、转变考核方式、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挥德高望重医学前辈的楷模作用等方面探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与途径,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3.
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育,有助于医生恪守职业操守,升华职业精神,意义重大。近年来,共情在增强医学人文教育、促进医患沟通、提高诊疗效果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得到认可和重视。美国医学界一直致力于探索共情的本质、临床影响因素及效果。论述了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医学对共情的探究,从认知、情感及行为几个方面深入对共情的理解,希望共情能拉近现代医患之间因为医学科技发展、文化差异等而形成的生疏感,增强医学生的共情教育,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佛山弃婴”案反映了当前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医务人员法律素质的缺乏,唤起了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重视,由此提出深化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理解、提高医学生的人文执业能力、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三个培养目标,并从完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模式和搭建实践平台三个层面提高医学生法律素质、促进医患关系健康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人文关怀被认为是护理的本质和核心,但目前高校对护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仍然存在一些盲区。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很多教师只把人文关怀停留在同情层面。以健康赋权为理论框架,将护生同理心的培养分为四个阶段,即同理心通识化体验阶段、同理心专业化培养阶段、临床实践阶段、经验分享阶段,可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同情与同理的区别,以便在我国医疗体制、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等"顶层设计"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发挥微观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的作用,促进护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首先,从介绍医学生免费医疗服务相关概念入手,分析美国及中国医学生免费医疗服务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而后,解析现今医学人文教育应有的走向、层次以及其不足之处;最后,具体分析其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推动低年级医学生医学人文情感培育的发展,进而得出相关结论,即志愿者与患者接触时间长、交流多,且参与范围广、参与度高,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有利于激发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患者建立情感联系以及培养人文情感和同理心。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培养医学生医患“交往技巧”能力的重要性,即医学生医患“交往技巧”应该成为医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阐释了医学生医患“交往技巧”能力培养的五个原则,即人本主义的彰显,主体间意识的觉醒,人文知识素养的提升,思维模式的转换和“这一个”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医学与人文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经过漫长的发展,医学与人文由起初的相伴相生发展到现在的针锋相对。医学与人文的冲突与对立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物质主义社会思潮、科学万能论、医学过度专科化、极端学术思想、淡化人文教育都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当前对立冲突的现状严重破坏了医患关系,导致医患冲突频发,不利于医学与人文长期发展。为了化解医学与人文的冲突,早日实现二者的融合,应着重做到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倡导正确学术思想、寻找学科结合点、重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运用心理学中的情绪智力理论对当前医患关系进行心理层面的剖析,以及情绪智力在医患关系中所产生的作用的相关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对影响医患关系心理因素研究的关注和推进,情绪智力作为影响医务人员在医患互动中的情绪反应、行为方式等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对医患关系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效果正被逐步挖掘。通过梳理和分析情绪智力理论在国内外医患关系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旨在从心理学层面,为医患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和干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发现,无论是从学医的动机和目的、学医的过程,还是从就业的取向来看,部分医学生的医师职业情怀被金钱超越,体现着拜金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淹没了对患者的同情心,篡改医患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为商业关系,必然会引致刻薄寡恩式的行医。这种价值观因家庭功利性的学医考量,社会和医务界商业化的侵扰,人文情怀教化力度的不足而形成。医学院校应肩负和弘扬医学教育内在的善的使命,匡正拜金价值观;播种善因,引导医学生回归医学至善的初心,涵养其善良之心;行中庸之道,培养医学生"温柔的欲望"。  相似文献   

11.
医疗决策是一项在危机情境下的有限理性决策行为,面对疾病的突发性、紧急性、演变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医患双方在医疗决策中存在着认知差异与心理调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医患双方不仅在认知主体上存在角色意识、归因模式、心理期望值以及沟通方式等方面的根源性差异,并且受到情绪偏差的倾向性作用和医疗情境的外源性影响。因此,基于有限理性修正医患认知、以同理心促进医患情绪认同、构建医患共同决策的调适模式,是实现有效医疗决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加强情商培养 构建急诊和谐的医患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科是医院救治急、危、重患者的第一线,也是医患冲突高发的科室,因此善于沟通和交流的高情商成为急诊科医生的必备品质之一;本文从情绪调控、心理学、利益得失、人文素养、语言艺术等角度探讨了急诊科医生情商培养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当前医患纠纷的成因,特别是年轻医生面临的人文背景知识、专业知识和价值观等内在因素,以及患方存在的社会矛盾、健康素养和潜在隐患.探讨纠纷的防范机制,提出有效沟通的步骤、方法和可能使用的沟通策略.防范医患纠纷,需认识自身不足,提高专业及人文知识,确实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德”服患(者),让医疗回到本源.  相似文献   

14.
医生位于医疗活动的第一线,直接与患者接触,其职业形象代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显示,当前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医生的职业形象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医患关系.医患纠纷发生时,除传统解决医疗纠纷的方式外,"医调委"的第三方介入调解模式也取得一定成效.缓和医患关系,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并不只是医方的责任,需要国家、医院和医生、患者三方共同努力,而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医学人文素质同医学科学素质一样,是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为了解当前在校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现状,我们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部分在校医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医学生对国内外医疗相关问题和事件的关注,对医学人文课程和提高医学人文素养的认识,以及医学人文素质对医学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相关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在校医学生医学人文现状,为有的放矢的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医患沟通中患者的信息认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医患沟通在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沟通中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主要目标是达到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论述影响医患沟通中信息认知的几个因素,其中包括信息的形式,情绪因素,沟通行为因素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干预,提高患者对信息的认知能力将使医患沟通更加有效,从而有利于合作式的医患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几年里,越来越多的医学教育者意识到需要更好地将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叙事融入医学教育。为推动这一进程,探讨如何将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影视剧和诗歌等四种主要形式的文学叙事作品融入医学人文教育这一创新课程体系,为临床医学教育者选择作为阅读和讨论材料的叙事作品提供具体建议,提出医学人文教学的新内容和新路径,达到提升医学生认知共情能力、伦理道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养、创设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重症医学科暴露的患者安全问题已逐步引起人们关注。重症医学科患者安全问题与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医患关系、团队合作、科室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提高科室高效管理、加强团队建设、提高人文素养等措施是重要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和分析如何利用标准化病人评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在某本科临床专业毕业考试中,随机选取该校400名学生,并且选取10名标准化病人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考试评估。评估包括体格检查项目、人文关怀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等评分项目。统计结果显示,19.27%医学生没有自我介绍、42.20%医学生没有与病人目光交流、49.49%医学生没有注意病人真实感受、27.52%医学生缺乏对病人的隐私保护、4.59%医学生操作技能不合格,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明显不足。建议加强医学生对人文关怀技能的重视,提高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及人文关怀技能,重视人文关怀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20.
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是指“目击网络欺负事件的个体”。旁观者目击欺负后的行为反应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影响旁观者行为的因素有旁观者的个人特质(冲动性、外向性和开放性)、旁观者的心理因素(同理心、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受欺负个体的自我表露程度和生态环境中的关系等。旁观者效应、道德脱离和旁观者干预模型可以对旁观者目击网络欺负事件后的反应进行解释。未来可以从具身认知、脑神经机制、跨文化和网络环境塑造等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