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以来,靶向药物如抗VEGF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贝伐单抗)和抗EGFR单克隆抗体(人鼠嵌合性单抗Cetuximab,C225,西妥昔单抗和全人源化单抗EGFR抗体,Panitumumab,帕尼单抗)的临床应用,已使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临床上应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药物,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靶向药物如抗VEGF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贝伐单抗)和抗EGFR单克隆抗体(人鼠嵌合性单抗Cetuximab,C225,西妥昔单抗和全人源化单抗EGFR抗体,Panitumumab,帕尼单抗)的临床应用,已使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临床上应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这些药物,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驱动基因指导下的个体治疗时代,肺癌患者应该进行多基因检测,特别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如果一线接受了化疗,二线应该选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一酪氨酸酶抑制剂(EGFR—TKIs)。EGFR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一线EGFR—TKIs治疗失败后,二线治疗应该是个体化合理选择,包括局部放疗、化疗和继续EGFR—TKIs。目前一代和二代EGFR—TKIs药物之间未见到显著疗效差别。第三代EGFR—TKIs是目前的EGFR—TKIs耐药后的最有希望的选择,特别是针对T790M突变耐药。  相似文献   

4.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是一类具有独特病理和临床特征的恶性肿瘤。目前由于针对EGFR基因突变阳性NSCLC治疗中TKIs的应用,患者的生存期已超过三年,所以此类患者从诊断到治疗应进行全程管理。首先要进行分子检测,发现EGFR基因突变NSCLC,以避免失去EGFR—TKIs的治疗机会。研究证明,EGFR基因突变NSCLC任何线接受第一代抑制剂治疗,患者疗效及生存获益且耐受性良好。一代EGFR—TKIs耐药后根据失败模式选择后续局部或全身治疗,或根据耐药失败分子机制给予新的分子靶向治疗。对EGFR基因突变NSCLC应实施科学、有序的全程管理。  相似文献   

5.
采用荧光PCR法对19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 )组织进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基因突变检测,分析EGFR基因突变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56例(28.1%)存在EGFR基因突变,其中27例(13.6%)为外显子19突变,25例(12.6%)为外显子21突变,2例为外显子18突变,1例外显子20突变,1例外显子18和20的共突变。另外,除广东及安徽省铜陵市外,辽宁地区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及主要突变类型与其他地区相符,常见于外显子19、21突变,其中腺癌、不吸烟患者突变率更高,更适宜EGFR-TKI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肿瘤,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属晚期。尽管多学科综合治疗不断发展,食管癌的预后及整体生存仍较差。食管癌的分子靶向治疗通过干扰相关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目前主要是应用单克隆抗体和酪氨酸酶抑制剂干扰EGFR、HER-2、VEGFR、C-MET、AXL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其中针对HER-2、AXL与AURKA的靶向药物显现出巨大发展潜力。本文对食管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现况和进展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肿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作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贝伐单抗(Bevacizumab,BEV)是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单克隆抗体,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分子靶向药物之一,自2004年经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BEV已被用于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本文就BEV关于治疗几类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是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其机制和管理受到重视。本文就靶向药物导致高血压的机制进行了探讨,考虑可能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靶点有关,即影响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功能所致;介绍临床如何进行高血压管理并建议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使用过程中规范地监测、控制血压,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是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其机制和管理受到重视.本文就靶向药物导致高血压的机制进行了探讨,考虑可能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靶点有关,即影响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功能所致;介绍临床如何进行高血压管理并建议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使用过程中规范地监测、控制血压,开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是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的标准处理模式,但由于传统示踪剂(蓝染料、核素和荧光示踪剂等)定位特异性差及药物准入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蓝染料和荧光示踪剂由于分子颗粒较小导致其易通过前哨淋巴结使次级淋巴结显像。核素示踪剂虽然可以特异性定位前哨淋巴结,但存在药品准入和放射安全性等问题。利妥昔单抗是一种针对淋巴结中B淋巴细胞膜上CD20分子的特异性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新型荧光靶向示踪剂将吲哚菁绿偶联于利妥昔单抗,将兼顾荧光显像与靶向定位的优点,其单抗的分子完整性和免疫活性无破坏,为无菌、无致热原、无急性毒性的示踪剂。  相似文献   

11.
EGFR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临床疗效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与其疗效敏感性相关的预测标志物能指导临床用药,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靶向治疗敏感性预测指标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试图以此为指导,更好地加强临床用药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12.
EGFR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临床疗效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与其疗效敏感性相关的预测标志物能指导临床用药,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哲学的角度思考靶向治疗敏感性预测指标与恶性肿瘤的关系,试图以此为指导,更好地加强临床用药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13.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新的有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介绍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代表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历程,说明了循证医学和个体化治疗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相辅相成,只有将循证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临床肿瘤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4.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新的有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介绍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代表的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历程,说明了循证医学和个体化治疗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相辅相成,只有将循证医学和个体化治疗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临床肿瘤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不能手术和已转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预后很差,放化疗难以使患者受益。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对一些肿瘤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也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目前的肝癌临床研究主要针对EGFR、VEGF/VEGFR、HGF、MMP、乙肝表面抗原等靶点。本文针对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探讨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1(FGFR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8例术后肺鳞癌患者癌组织及29例癌旁组织中FGFR1及VEGF的表达。FGFR1、VEGF在肺鳞癌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均高于癌旁组织。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FGFR1的表达吸烟患者高于不吸烟者,VEGF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分化程度相关。FGFR1的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无显著统计学相关。VEGF阳性表达者有明显不良预后。经COX多因素分析FGFR1、VEGF、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是肺鳞癌患者术后的独立预后因子。FGFR1和VEGF是肺鳞癌的预后因子,可能成为肺鳞癌靶向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患者的治疗效果令人瞩目。本文分析总结近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出低剂量TKIs的应用虽有待进一步证实,但优于标准剂量组,并从安全性、改善肿瘤血管结构和功能、与细胞毒化疗的关系三方面探讨大剂量TKIs的应用效果。进一步分析指出大剂量联合小剂量TKIs能够最大程度地防止或延迟耐药的发生,进而控制疾病的进展。从而,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患者的TKIs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5羟色胺受体-7(5-HT_7)是5-HT受体家族中迄今最年轻的成员,目前已是临床治疗抑郁症的重要分子靶标之一。5-HT_7不仅影响神经元的可塑性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免疫激活,还参与调控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信号转导通路,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中至关重要。本文对5-HT_7的结构、功能和相关药物的开发,特别是该受体参与调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功能的信号转导通路进行综述,以全面了解5-HT_7在抑郁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肝癌基因治疗的发展趋势及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肝癌基因治疗的策略按作用机制的不同 ,肝癌的基因治疗可分为反义基因治疗、抗癌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及药物基因治疗。1 1 肝癌的反义基因治疗反义基因治疗 ,就是利用反义核酸与其靶基因或基因产物互补形成一种特殊的“基因封条”结构 ,从而在转录或翻译水平阻断某些异常基因的表达 ,使细胞正常分化或促进细胞凋亡 ,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反义核酸所针对的靶点可以是在肿瘤发生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或几种癌基因、失活的抗癌基因、自分泌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等。反义核酸可连接到特定的载体上 (如逆转录病毒、质粒等 ) ,或人工合成后…  相似文献   

20.
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预后差,约半数以上复发患者存在耐药难治,其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对于复发后获得再次完全缓解的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但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和复发率(CIR)均很高,从而部分抵消了移植带来的益处。因此,allo-HSCT对于部分患者并不适合,亟待寻找新的治疗手段。近几年,随着我们对AML发病机制认识的加深。新药物新疗法层出不穷,极大改善了复发难治性AML的预后。多个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初步试验结果鼓舞人心。虽然新疗法治疗相关副作用越来越少,疗效越来越好,但allo-HSCT是治愈复发难治性AML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