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咨询与治疗是维护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因我国关于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精神疾病的宣传长期缺失以及社会对精神疾病存在歧视与偏见,部分心理工作者及心理障碍患者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存在过分夸大或贬低的倾向,而群众因担心他人误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等多方面原因往往不愿求助于专业性心理服务。从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出发,深入分析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为相应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精神卫生知识宣传等工作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选取北京市海淀、朝阳、昌平三个区的13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歧视知觉问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班级环境气氛量表以及群体态度测验,考察家庭经济环境和学校班级环境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群体态度对它们关系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老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对于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班级内聚力对于个体歧视知觉、满意程度对于群体歧视知觉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2)同学支持对于个体歧视知觉的负向预测作用更为重要,老师支持则对群体歧视知觉的负向预测作用更为重要。(3)对于群体态度不同的流动儿童,环境因素对其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在个体歧视知觉方面,同学支持是态度中立组和态度偏城市儿童组的最佳预测因素,班级内聚力则是态度偏流动儿童组的最佳预测因素;在群体歧视知觉方面,老师支持对于群体态度不同组均表现出最为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类型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对精神障碍患者歧视水平的差异,采用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评估量表(SSForPMI)对294名心理学专业大学生施测。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在量表总分、危险维度和能力维度得分高于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6,2.708,3.396,P均0.01)。因此,当前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存在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现象,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大学生更为严重。不同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职业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浪漫媒介内容接触对大学生浪漫信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浪漫媒介内容接触问卷、感知真实性量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和浪漫信念量表对614名无恋爱经验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浪漫媒介内容接触与感知真实性和浪漫信念都呈显著正相关,感知真实性和浪漫信念也呈显著正相关;(2)感知真实性在浪漫媒介内容接触对浪漫信念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3)浪漫媒介内容接触对浪漫信念影响的直接效应,以及感知真实性的中介效应均受到社会比较倾向的调节,且在高社会比较倾向群体中,这两种效应都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地域歧视现象的存在是违背和谐社会理念的,人们对此现象是什么态度?研究以费施贝因和阿扎吉提出的理性行为模型理论为基础,选取网络上最活跃的大学生为样本,编制了大学生地域歧视现象态度量表,构建了对地域歧视现象态度、对地域歧视者态度和对被歧视者态度3个维度。通过整理访谈资料、参考相关量表、专家讨论等方法编制条目。选取358名被试进行预测试,617名被试正式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地域歧视现象态度量表建构的3个维度结构合理,量表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分析和验证性分析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是测量中国大学生地域歧视现象态度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姜兆萍  周宗奎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642-1650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老年歧视和消极的老化态度。2~3岁的幼儿就已经具有了老化的消极刻板印象, 家庭、社会、媒体和图书资料是为人们提供消极老化态度的主要来源, 而缺少代际接触、缺乏对老化知识的了解是人们形成老年歧视的主要原因。老年歧视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自我老化接受度、心理健康状况、生活方式以及择业。了解老化知识信息、讨论老龄化问题, 以及与老年人直接接触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老化消极刻板印象, 并且代际接触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目前, 老年歧视的研究横向研究多, 纵向研究少; 特点描述、干预研究多, 机制研究较少; 研究方法多样, 测量工具不同, 导致研究结果不同, 各研究间难以进行比较, 如直接测量主观态度的老年歧视调查, 人们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态度, 而采用间接方法测量时, 人们则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态度。我国对老年歧视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扩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三种类型歧视所造成的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耻感,论述我们应当如何利用适当的文化应对策略来消除歧视、减少病耻感,从而有效地克服病耻感对于患者及其家属的负面影响。文化差异与病耻感的形成直接相关,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影响着精神卫生问题以及相应的服务政策,深入研究和认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有助于减少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帮助他们克服病耻感。中国道家文化推崇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可以发展出有效的心理疗法,对于精神疾病是一剂对症的良药。  相似文献   

8.
楚啸原  刘珂  理原  雷雳 《心理科学》2021,(1):134-140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考察了网络游戏中虚拟商品感知易用性对其使用意愿的影响,以及感知有用性、玩家神经质在其中的作用。采用虚拟商品使用意愿问卷、感知易用性问卷、感知有用性问卷和大五人格量表神经质分量表对559名有过网络游戏经验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虚拟商品的感知易用性可显著正向预测使用意愿;感知有用性在两者间起中介作用;(2)虚拟商品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受到玩家神经质的调节:对于低神经质的玩家,该间接效应显著;而对于高神经质的玩家,该间接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精神疾病患者遭受社会歧视的现状及其原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由来已久,这种歧视广泛存在于不同的阶层与民族当中,且各有其特点。其对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而且是深刻的,这种影响涉及到了患者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对各种歧视的特点及其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并对如何减少这种歧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唐山市社区居民对高血脂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及生活方式情况;基于结果对居民进行高血脂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干预.结果发现,干预后社区居民对"三高"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说明唐山市社区居民对高血脂相关健康知识认知水平较高,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居民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改变对待疾病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导师排斥感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导师排斥感知问卷、基本需要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及攻击问卷,对北京市六所本科院校的864名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导师排斥感知正向预测研究生的抑郁和攻击性,负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2)基本需要在导师排斥感知与研究生的生活满意度、抑郁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导师排斥感知与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研究生导师排斥感知越强,基本需要的满足水平越低,进而导致研究生的抑郁水平越高、攻击性越强、生活满意度越低。即研究生感知的导师排斥感越强,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导师排斥感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导师排斥感知问卷、基本需要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及攻击问卷,对北京市六所本科院校的864名在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导师排斥感知正向预测研究生的抑郁和攻击性,负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2)基本需要在导师排斥感知与研究生的生活满意度、抑郁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导师排斥感知与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研究生导师排斥感知越强,基本需要的满足水平越低,进而导致研究生的抑郁水平越高、攻击性越强、生活满意度越低。即研究生感知的导师排斥感越强,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3.
研究探讨了中国大学生对由不同途径感染的艾滋病患者的区别性反应,涉及的因变量包括对艾滋病患者的总体感受、情绪反应、责任感知、接触意愿等。结果显示:1)和主观不可控途径(输血和母婴)相比,大学生对由可控途径(性和吸毒)感染的艾滋病患者感到更多的生气、讨厌和恐惧,更少地感到同情,表现出更强的负性态度,更少的接触意愿;同时还认为由性和吸毒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更应该接受强制处理;2)女性比男性表现出对艾滋病患者更低的接触意愿,但是在其它反应上,均没发现性别差异;3)中介分析显示,对由不同途径感染的艾滋病患者的不同的态度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不同的情绪反应导致的,负性情绪会导致负性态度,同情会导致正性态度。这些结果提示,要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等负性反应,营造一个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对由不同途径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策略,要尽可能减少负性情绪、唤起同情心  相似文献   

14.
精神卫生的现状及其对策云南省南涧县人民医院(675700)李吉祥精神卫生又称心理卫生。有人认为精神卫生是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康复和预防复发,使患者能正常或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虽很重要,但不是精神卫生的全貌。正确的理解应包括培养健康的个性特征,保持...  相似文献   

15.
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包含主观幸福感和精神病理学指标。研究旨在验证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老年人中的适用性,考察老化态度在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健康间的多重中介作用。采用爱丁堡幸福量表、一般健康问卷、老化态度问卷和人生意义问卷调查了283名广州市社区老年人。结果发现:(1)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较单因素模型的拟合度更优。(2)生命意义感通过老化态度的三条路径(对身体变化、心理获得和心理社会丧失的积极态度)促进心理健康,但具体机制不同。增强意义体验、意义追寻通过老化态度的完全中介作用,提高主观幸福感。增强意义体验通过老化态度的完全中介作用,减弱意义追寻通过老化态度的部分中介作用,减少精神病理学症状。研究结果扩大了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适用年龄范围,为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校园欺凌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是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的重要力量。本研究拟在考察学生感知的教师欺凌态度与学生欺凌行为关系的基础上,探究学生欺凌态度的中介效应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校园欺凌量表》、《学生欺凌态度量表》以及《学生感知的教师欺凌态度量表》对来自北京市两所初中的698名初一和初二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初中男生总体及不同类型的欺凌行为及其欺凌态度均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所感知的教师欺凌严重性态度则显著高于男生;(2)学生感知的教师欺凌严重性态度显著负向预测学生欺凌行为;(3)学生欺凌态度在学生感知的教师欺凌态度和学生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学生欺凌态度的中介效应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欺凌态度为部分中介作用,而女生欺凌态度为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素养量表的概念框架与设计理念,编制符合我国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且便于在学校开展测量的心理健康素养量表。采用基于前人研究编制的52项条目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素养量表和作为效标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接近全国普通高中水平的两所学校的高中生开展调查并回收有效问卷798份,经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效度分析,该量表最终条目为23项,分为知识、态度、行为/技能与表现三个维度,且信效度良好,可以较好地评估我国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抑郁、冲动性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使用家庭功能问卷、抑郁自评量表、Barratt冲动性量表和自杀态度问卷对5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冲动性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之间具有中介作用;(2)抑郁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冲动性之间具有中介作用。(3)抑郁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间具有中介作用。因此,抑郁和冲动性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长沙市内95名社区居民的随机问卷调查,探讨中医药信念与老年人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性。其中,中医药信念问卷从中医药服务关注度和基本态度、中医药健康保健知识的了解、中医药服务利用个体感知的直接收益三个方面设计,并通过修正的SF-36量表调查老年人健康状况。结果显示,中医药信念与老年人健康状况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r=0.835(P0.05)。因此,通过中医药进村入户、老年人健康工程和社会化计划,发展中医药,提升老年人中医药信念,在当前老龄化和慢性病成为主要健康问题的背景下,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家庭收入与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关系以及歧视知觉、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家庭收入问卷、歧视知觉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SES)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广东省某地区两所中学1053名青少年进行匿名施测。结果发现:(1)以PSQI得分≥8作为睡眠问题的参考界值,青少年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15.60%;(2)歧视知觉、自尊在家庭收入与青少年睡眠质量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家庭收入既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又通过歧视知觉、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