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高新生命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伦理困境,而其复杂性超过了一般性的医学道德问题。高新生命科学技术伦理困境的复杂性源于三个因素:当下后现代道德多元化的复杂性所引发的生命伦理问题多元化;高新生命科学技术不仅干预身体机能,还引发超身体干预;中国当下生命伦理学应对的复杂性。中国话语体系下的生命伦理学探索是值得发展的路径,但如何整合传统文化、西方传入文化和当下中国现代文化,以解决中国本土的生命伦理问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岑树海 《学海》2006,(4):76-83
中国传统社会中朋党和秘密会党的产生以及生存,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紧密相连,而从朋党(或言之派系)、秘密会党到现代政党的转变,不仅反映出传统中国政治制度上的革命性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民众在政治结社、政治参与方式以及参政观念上的改变,这无疑是晚清至民国民众政治生活的最重大变化。政治参与方面的本质性变化是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民众结社能力的提高无疑对政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传统中国独特的政治参与方式——朋党、会党在晚清的政治现代化运动中向政党转变的轨迹,凸显了传统社会普通民众政治参与方式、结社活动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质的飞跃。本文尝试对这一重大的历史变迁进程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中国乡村公共道德生活基本延续着传统格局.晚清中国乡村传统公共道德生活格局存在着许多历史的局限性,但沉淀着中国千百年古老的道德文明精华,是近代化公共道德生活在中国乡村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4.
论晚清儒学的“汉宋兼采”陈居渊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儒学的发展起了急剧的变化,变化之大莫过于恢复西汉以来经今文学的传统,并以公羊今文学的形式和对先秦诸子的研究,打破了乾嘉以来考据学风束缚思想的桎梏。然而作为晚清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汉宋兼采”之学,随着晚清...  相似文献   

5.
在晚清中国士人中曾广泛流行基督教起源于墨学的说法,取代了此前将佛学看作基督教源起的观念。这是当时西学中源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观念。在晚清墨学复兴、墨学地位提高的背景下,这一认识有助于士人对基督教采取较为宽容的文化态度,促进了他们对基督教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有利于基督教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中医和中国哲学中身体的意义:以梦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梦这个精神现象的考察可从多个角度进行,中国医学和哲学范围内的几种释梦思路反映出对精神状态的一贯重视,但这种重视必须联系身体观念才构成完整的体察。中医把梦视为身体疾病的信号,道家的"至人无梦"说和宋代理学对"孔子梦周公"问题的讨论则涉及两种释梦思路间的转移,即从视梦为精神状态和精神修养的指针到兆示吉凶的征兆。脱离身体的精神化解读暴露的中国古典身体观念和崇圣传统之间的张力,是造成这一转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卫星 《学海》2001,(6):121-124
辛亥革命前,中国的工业化即已起步,无论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晚清新政,都没有为中国的工业化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这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中国传统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价值观念.辛亥革命前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加上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从整个中国近代史来考察,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仍然是漫长而曲折的.  相似文献   

8.
论新世纪的中医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讨论了新世纪中医学发展工作,认为首先须遵从一些基本前提:包括把握世界医学发展总体趋势,兼顾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考虑中医学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点等。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是中西医并存之格局,发展中医应分层面深化,对观念、方法、理论、技术、经验、方药等分别采用不同的发展战略,并指出了现阶段中医研究和发展的重点突破之处。  相似文献   

9.
晚清来华基督教传教士的历史活动既体现在百年的时间长河中,亦展现在相异的空间建构内。早期来华传教士因受制于清廷闭关锁国政策,生存境遇极其逼仄。鸦片战争后所形成的条约体制拓展了来华传教士的身体存在与活动空间。传教士活动空间的新造与延伸,与原有的传统空间形成冲突也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晚清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微观的身体活动与空间建构,为基督教在华历史叙事模式的形成做了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中国礼乐教化的人文主义大传统,理性地反思宗教观念、体验、行为和体制,加强和完善宗教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晚清以来,中国就陷入了"中西古今"格局之下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社会组织模式、百姓礼俗生活和民族文化心理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在今天,全球一体化加剧,中国文化生态呈多元化和复杂化发展态势,更易使人陷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的文化思考——中西医结合的必然性论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西医结合的文化思考———中西医结合的必然性论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门九章常存库自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就存在了两种医学体系。由此引起了认识和处理两种医学关系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近、现代医学史的主题。晚清至民国,出现了中西医汇...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有机宇宙论在晚清遭遇基督教自然神学的挑战。而天演论作为晚清时代最先进、最有影响的科学宇宙论,与传统中国的有机宇宙论高度一致。两者都认为宇宙是自动生成的,而不是被一个超越的上帝创造的;两者都坚持宇宙万物的发展动力和规则来自宇宙自身而非外部事物。这使天演论能够被中国知识分子用来支持传统有机宇宙论,并对抗基督教自然神学中的神创宇宙论和机械宇宙论。这是天演论迅速风靡知识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是晚清理学复兴的中坚人物,但他的学术观念与传统的程朱理学有很大不同.他在继承理学基本观念的同时,又对清代理学的困境进行了深刻反思,试图再造理学.他广泛吸收当时的显学汉学以及百家杂学,甚至是西学,以此增强理学的经世功能,使晚清理学从僵死衰落中重新焕发出生机,并使咸同时期一度出现了理学复兴的局面.然而吊诡的是,由于曾国藩学术体系的博杂,也为晚清理学的终结埋下了伏笔,并对晚清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身体哲学的自然元素构成说引领西方医学步入认识身体的历史阶段。身体与灵魂的关系问题是医学与哲学绵延千年的对话和互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笛卡尔二元论身体观为医学发展争取空间,推进医学迈进研究疾病的历史阶段。梅洛-庞蒂从身体、知觉、感受性、具身认知、具身技术、身体间性等维度演绎了身体哲学的纵横经纬,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哲学理论和思维方式,为医学人文本质的定位提供深厚的思想基石,为医学哲学等学科提供了元哲学基础,推进医学进入回归人文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正晚清民国时期,在西医东渐的大背景下,传统中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国内废止中医的支持者甚多。"家传世医"京津丁氏家族经历了此过程,并在传统中寻求突破,调整自身以适应新的医学发展趋势。丁氏为"家传世医"之家,祖籍浙江绍兴,晚清民国以来主要活动于京津地区。丁氏三兄弟丁善恩、丁庆恩、丁德恩自晚清入住京城后,便以医名,由丁德恩开设的京城"小楼丁家外科"为医界翘楚;丁子良在天津开设的"敬慎医室"也声名日隆;丁秉铎是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为"京城第一把刀";丁秉钧和丁迪光父子皆  相似文献   

16.
正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本书通过对曾国藩、罗泽南、刘蓉和郭嵩焘四人的个案研究,探讨晚清湖南理学家如何把儒家传统学术,首先是经典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资源。第一部分主要考察湖南理学家如何通过对儒家经典学问的反思和重新阐发,为克服晚清中国政治  相似文献   

17.
江湄 《中国哲学史》2014,(3):121-121
<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从晚清到五四,中国学人在西方文化的步步侵逼下,开始自觉反思和重新建构"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他们在全新的"现代"视域下重新审视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考察和规定它的特性,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标准重新估量其价值。从晚清至五四的"国学"就是这样一种对"传统"的创造,而创造"传统"的目标则在于"再造文明"。作者细致考察了梁启超、章太炎、胡适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诠释和重构,揭示其背后的思想意图,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陈伟 《现代哲学》2012,(3):75-83
"动机引发"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起源于胡塞尔对传统用法的继承和发展。从叔本华那里,胡塞尔接受了动机引发可直观性的观念,但是反对他对因果性做心理物理学的解释;从布伦塔诺那里胡塞尔接受了动机引发包含着论证和经验两个指向的观念,但是进一步扩大了动机引发的适用范围;胡塞尔批评了迈农的动机引发不可感知的观点,捍卫了布伦塔诺的观点。在对传统继承的同时,胡塞尔将动机引发的研究扩展到事物感知领域中,在此基础上,动机引发问题对于超越论哲学的基本意图的重要意义就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9.
舒斯特曼提出来的“身体美学”日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传统中国哲学和中国医学中所包含的身心一元论思想指导下的身体观来说明身体美学的可能性和重要意义,思考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身体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及其对于当前流行的美容实践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燕连福 《哲学动态》2007,(11):49-55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哲学身体观的研究,综述性文章主要有三篇:先有中国台湾学者黄俊杰所著《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后有中国大陆学者周与沉的《中国身体观研究述评》,再有中国大陆学者李清良的《中国身体观与中国问题——兼评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一文。观此三文,黄文展现了学者对中国传统哲学中“身体”的三种定位,即:作为思维方法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之呈现的身体、作为政治权力展现场所的身体。[1]周文从比较文化、医学、道德、政治等四个角度对中国身体观研究进行了概括。[2]而李文则提到了中国身体观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