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正念干预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正念疗法的核心内容、作用机制,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正念干预具体实施过程及身心干预效果。分析表明,作为辅助药物治疗方式可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创伤后应激症状阳性率,调节皮质醇水平,缓解疼痛与疲乏症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心理健康及情绪调节,以提高PTSD患者正念水平及生存质量,目前对于单纯用药疗效差的PTSD患者,正念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解决其PTSD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中国高血压患者存在症状重、难控制的问题,国内对于高血压患者,强调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并重的治疗方针。而正念疗法为非药物治疗方式的一种,以其容易理解、简单易行的优点,成为了治疗慢性疾病的热门研究方向。正念疗法在高血压患者情绪管理,疾病症状控制与压力缓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拟从正念的内涵、正念干预技术及应用于高血压患者的研究现状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高血压患者中的血压情绪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全球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多。我国糖尿病诊断率及治疗达标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进展快,治疗现状令人担忧。减轻体重干预糖耐量受损,是决定疾病转归的关键环节、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均可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只有重视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专业队伍素质,针对高危人群重点筛查及干预,早期发现糖尿病及综合治疗,才有可能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  相似文献   

4.
全球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多.我国糖尿病诊断率及治疗达标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进展快,治疗现状令人担忧.减轻体重干预糖耐量受损,是决定疾病转归的关键环节、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均可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只有重视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专业队伍素质,针对高危人群重点筛查及干预,早期发现糖尿病及综合治疗,才有可能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  相似文献   

5.
乏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也是最让患者痛苦的症状之一,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癌症相关性乏力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持续性的主观疲劳感觉,与癌症或癌症治疗有关,且干扰正常生活。本文着重从心理和精神药物干预方面综述癌症相关性乏力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减轻心理痛苦和提高社会心理支持的干预可降低肿瘤患者乏力的水平,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教育、冥想、正念减压、放松训练。一些中枢兴奋剂、抗抑郁药、抗痴呆药可以改善癌症患者的乏力,但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6.
“学校正念干预”(School-Based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是将正念理论及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而形成的非医疗健康干预新策略。一方面,学校正念干预能有效帮助学生改善身心行为问题,提高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它能够增强教师压力管理能力和幸福感。总的来说,学校正念干预是以“大健康”为目标、以“非评判接纳”为视角、以校园为干预情境、以传统学校项目为基础的校园非医疗健康干预,是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学校专业社工可采取的策略。未来研究应注重其成效评估和测量、理论机制及应用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系统评价正念干预对孕妇焦虑抑郁情绪和知觉压力的影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正念干预应用于孕期妇女的随机对照试验,严格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最终纳入12项研究,合并样本量855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护理组相比,正念干预能有效降低孕妇抑郁水平[SMD=-0.45,95%CI(-0.64,-0.26),P0.001]和知觉压力[SMD=-1.27,95%CI(-2.29,-0.25),P0.001],但在改善其焦虑状态[SMD=-0.45,95%CI(-0.98,-0.09),P=0.10]及提高正念认知[SMD=0.23,95%CI(-0.05,0.52),P=0.11]方面效果尚不明显。现有证据提示正念干预对改善孕妇负性情绪有一定作用,今后仍需开展更多研究深入探索其在中国孕妇群体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观察小组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糖代谢的影响.将67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以降糖药物治疗,实验组并给予小组干预.每位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末和5个月末检测糖代谢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5个月末测查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为实验组临床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认为小组治疗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糖代谢情况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观察小组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糖代谢的影响。将67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以降糖药物治疗,实验组并给予小组干预。每位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末和5个月末检测糖代谢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5个月末测查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为实验组临床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认为小组治疗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糖代谢情况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走神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普遍存在会为人们带来许多的妨碍。正念冥想是减轻或避免走神的重要干预方式之一。为此,在系统回顾以往研究基础上,首先通过不同时长、不同形式、对照组的设置以及不同群体等多个方面,梳理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作用;其次,结合神经机制及相关理论模型两方面内容阐述其作用机制;最后,围绕走神类型以及不同形式正念冥想直接对比等角度提出未来研究建议,探讨正念冥想对走神的改善,构建完善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1.
探究正念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正念觉知水平和抑制控制能力的影响。选取54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正念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正念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8周正念训练。结果发现:(1)在正念觉知方面,正念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对照组前后测得分无显著差异;正念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在抑制控制方面,正念组后测Stroop任务反应时显著低于前测,对照组前后测反应时无显著差异;正念组后测反应时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正念训练有助于提高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正念觉知水平和改善其抑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2.
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它的产生与理化刺激、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单纯的生物学治疗效果非常有限。在心理治疗领域,新近发展起来的正念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以及伴发的抑郁、焦虑症状,而且对于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生活质量也有重要作用。正念治疗简单有效,修习和运用是关键。疼痛患者容易学习,便于操作,患者可以通过长期的自我训练达到缓解疼痛,改善心理状况。本文从正念治疗疼痛的心理与脑机制出发,以期为正念治疗疼痛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念认知疗法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SAS和MPAI量表从820名被试中筛选出60名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研究。预期通过正念认知疗法对手机依赖进行干预以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在接受正念认知疗法为期4周8次的团体辅导训练后,手机依赖总分、失控性、戒断性和逃避性因子得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正念水平显著提高。结果表明正念认知疗法对个体的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正>念是当我们以一种开放、接纳和洞察的方式,有意地对此时此刻加以注意时涌现出的觉知。正念干预已被应用于多种心理学与临床情境,并且十分适合癌症人群面临的特殊困境。面向癌症人群的正念干预多从传统正念项目发展而来,大多有所调整以适应不同病人的需要。许多研究发现了正念干预应用于癌症康复的积极结果,体现在心理社会(抑郁、焦虑、压力、生活质量等)、癌症相关症状(如疼痛、疲劳、睡眠)和生物指标(如免疫、内分泌、自主神经系统、端粒)等方面。未来研究需着重探讨正念癌症康复的心理和生物学机制,为精细化干预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正念干预还应在多种癌症类型、多个治疗阶段和康复阶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压力管理策略(坐忘、正念、冥想)考察其对焦虑的干预效用,并用脑电探究其脑机制差异。首先用焦虑量表筛选出高焦虑被试60名,随机分入坐忘、正念、冥想和对照组,并对被试实施持续4周的干预,用焦虑量表进行后测,再采用EEG比较脑电波差异。研究发现:坐忘、正念与冥想都能降低个体的状态焦虑,坐忘对降低特质焦虑作用更大(t_(TAI)=-3.14,P0.01);坐忘在额叶激活了更高的α波,正念在顶叶激活了更高的θ波,冥想组α波的均值高于对照组。因此,不同的压力管理策略对焦虑的干预效用显著,而且三者的脑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父母教养及其对孩子的影响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而正念教养(mindful parenting)则是关注如何帮助父母进行有效教养。正念教养是将一般的正念应用于亲子互动中,指父母对孩子和教养行为的有意的、此时此刻的和不评判的注意和觉知。正念教养对父母自身、孩子和亲子关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者发展了两个正念教养的干预项目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这两个项目的干预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更加严谨的设计并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来评估正念教养的干预效果。正念教养的作用机制也是未来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念是个体、团队和组织共有的属性。认知过程取向的正念在个体、团队及组织层面表现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托信息加工理论, 基于认知的正念在组织中各层面的衍生过程可从4个阶段(刺激-觉知-识别-反应)进行解析, 其干预可依据衍生过程中的注意力与互动等关键要素入手。未来研究可发掘儒释道传统文化以发展认知取向正念的心理学内涵, 检验不同层面正念衍生过程及基于认知干预的有效性, 并尝试构建个体-团队-组织正念递进补充与反哺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念冥想是有意识、非评判地将注意集中于当下经验的方法。近年来,正念冥想作为一种潜在的方法被引进到ADHD儿童干预领域。因为ADHD儿童的特异性,为了增加正念冥想方案对ADHD儿童的适切性,研究者从练习设置、奖励系统、解释方式和家长纳入几个方面对标准的正念减压训练方案做了改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正念冥想训练能有效地减轻ADHD儿童的核心缺陷、改善其内外化症状和亲子关系。本文通过对已有相关实证研究的分析认为这些积极的影响可能与ADHD儿童的执行功能与去中心化等心理功能的改善有关,而大脑相关区域激活模式的变化和结构的积极改变可能是正念冥想影响ADHD儿童的神经基础。文章也提出已有研究在内容和方法学上的不足及其以后的探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尚无根治性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基本上是针对临床症状的对症治疗,只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改善或延缓疾病发展的作用。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社会、环境等综合干预,通过多重感官刺激、身体和智能锻炼、芳香治疗、感觉刺激、个性化音乐等方法,配合药物治疗以期尽可能长地保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功能水平,延迟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减轻照料者负担,从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对照料者的培训是非药物治疗的重要环节,照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考试焦虑导致诸多不良后果,而传统干预模式效果不够理想。正念的疗效获得广泛验证后,学界将其引入考试焦虑的干预中。NIH阶段模型(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age model)将心理干预措施的发展划分为基础研究、干预生成/细化、疗效检验、混合“疗效-实效”检验、实效检验、实施和传播6个阶段,其初衷旨在推动干预的实施和传播。基于该模型,首先分析正念影响考试焦虑的机制,尔后从“初步检验疗效”“完善优化干预模式”和“促进实施和传播”三个取向梳理现有考试焦虑的正念干预研究。最后,对照模型初衷,结合正念干预的特异性,提出未来研究应重视探索疗效机制、加强实用性研究、对正念干预的基本问题保持敏感(包括:完整的正念练习应包含开放监控、收集干预依从性数据、重视正念态度的学习、考虑东西方文化不同“自我观”的影响),以更好地促进干预的实施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