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交锁髓内钉在骨折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它还是在对普通髓内钉"扬弃"之后发展而来的.虽然闭合复位与开放复位、扩髓与非扩髓及静力性固定与动力性固定各自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新事物,交锁髓内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尽管交锁髓内钉在骨折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它还是在对普通髓内钉"扬弃"之后发展而来的。虽然闭合复位与开放复位、扩髓与非扩髓及静力性固定与动力性固定各自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新事物,交锁髓内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探讨髂骨置钉联合同侧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方法及效果.收治9例骶髂关节脱位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21岁~55岁,平均36.4岁.5例为交通事故伤,4例为高处坠落伤,C1型6例,C2型2例,C3型1例.其中3例患者合并有股骨干骨折,2例合并有肺挫伤,2例合并有耻骨联合分离,7例伴耻骨支骨折.结果,术后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6个月~30个月,平均16月,术后X线片复查示骶髂关节脱位复位满意,骶髂关节均获融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骶髂关节无再脱位.应用髂骨置钉联合同侧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技术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一种直接而可靠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探讨成年人使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粉碎骨折的方法及疗效。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成年人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使用双钢板治疗32例,骨折按AO/ASIF分型法分型,均为C型,其中C1型10例,C2型17例,C3型5例。均采用肘后正中切口,行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尺骨鹰嘴截骨19例,经翻肱三头肌舌形瓣13例。手术顺序:先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复位,克氏针临时固定,使复杂骨折变为简单的肱骨髁上骨折,然后再行干骺端复位。内固定方式,选用肱骨远端内外侧解剖钢板相互垂直固定肱骨髁内外两柱。本组平均随访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周~16周,28例术后功能良好,2例关节间隙狭窄,2例骨化性肌炎,无尺神经损伤及骨不愈合发生,优良率87.5%。成年人C型肱骨髁上骨折,结构复杂,相互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固定强度及效果都优于其他固定方式,利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及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观察分析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术(MIPPO)与交锁髓内钉(IMN)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疗效。以2011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骨科收治的134例符合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MIPPO组(n=67)和IMN组(n=67),MIPPO组给予MIPPO治疗,IMN组给予IMN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治疗情况、术后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等。结果,MIPPO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IMN组均显著缩短,住院费用较高(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MIPPO组患者和IMN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均能达到90%以上,治愈率高,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MIPPO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9.0%),无愈合延期、畸形等并发症,预后情况较佳,优于IMN组(P0.05)。MIPPO疗效突出,并发症少,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并降低对骨组织的损伤,IMN法治疗费用低,不易感染,均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比不同手术方法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收集我院自2008年10月到2012年12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6例,双盲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无头加压空心钉内固定,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12个月采用Jakim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同时对随访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进行临床评分.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0.45±5.14)min,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3.42±8.14)min(P<0.05),而试验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3.67±6.14)ml,少于对照组的(83.12±10.47)ml(P<0.05).术后随访试验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7.5%;对照组则为87.1% (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腕关节在功能、握力活动范围等方面评分存在显著差异,在疼痛评分上两组无明显差异.采用无头加压空心钉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显著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提高腕关节功能而且在疗效上与传统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探讨缝合复位技术治疗髌骨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自2005年3月至2011年7月应用髌骨骨折片缝合复位的方法配合内固定器械固定治疗髌骨粉碎骨折患者共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23岁~62岁,平均42.2岁。1例为开放性髌骨粉碎骨折,其余为闭合性髌骨粉碎骨折。1例开放骨折采用横切口,其余采用纵直切口。暴露髌骨骨折后,用可吸收缝线紧密缝合骨折片,缝合的同时骨折得到复位及固定,后加用其他内固定器械加强固定。术后早期开始屈伸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2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24个月,平均13.4个月。8周随访均达到临床愈合,2个月~3个月(平均2.8个月)骨性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采用Bostman评分方法评定疗效:优21例,良3例,优良率100%。因此采用缝合复住技术治疗髌骨粉碎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及关节面复位固定好等优点;配合内固定器械固定,使粉碎骨折复住后固定更稳定,术后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探讨高龄患者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并观察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nail anti—rotation,PFNA)和Gamma钉(Gamma Nail)在高龄患者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经对81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Gamma内固定治疗,结果经术后1个月~24个月随访,PFNA...  相似文献   

9.
评价肋间神经阻滞镇痛在老年人小切口下开胸术后的临床效果.选取60例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开胸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B组在关胸前以0.5%的ropivacain行肋间神经阻滞;B、C组术后均给予fentanyl(0.01mg/ml)静脉自控镇痛(PCIA).结果直观模拟标度尺(VAS)测定术后疼痛,三组患者均达到满意的效果,在血清皮质醇、血氧饱和度和不良反应方面A组与B组差异无显著(P>0.05),C组与A、B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平均术后住院天数,A、B两组和C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肋间神经阻滞镇痛对老年人小切口开胸手术减少术后疼痛和改善预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探讨导航技术在手术治疗寰椎骨折中的应用问题及其临床意义.使用C臂透视导航设备对22例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患者行导航下螺钉内固定术.9例骨折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固定,13例骨折采用枕颈融合.导航下共植入椎弓根螺钉70枚,侧快螺钉18枚.68枚(97.7%)椎弓根螺钉为1类螺钉,2枚(2.3%)椎弓根螺钉为2类螺钉,没有3类螺钉;18枚侧快螺钉置钉准确,无侵犯横突孔、神经孔或小关节的现象.导航辅助置入螺钉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评价肋间神经阻滞镇痛在老年人小切口下开胸术后的临床效果。选取60例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开胸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B组在关胸前以0.5%的ropivacain行肋间神经阻滞;B、C组术后均给予fentanyl(0.01mg/ml)静脉自控镇痛(PCIA)。结果直观模拟标度K(VAS)测定术后疼痛,三组患者均达到满意的效果,在血清皮质醇、血氧饱和度和不良反应方面A组与B组差异无显著(P〉O.05),C组与A、B组差并存在显著性(P〈O.05)。三组患者平均术后住院天数,A、B两组扣C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O.05)。肋间神经阻滞镇痛对老年人小切口开胸手术减少术后疼痛和改善预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累及后柱的手术治疗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月笔者选取了25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后柱均受累)为研究对象,其中后内伴后外侧骨折8例,后内侧劈裂骨折11例,后外侧劈裂骨折6例。根据后柱累及部位不同采取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骨折复位固定术,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中出血量(167.32±1.89)ml,住院时间(18.34±2.31)d,骨折愈合时间(14.22±0.60)周,完全负重时间(17.56±1.31)周,膝关节活动度(110.26±1.9)°。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者16例(64%),良者5例(20%),优良率84%。膝关节后侧(后内侧或后外侧)入路复位及支撑钢板固定术具有复位合理、固定稳定性高、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快速恢复等优点,成为累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为了比较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不同植骨方法的临床疗效,2002年1月-2006年9月,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140例。比较分析各组伤椎高度矫正丢失,脊柱后凸成角矫正丢失,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内固定失效及腰背疼痛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和脊柱后凸成角术前4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不同植骨融合方法,可以减少单纯内固定矫正丢失和内固定失效及腰背疼痛并发症。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增加前中柱的稳定性,临床治疗优于脊柱后方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不同植骨方法的临床疗效,2002年1月-2006年9月,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140例.比较分析各组伤椎高度矫正丢失,脊柱后凸成角矫正丢失,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内固定失效及腰背疼痛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和脊柱后凸成角术前4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不同植骨融合方法,可以减少单纯内固定矫正丢失和内固定失效及腰背疼痛并发症.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增加前中柱的稳定性,临床治疗优于脊柱后方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5.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动力髋螺钉(DHS)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2005年6月~2012年6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6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7例,女3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三组:PFNA 组21例,DHS 组22例,FHR 组22例。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 Harris 评分等。结果65例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24个月(平均12.0个月&#177;3.4个月),三种方法中,手术时间及负重时间比较,FHR 组时间最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比较,DHS 组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比较,FHR 组优于PFNA 组及 DHS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因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 FHR 手术可使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临床应用A型肉毒素结合病灶小切口括约肌浅表松解术治疗肛裂的新方法,将Ⅱ期、Ⅲ期肛裂患者8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征求患者和伦理委员会同意后进行研究,对比观察试验组的A型肉毒素内括约肌侧方注射配合病灶小切口括约肌浅表松解术与对照组的传统肛裂切除扩创术加部分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VAS疼痛评分(24h)、排便时间、手术所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切口愈合分级及切口愈合后瘢痕面积大小情况均优于对照组.静息向量容积和收缩向量容积两组都有所减低(P<0.05).因此,A型肉毒素内括约肌侧方注射配合病灶小切口括约肌浅表松解术的疗效治疗方法简单,伤口愈合快,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收集来宾市人民医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成三组,分别给予抗凝(A组)、抗凝+患肢溶栓(B组)、抗凝+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导管溶栓治疗(C组),比较三组治疗的结果。A组25例有效,15例无效;B组31例有效,9例无效;C组35例有效,5例无效。A组与B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在下肢肿胀消退天数、下肢周径差、并发症、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住院费用方面A组与B组无差异,A组与C组、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患肢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比较后路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外侧植骨融合(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及二者联合运用(PLIF+PLF)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后路手术中的疗效,对59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手术中植骨方式分为三组,回顾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植骨融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隙高度、滑脱角、植骨融合率以及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显示:B组(PLF)的植骨融合率低于A组(PLIF)及C组(PLIF+PLF).在椎问隙高度维持、滑脱角丢失等方面A组优于B组(P<0.05),并且与C组无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A组优于C组(P<0.05),并且与B组无差异(P>0.05).JOA评分改善率比较,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得出结论:PLIF和PLF均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后路手术中的有效融合方式;PLIF及PLIF+PLF的融合率优于PLF;综合分析PLIF应用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后路手术中优于PLF及PLIF+PLF.  相似文献   

19.
为了比较后路椎阎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e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外侧植骨融合(posterolateral lumbar fusion,PLF)及二者联合运用(PLIF+PLF)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后路手术中的疗效,对59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根据手术中植骨方式分为三组,回顾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种植骨融合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隙高度、滑脱角、植骨融合率以及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显示:B组(PLF)的植骨融合率低于A组(PLIF)及C组(PLIF+PLF)。在椎间隙高度维持、滑脱角丢失等方面A组优于B组(P〈0.05),并且与C组无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A组优于C组(P〈0.05),并且与B组无差异(P〉0.05)。JOA评分改善率比较,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O0.05)。因此,得出结论:PLIF和PLF均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后路手术中的有效融合方式;PLIF及PLIF+PLF的融合率优于PLF;综合分析PLIF应用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后路手术中优于PLF及PLIF+PLF。  相似文献   

20.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其中复杂、不稳定性骨折的发病率持续升高[1].这类骨折无论是闭合复位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均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笔者对2003年1月~2009年1月10例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进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