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正念干预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正念疗法的核心内容、作用机制,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正念干预具体实施过程及身心干预效果。分析表明,作为辅助药物治疗方式可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创伤后应激症状阳性率,调节皮质醇水平,缓解疼痛与疲乏症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心理健康及情绪调节,以提高PTSD患者正念水平及生存质量,目前对于单纯用药疗效差的PTSD患者,正念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解决其PTSD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中国高血压患者存在症状重、难控制的问题,国内对于高血压患者,强调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并重的治疗方针。而正念疗法为非药物治疗方式的一种,以其容易理解、简单易行的优点,成为了治疗慢性疾病的热门研究方向。正念疗法在高血压患者情绪管理,疾病症状控制与压力缓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拟从正念的内涵、正念干预技术及应用于高血压患者的研究现状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高血压患者中的血压情绪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念是当我们以一种开放、接纳和洞察的方式,有意地对此时此刻加以注意时涌现出的觉知。正念干预已被应用于多种心理学与临床情境,并且十分适合癌症人群面临的特殊困境。面向癌症人群的正念干预多从传统正念项目发展而来,大多有所调整以适应不同病人的需要。许多研究发现了正念干预应用于癌症康复的积极结果,体现在心理社会(抑郁、焦虑、压力、生活质量等)、癌症相关症状(如疼痛、疲劳、睡眠)和生物指标(如免疫、内分泌、自主神经系统、端粒)等方面。未来研究需着重探讨正念癌症康复的心理和生物学机制,为精细化干预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正念干预还应在多种癌症类型、多个治疗阶段和康复阶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患者在临终过程中常常面临极大的身心困扰,安宁疗护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帮助患者控制疼痛和缓解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镇痛镇静是安宁疗护的首要任务,在治疗时应对患者疼痛状况进行鉴别、评估和分类管理,连续监测用药过程,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提前告知用药风险、满足患方需求能够有效避免医患矛盾。  相似文献   

5.
乏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也是最让患者痛苦的症状之一,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癌症相关性乏力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持续性的主观疲劳感觉,与癌症或癌症治疗有关,且干扰正常生活。本文着重从心理和精神药物干预方面综述癌症相关性乏力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减轻心理痛苦和提高社会心理支持的干预可降低肿瘤患者乏力的水平,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教育、冥想、正念减压、放松训练。一些中枢兴奋剂、抗抑郁药、抗痴呆药可以改善癌症患者的乏力,但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正念干预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进展,分析了正念干预的核心内容、作用机制,糖尿病患者正念干预具体实施过程及身心干预效果。分析表明,作为非药物治疗手段主导或辅助药物治疗方式可改善血糖控制、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缓解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改善饮食行为,减轻体重、心理健康及情绪调节,以提高慢性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减少住院日及降低总的医疗费用等方面,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且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压力是对潜在威胁性事件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正念通过专注当下并保持接纳的态度缓解压力。然而以往关于正念缓解压力的研究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机制,且忽略了正念影响压力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监控与接纳理论通过解构监控与接纳成分,更加清晰地呈现了正念的作用机制,因此本文依据监控与接纳理论,梳理正念对压力的影响效果及其心理神经机制。未来的研究在探讨正念通过监控与接纳成分影响压力的同时应重点关注监控作用效果与机制;重视压力刺激与压力评估的重要性;设计新的实验范式,直接探究正念监控与接纳对压力影响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
疼痛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其质量。因此,对疼痛的治疗已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目前,临床上控制疼痛的方法大体有四种:手术方法、药物方法、生理学方法和心理学方法。其中,心理学方法对前三种方法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心理治疗虽然不是治本措施,但可以减轻和缓解疼痛症状,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减轻镇痛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慢性疼痛病人的生活质量,为晚期病人提供心理慰藉,因此也十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宁养院2001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838例癌痛患者进行调查,总结归纳居家癌痛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探索癌痛患者的疼痛管理方法,结果提示依靠团队合作在居家条件下免费向癌痛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全方位的照顾和支持,即理想的疼痛管理是“整体性疼痛”与“整体性痛苦”的治疗,不仅针对临床疼痛症状,还必须处理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经验性回避和反刍思维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病和症状的持续,并且抑郁症的反刍思维与认知行为的回避倾向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以正念为基础的干预方法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与其密切相关的慈心冥想则很少被讨论.慈心冥想是指发展出对人的一种无条件、积极的慈爱与宽容的情感.正念能够增加对此时此刻的觉察,慈心冥想能够增加积极情感、降低消极情感,两者恰恰能够针对性地应对回避行为和反刍思维,从而减轻抑郁的症状.慈心冥想和正念冥想相结合,能为抑郁症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接纳承诺疗法是基于正念发展而来的第三代行为治疗理论,它以关系框架理论为基础,在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临床心理辅导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病理观和治疗观,以正念、认知解离、接受、价值观等内容为指导,通过正念接受程序、平衡接纳与改变程序来提高心理灵活性,其独特的咨询模式在过程治疗和效果治疗中都取得了比其他常规辅导方法更好的效果。接纳承诺疗法与其他传统疗法相结合及其本土化应用将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2.
郑阳蕾  胥遥山 《心理科学》2022,45(6):1450-1457
本研究以157名大学生为对象,选用正念五因素量表、心理韧性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Aitken拖延量表,探索在网络教学情境下正念对学业拖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正念能够直接对网络教学情境下的大学生学业拖延产生影响,也能够通过心理韧性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大学生学业拖延产生影响。研究结论为发挥正念的作用,改善网络教学情境下的学业拖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念禅修来源于南传佛教的禅修传统,是一种透过如实观察身心变化实相而达至烦恼解脱的禅修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和身心健康的多个领域后,各种实证研究日益增多.通过查阅大量中外文献,对正念训练的机制,基于正念训练的心理疗法,正念禅修的主要技术做了综述.基于正念禅修的心理疗法有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正念的心理和脑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芬  黄宇霞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635-1644
正念是源于东方禅修的一种有意识、非评判的对当前状态进行注意的方法, 也是一种意识状态或心理过程。其早期研究侧重于各种身心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等临床功效, 近年来其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各种作用机制。在心理机制上, 正念与感知觉敏感性的变化, 注意、记忆和情绪的改善有关。在脑机制上, 它不仅与额区θ波和枕区γ波以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成分的变化有关还与前额叶、扣带回、脑岛等脑区功能激活和结构改变有关。最后, 文章指出了目前正念研究在内容和方法学上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念冥想是有意识、非评判地将注意集中于当下经验的方法。近年来,正念冥想作为一种潜在的方法被引进到ADHD儿童干预领域。因为ADHD儿童的特异性,为了增加正念冥想方案对ADHD儿童的适切性,研究者从练习设置、奖励系统、解释方式和家长纳入几个方面对标准的正念减压训练方案做了改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正念冥想训练能有效地减轻ADHD儿童的核心缺陷、改善其内外化症状和亲子关系。本文通过对已有相关实证研究的分析认为这些积极的影响可能与ADHD儿童的执行功能与去中心化等心理功能的改善有关,而大脑相关区域激活模式的变化和结构的积极改变可能是正念冥想影响ADHD儿童的神经基础。文章也提出已有研究在内容和方法学上的不足及其以后的探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大学生孤独感、抑郁的关系以及心理僵化和正念在其间的作用,对5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采取基于潜调节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正念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心理僵化在孤独感和抑郁间起中介作用;正念在孤独感和抑郁间起调节作用。这表明孤独感通过心理僵化影响大学生的抑郁,与低正念水平相比,高正念水平的大学生更不容易受孤独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念培育积极社会心态,指运用正念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促进积极社会心态的培养、教育和引导,并将消极社会心态转化为积极社会心态的过程。其可能的机制为:通过正念养育、正念教育、正念社区与正念生产提高个体与情境正念,在复杂系统中经过循环反应、内隐互动和价值累加来培育和转化社会心态。未来应建构正念公共心理服务体系;区分世俗化与宗教化的正念;研究内隐正念和积极社会心态的关系;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8.
贺淇  刘晓明 《心理科学进展》2023,(10):1937-1951
实现型幸福感是当个体的生命活动与深层价值观协调一致时,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而产生的目的感和意义感。正念可能是影响提高实现型幸福感途径最核心的个体内部因素。近期研究发现:正念特质与实现型幸福感高度正相关,注意觉知和接纳分别通过预测更高的积极品质和缓解负性情绪影响实现型幸福感;正念训练提高了临床与非临床群体的实现型幸福感;S-ART模型(self-awareness,self-regulation,and self-transcendence model)、正念的意义建构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分别从认知调节、情绪调节和行为调节角度解释了正念影响实现型幸福感作用机制。未来应进一步分析正念基本元素对实现型幸福感的差异性影响,深化探索正念影响实现型幸福感机制,开发针对提高实现型幸福感的正念训练。  相似文献   

19.
郭璞洋  李波 《心理科学》2017,40(3):753-759
"正念是什么"是正念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也是长期困扰研究者的难题,造成此困境的重要原因是正念跨越了佛学与心理学两种语境。在正念内涵研究历程中,研究者们先后试图以"去神秘化"、"去语境化"及"整合化"来解决跨语境所造成的问题。本研究认为:正念为多维概念,其内涵的复杂性决定了研究者对正念的认识并非静态的判断,而是逐步成熟的过程;应深入整合佛学与心理学语境,以发展的视角看待正念。  相似文献   

20.
<正>念禅修来源于南传佛教的禅修传统,是一种透过如实观察身心变化实相而达至烦恼解脱的禅修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和身心健康的多个领域后,各种实证研究日益增多。通过查阅大量中外文献,对正念训练的机制,基于正念训练的心理疗法,正念禅修的主要技术做了综述。基于正念禅修的心理疗法有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