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采用录音方式收集50例内科查房语料,用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分析了医患会话中医生的礼貌策略,发现医生使用的积极礼貌策略类型有反馈、称谓、关照和赞誉等,消极礼貌策略主要有弱化、主动两类,且消极礼貌策略使用频率高于积极礼貌策略.分析显示现阶段平等的医患关系尚未完全建立.  相似文献   

2.
依据(不)礼貌理论框架,以真实的医患沟通音频语料为研究对象,应用话语分析法探讨医患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与(不)礼貌框架的关系。研究发现,医患交际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把双刃剑,兼具积极和消极的双面功能:医患双方既可用它来实施礼貌策略,作为维护对方面子、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语言表达手段;模糊限制语亦可成为医患双方实施不礼貌的工具,在医患双方发生分歧、威胁对方面子时起强化作用。总结了医患模糊限制语的特点及使用理据,并探讨其正负作用以及对医患交际双方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Brown和Levinson面子理论的框架下考察了医患门诊会话中医生言语中的礼貌现象.发现了医生的一些不礼貌现象以及礼貌策略的特点,分析了导致这些不礼貌现象和礼貌策略特点的深层次原因,并总结了适应新型门诊医患会话特点的礼貌策略,以规范和指导实际的医患互动.  相似文献   

4.
指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医患会话交际中医生第一人称复数指示语的使用非常灵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医疗机构或医生职业同盟,增强自己的权威;另一类则是采用移情、弱化策略缩小与患者的权力对比,消除患者忧虑,增进医患交流与关系融洽。  相似文献   

5.
人际语用学关注人际交往与互动中的人际方面的语用学视角。在人际语用学视阈下,基于医患会话的相关语料,研究患者对医生身份的解构,发现在医患冲突性话语中,患者主要从医生的职业、医品和能力三个层面解构医生的身份,表达对医生的不满和质疑。关系研究是人际语用学最核心的研究,为管理与患者间的关系,处于医患交际主导方的医生可以利用移情、称呼语、赞誉患者、与患者寒暄等策略与患者交流,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国内外医患会话的礼貌研究,针对医患礼貌语言研究方面的不足,循着礼貌的认知语用研究进路,提出"关联期待信息量"原则。指出礼貌不仅事关医患双方"说了什么",还与双方"说了多少"有关。基于真实的门诊会话语料,对医患话语的礼貌性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医患双方对信息量具有不同的关联期待:医生期待获取必要的病情信息,而患者期待获取充分的医学信息。双方不顾对方关联期待所致的话语欠关联或不关联,引起无意或有意不礼貌。因此,医患话语礼貌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话语能否满足对方关联期待的信息量。  相似文献   

7.
建议是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在医患会话中尤为凸显。医生身份构建是交际互动中的涌现而不是事先指定的,身份需要会话双方或多方进行协商与共建。以医生的建议序列为切入点,从会话分析的角度,动态地研究医生在给予患者诊断建议的同时构建和调整不同的会话身份:专家身份、权威者身份、教育者身份、平等同伴身份或多重身份。旨在为医生更好地理解医患交际中身份构建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医生选择并调整合适的会话身份实现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医患关系和谐,成功应对日趋激烈的医患矛盾。  相似文献   

8.
从沟通频次与刻板印象传递性质的关系入手,以住院患者和尚未成为住院患者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系列再生范式,利用10条4人再生链,探讨了医患沟通频次对医生刻板印象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医生沟通频次高的住院患者在再生链的第2个位置传递医生的积极信息高于消极信息,但是经过4人的传递,住院患者对医生刻板印象信息的传递在积极信息与消极信息没有差异。而与医生沟通频次低的大学生在再生链的后期表现出传递医生消极信息的倾向。该结果表明:沟通频次能够调节有关医生的消极刻板印象的传递—与医生沟通频次高的群体在传递医生的刻板印象信息时,在传递的早期具有积极的倾向性;但经过多人传递之后,在效价方面已经没有倾向性;与医生沟通频次低的群体倾向于传递医生刻板印象的消极信息。  相似文献   

9.
语言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建构交际者不同的身份。借助Brewer和Gardner的身份表征理论,基于医患会话的相关语料,从群体、人际和个体三个层面考察医生多元身份的建构。研究发现,医生在群体层面主要建构作为医院成员的机构身份和展现作为专家的职业身份;在人际层面建构和患者情感互动的关系身份;在个体层面则建构突显个体特征的个人身份。在医患会话中,医生通过在言语上有策略地建构不同的身份与患者交流,可以对医患关系进行有效管理,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0.
医患交际的“复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医患交际日益受到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关注,成为医患关系研究的热点。医患交际是人类对话的一种形式,充满了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声音。拟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医患交际中的各种“声音”进行研究,揭示医患交际中,医生的医生声音、教育者声音、同伴声音和患者的叙述病情声音、能力声音、社会交际者声音、发话者声音等在对位对话中并存共生,既各自独立又彼此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重复是生殖医学门诊会话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特点。本文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对生殖医学门诊会话的重复现象进行研究,发现生殖医学医患门诊会话的重复有5种语用功能:(1)医生为确认信息而重复;(2)医生为患者提供指导或解释而重复;(3)医生重复强调重要信息以提醒患者注意;(4)患者重复以期望医生给予反馈;(5)患者为参与决策制定而重复。并通过阐释医患重复的语用和认知功能,来剖析生殖医学医患之间的权势关系,发现生殖医学医患诊疗关系更接近共同参与模式,患者主动努力的参与诊疗全过程,并希望和医生是合作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医患冲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避免、化解医患冲突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的协商是有效预防和化解医患信息不对称、推动医患共同决策并实现医疗方案选择多元化等的重要手段。掌握必要的协商策略是当今医生必备的职业素养。医生可以通过充分解释、提供必要信息,话语通俗、尊重自主,移情理解、灵活变通等沟通策略来满足患者对信息、疗效、情感、面子等方面的诉求,进而从根源上有效预防医患矛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医患关系是人文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当前,国内研究多集中于医患纠纷的原因和调解措施上,而忽略了对医患常态问题的考察,它主要表现为医生和患者的隔阂,对对方角色的陌生和误解。针对这一更具普遍性的医患问题,可以运用叙事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加强沟通,拉近距离,争取共识。在此,使用了一个创新的概念-医患交互体验,通过讲述医生和患者身份互换的经历,来理解和同情对方的处境,并促进双方不断学习,实现医患的顺利沟通和双方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医院急诊科交际》一书以庞大的自建语料库为基础,详尽地探讨了医院急诊科医患交际的诸多方面,包括急诊科医患交际的语境、医患交际中的风险、有效的医学知识交际和人际交际策略,以及提高医患交际的行动策略。该书通过详尽的语料分析,对医院急诊科以患者为中心的交际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通过具体的实例向读者介绍了如何与患者交流医学知识,如何与患者建立较为和谐的医患关系等。该书是当前非常全面剖析急诊科医患交际的著作,对深入了解和提高医院急诊科医患交际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和谐医患关系中医生的言语礼貌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也是医患沟通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对在线咨询中好大夫的言语礼貌策略进行分析,有利于规范和指导医用语言,促进医患之间的理解、信任和沟通,从而建立平等、合作、和谐的新型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6.
1 礼貌准则 1978年,英国语言学者Brown和Levinson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他们的文章引起了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其理论被称为“礼貌原则”,被视为语用学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医患共同决策是医生告知患者治疗方案疗效、益处及风险,而患者告知医生对疾病及风险的看法和疑虑,加强医生与患者的互动,最后由医生和患者共同做出合理选择,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得到更好的医疗效果。医患共同决策作为一种医疗决策模式,已被医学界广泛认可。国内外学者尝试在医疗领域多学科方面应用医患共同决策,表现出积极作用,但在中国产前筛查与诊断领域未见报道。本文介绍产前筛查与诊断中医患共同决策特点,国内外研究与应用,进一步探讨中国产前筛查与诊断领域医患共同决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然发生的医生-患者-家属互动的语料,使用会话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对门诊会话中家属参与诊疗所采用的语言和话语策略及其社会语用功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从认知情态的视角加以阐释。研究发现,家属在诊疗过程中主要实现的功能有提供信息,分担责任;提出疑问,参与决策;提出话题,表示建议。这反映了医生-患者-家属基于对交际者认知状态以及认知地位的认识,实时监控并调整话语策略,来表达自己的认知立场,并对门诊交际和沟通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门诊医患互动自然观察获得数据资料,借助国外广泛应用的互动过程分析系统对医患互动中各类语言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并总结医患话语主题结构和差异。研究发现,门诊医患互动话语主题以生物医学为主,医生忽视患者的情感和信息需求,且互动中存在医患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对等现象。因此,建议医生加强对患者社会心理因素的关注,增加对患者的信息给予、人文关怀、鼓励和支持,逐渐将医患互动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武汉三家医院的527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恶性肿瘤治疗中医患沟通以及临床决策的现况。利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医患交流与患者期望了解的信息存在差异,患者更期望了解疾病预后、治疗副作用及费用。临床决策中最常见为医患双方决策,其次为医生决策,患方决策最少。高学历及积极参与医患沟通患者对医患沟通满意度更高并有较高的临床决策参与。建议医生应尽量满足患者对预后、副作用及费用了解的需求,鼓励消极、低学历及晚期肿瘤患者更多参与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