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了浸润性导管乳腺癌(IDC)与浸润性小叶乳腺癌(ILC)的鉴别诊断与预后评估,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的350例IDC患者和40例ILC患者,分为两组,均进行了钼靶X线和超声检查,并进行24个月的随访。结果IDC组的钼靶X线和超声检出率均高于ILC组(P0.05);两组肿瘤位置、多中心多灶性、同时性双乳癌发生率和雌激素受体(ER)阳性表达率都具有差异,IDC的两年内存活率明显高于ILC(P0.05)。ILC的预后更差,病理学检查对乳腺癌分型可以使组织分型更准确,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要注意ILC患者的保乳手术后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2.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前期病变,近几十年来其发病率一直在上升。目前对于DCIS患者具体的手术方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尽管大量证据证明保乳术和全乳切除术对于DCIS患者术后的复发率相似,但是目前DCIS的手术治疗依旧应用全乳切除术较多。而且对于保乳术切缘的宽度大多数学者推崇2mm的阴性切缘宽度,但尚未达成共识。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可考虑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以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造成较大的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共3 383例,筛选出符合IMPC为实验组,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本组IMPC 167例,占同期乳腺癌4.94%,年龄29岁~80岁,中位年龄54岁.淋巴结转移者共135例,占80.8%,淋巴结转移数目≥4个共105例,占62.9%,HER2阳性率58.7%,与ID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为一种少见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淋巴管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行为.应与其他类型肿瘤进行鉴别,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通常认为,乳腺X线检查能够早期发现乳腺癌,并因此挽救患者的生命。美国科学家近期发表的文章显示,这一观点可能并不准确。通过对年龄在40岁至65岁的妇女进行研究发现,假设接受乳腺X线检查可以将因乳腺癌死亡的相对风险减低20%,则若对1000名妇女从50岁开始进行重复筛查15年,只有1.8人的生命能够因此被挽救,也就是说为救1个人,需要对570人进行重复筛查。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共3 383例,筛选出符合IMPC为实验组,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本组IMPC 167例,占同期乳腺癌4.94%,年龄29岁~80岁,中位年龄54岁.淋巴结转移者共135例,占80.8%,淋巴结转移数目≥4个共105例,占62.9%,HER2阳性率58.7%,与ID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为一种少见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淋巴管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行为.应与其他类型肿瘤进行鉴别,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通常认为,乳腺X线检查能够早期发现乳腺癌,并冈此挽救患者的生命.美国科学家近期发表的文章显示,这一观点可能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7.
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DCIS患者25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CIS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53例患者中接受全乳切除术175例(69.17%),接受保乳术78例(30.83%),其中56例(22.13%)患者保乳术后接受了放疗;年龄≥55岁(OR=0.029,95%CI:0.009~0.091,P=0.000)、首发症状为乳头湿疹(OR=8.319,95%CI:2.229~31.045,P=0.002)、活检方式为切除活检(OR=3.155,95%CI:1.496~6.776,P=0.003)、病理类型为粉刺型(OR=11.287,95%CI:4.015~31.734,P=0.000)、瘤体最大径3cm(OR=8.362,95%CI:2.741~25.514,P=0.000)为影响DCIS患者手术方式独立因素;全乳切除术、保乳术联合放疗、单纯保留乳房术三组之间的5年无病生存率、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首发症状、活检方式、病理类型、瘤体最大径是影响DCIS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且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随机选取2008年10月到2011年6月本院83例经B超或B超联合钼靶检查阴性的中青年女性行乳腺MRI检查,对MRI发现可疑结节病灶的患者进行手术活检,通过病理诊断来评价MRI在诊断早期乳腺癌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83例中青年女性中,发现病变7例(8.4%),癌前改变4...  相似文献   

9.
探讨单乳管溢液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疾病良、恶性的关系。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3例单乳管溢液患者临床资料。163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8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27例,导管扩张症合并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导管扩张症伴慢性炎症3例,腺病及导管上皮增生14例,乳腺癌2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年龄、月经状态、是否伴微钙化等因素与溢液良、恶性的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乳腺伴微钙化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P0.05)。乳头溢液病因复杂,年龄45岁、乳腺伴微钙化是乳腺癌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Fine-Flow)检测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临床价值。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6例,分别使用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不同的诊断方式下对CAS及颈动脉的狭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最终和颈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作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特异性、准确性和敏感性。结果,Fine-Flow技术的特异性、准确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9.47%、91.43%和92.16%,均大于多普勒超声检查(P0.05)。因此,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比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硬化斑块新生微血管及管腔狭窄情况的判断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准确性和敏感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非哺乳期乳腺炎也被称为慢性乳腺炎,是以乳腺内或乳管内残留炎性结节或肿块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乳腺迁延性炎症.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易漏诊、误诊,且须与乳腺癌尤其是炎性乳癌相鉴别.B超、钼靶、MRI等是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但病理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疾病的金标准.目前,该病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包括中西医结合在内的综合治疗.一旦发现乳腺炎性改变,就应考虑到炎性疾病可能,并及早获得病理学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探讨B超配合在麦默通微创行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中的作用。对569例乳腺肿块进行麦默通微创切除术,分别于术前进行B超定位,术中进行B超引导,术后B超探查及随访,分析B超配合对手术的彻底性、安全性和准确性等所起的作用与意义。结果569例患者的乳腺病灶均被准确切除,B超熟练程度决定手术的准确性、彻底性及手术时间。术中B超配合20次以上者,其一次定位成功并一次完全切除率达87.4%,与初次(B超配合20次以下)配合者相比,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手术时间亦比初次B超配合者要短,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熟练的B超配合,有利于麦默通微创旋切技术准确、有效、快速而安全的切除乳腺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探讨B超配合在麦默通微创行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中的作用.对569例乳腺肿块进行麦默通微创切除术,分别于术前进行B超定位,术中进行B超引导,术后B超探查及随访,分析B超配合对手术的彻底性、安全性和准确性等所起的作用与意义.结果569例患者的乳腺病灶均被准确切除,B超熟练程度决定手术的准确性、彻底性及手术时间.术中B超配合20次以上者,其一次定位成功并一次完全切除率迭87.4%,与初次(B超配合20次以下)配合者相比,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手术时间亦比初次B超配合者要短,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熟练的B超配合,有利于麦默通微创旋切技术准确、有效、快速而安全的切除乳腺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4.
纤维乳管镜主要应用于乳头溢液的诊断,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减小了手术切除范围,并修改了部分乳腺疾病的手术指征.但由于乳腺导管系统解剖的复杂性以及乳管镜本身的限制,乳管镜在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切除、导管炎症治疗、乳腺癌筛查、保乳手术中辅助判定切缘等临床应用方面,尚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争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超声、宫腔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结果,以及超声诊断结果阴性的病例中,宫腔镜与病理诊断的差异检出率,探讨宫腔镜检查对正确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重要性.回顾性收集连续在我院妇科行宫腔镜检查且证实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的住院患者共730例.总结各病例超声诊断、宫腔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的结果.统计分析显示,三者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82.7%、93.4%、90.8%.其中,由超声检查漏诊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共126例,宫腔镜及病理检出率分别为96.8%、88.1%,且两者的阴性结果互不重叠,这种诊断差异在超声诊断结果示内膜增厚/内膜厚薄不均病例中尤为显著.因此,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方式中,宫腔镜诊断检出率最高,但仍有漏诊的病例由病理确诊,研究认为宫腔镜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息肉的重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超声、宫腔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结果,以及超声诊断结果阴性的病例中,宫腔镜与病理诊断的差异检出率,探讨宫腔镜检查对正确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重要性.回顾性收集连续在我院妇科行宫腔镜检查且证实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的住院患者共730例.总结各病例超声诊断、宫腔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的结果.统计分析显示,三者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82.7%、93.4%、90.8%.其中,由超声检查漏诊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共126例,宫腔镜及病理检出率分别为96.8%、88.1%,且两者的阴性结果互不重叠,这种诊断差异在超声诊断结果示内膜增厚/内膜厚薄不均病例中尤为显著.因此,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方式中,宫腔镜诊断检出率最高,但仍有漏诊的病例由病理确诊,研究认为宫腔镜检查是确诊子宫内膜息肉的重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梅敏君 《心理科学》2008,31(2):487-490
采用工作倦怠问卷(BM)对429名教师进行调查,初步探寻BM问卷的评价标准,考察不同层次学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检出率,结果发现:⑴ BM问卷三因素的临界值分别为:耗竭分数>34,士气消沉分数>30,动机丧失分数>18;⑵教师的工作倦怠检出率以轻度倦怠为主,小学教师具有高的耗竭(35.6%)和士气消沉检出率(37%),高中教师具有高的耗竭检出率(35.4%),大学教师具有高的动机丧失检出率(34.9%),而初中教师相对较低;⑶教师的工作倦怠依据程度的差异可以划分为零倦怠、轻度倦怠、中度倦怠和高度倦怠四种水平.  相似文献   

18.
对某三甲医院的一起乳腺手术部位感染(SSI)的聚集性流行事件进行调查,分析2015年8月~10月乳腺科178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资料,其中7例发生SSI,感染率3.9%。2015年二季度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81例,仅有1例发生SSI,感染率0.55%,2014年三季度Ⅰ类切口手术患者192例,1例发生SSI,感染率0.52%,SS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15年8月~10月感染率最高。通过采取综合性的措施,2015年11月~2016年1月,SSI感染率恢复到0.43%。院感科提出此次事件由于科室引流管使用不当加重皮瓣积血积液导致的切口感染所致,加强医院一次性用品管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超声应用的不断普及,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检出率激增,其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所占比重逐渐上升。PTMC的第一个特征即发病率高,进展缓慢,预后较好。另一个特征就是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对大多数患者而言,颈部淋巴结转移对于患者生存期的影响较小,却会增加复发风险。正是由于PTMC的这些特征,如何对不同的PTMC患者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已经成为了临床工作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其临床诊治热点进行一述评。  相似文献   

20.
乳腺磁共振(MRI)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能够发现其他影像学方法无法发现的微小病变。乳腺MRI引导下微小病变的定位或活检,为这些病灶做出明确的组织学诊断提供了可能。但由于在亚洲地区的临床应用较少,且乳腺MRI虽然对乳腺癌的检出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等因素使其应用受到了质疑和挑战。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MRI引导下乳腺定位活检的相关研究做一系统回顾,分析MRI引导下乳腺定位活检对于乳腺病灶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