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常见的伦理审查认证体系包括:亚太地区伦理审查委员会论坛组织的"伦理审查委员会能力拓展战略方案"(SIDCER认证)、美国人体研究保护体系认证协会的认证(AAHRPP认证)和我国的中医药研究伦理审查体系认证(CAP认证)。通过对这三种体系进行多方面的深入比较,说明SIDCER认证关注的重点是伦理委员会(IRB)的标准操作规程(SOP)规范性,要求实际操作与SOP保持一致;AAHRPP认证强调的是机构、IRB、研究者等共同建立有效的受试者保护体系,其标准主要依据美国法规体系;CAP认证是个新生事物,依据我国现行法规制度建立,也强调建立受试者保护体系,更有利于指导我国一般机构建立伦理审查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科研伦理与负责任科研的研究与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伦理审查质量与能力建设,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联合美国匹兹堡大学、耶鲁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福格蒂中心拟于2017年10月10日~12日在大连举办"科研伦理培训与伦理审查能力建设专题研讨会"。会议将邀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主任Jeffrey Kalm,美国人体研究保护项目认证协会(AAHRPP)主席及CEO Elyse Summers,匹兹堡大学生命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科研伦理与负责任科研的研究与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伦理审查质量与能力建设,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联合美国匹兹堡大学、耶鲁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福格蒂中心拟于2017年10月10日~12日在大连举办"科研伦理培训与伦理审查能力建设专题研讨会"。会议将邀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主任Jeffrey Kahm,美国人体研究保护项目认证协会(AAHRPP)主席及CEO Elyse Summers,匹兹堡大学生命伦理学及健康法学中心主任Lisa Parker,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Kaveh Khoshnood等美国科研伦理和生命伦理学专家,以及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科研伦理与负责任科研的研究与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医学伦理审查质量与能力建设,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联合美国匹兹堡大学、耶鲁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福格蒂中心拟于2017年10月10日-12日在大连举办"科研伦理培训与伦理审查能力建设专题研讨会"。会议将邀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主任Jeffrey Kahn,美国人体研究保护项目认证协会(AAHRPP)主席及CEO Elyse Summers,匹兹堡大学生命伦理学及健康法学中心主任Lisa Parker,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Kaveh Khoshnood等美国科研伦理和生命伦理学专家,以及  相似文献   

5.
作者借鉴国内外关于伦理审查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参考AAHRPP认证和SIDCER认证的指标内容,遵循Donabedian的结构-过程-结果模式,从组织架构、制度规程、伦理审查、文档管理、监督管理、权益保护六个维度构建了北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伦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并通过三轮专家小组共识,确定了评价指标,共包括: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科学、全面,具有可操作性,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SIDCER认证:伦理委员会规范化实践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介绍WHO/SIDCER认证的标准和实施流程,展示了其三个重要特点,即重视同行间有关受试者保护问题的交流;以培训与能力提高为目标;考核过程客观、严格、全面、标准和规范.伦理委员会通过主动迎接国际认证,提高了对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审查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伦理委员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国人体研究的监督:科学发展中的伦理与规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保护人体受试者的制度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并正式通过相关法律。对人体研究的监督是保护受试者个人的健康和权益,确保研究的有效性,整体性,以及科学与社会更大范围的利益,监督审查机构是联邦卫生部下属的两个机构-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和人体研究保护办公室(OHRP),大部分人体研究受两机构监督。美国人体受试者保护系统的基础部分是伦理审查委员会(IRB)及知情同意,IRBU电在提供一种机制,以进行客观的审查,同意和研究过程听持续监督;知情同意意在保证个人在了解与实验相关的风险,不适,收益后能自由做出参加与否的决定,美国人体研究保护制度正面临着挑战。美国也为促进人体受试者保护在进行新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全面介绍了英国当前医学研究伦理审查体系与现行法规,总结其特色在于:建立了全国自上而下的中央化审查管理模式,独立于研究者、资助方、申办方以及开展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各类别伦理委员会采用全国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运行;通过电子信息化系统统一受理全国的伦理申请;伦理审查采用与项目特点相称的审查形式,并关注公众参与及受试者权益保护等。结合国内现状,提出建立更全面的伦理监管体系并探索多样化的伦理审查形式。另外,医疗机构内应加强临床研究全流程管理,确保伦理委员会聚焦并围绕受试者权益保护,进行充分、有效的伦理审查。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并分析国内外老年长期照护相关政策与文献,且对我国试点地区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进行比较,指出我国试点地区护理保险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筹资机制不清;补偿人群局限,公平性欠佳;照护服务需求评估标准不够科学;医学护理与照护服务节点不清。因此,今后应该从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着手,加强对护理保险制度研究,建立以需求评估为基础的客观的照护等级评估模型,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抑郁症的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化认知行为治疗(computeriz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CBT), 即指通过电脑交互界面, 以清晰的操作步骤, 高度结构化的多种媒介互动方式(如网页、漫画、动画、视频、声音等)来表现认知行为治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治疗方式。抑郁症的CCBT近年来在西方崭露头角, 目前Beating The Blues、MoodGYM、E-Couch和Good Days Ahead等抑郁症CCBT程序在西方使用较为广泛。从可行性分析上发现, 该疗法较受病人接纳、具有较高的成本效用和易用性; 现有实验研究证明了抑郁症采用CCBT是有效的, 但其有效性仍取决于诸多因素。以往研究存在着较少关注治疗有效性的内在机制、治疗效果差异较大、风险评估简化和被试选择偏向等问题, 建议未来研究应加强:(1)中介效应及机制研究; (2)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研究; (3)风险评估与隐私保护研究; (4)在“弱势群体”中的研究与运用。最后, 对其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汤道路 《学海》2007,(5):137-140
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要求企业持续提高劳工保护水平,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发展.CSR的道德伦理性决定了软法机制是其最佳推进机制,我们必须认真研究CSR软法推进机制的基本原理,并以本土法治和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共同参与,培育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国内CSR软法推动机制.当然,基于CSR软法机制的各种非理性缺陷,这一机制必须遵循现代法治框架的要求,并接受现代法治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和波兰为例,试图分析并阐释在社会变迁背景下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建立和发展的制度逻辑.虽然中国与波兰两国的经济改革都导致了明显的社会分化,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外部约束条件的差异,在中国和波兰,政府针对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市民社会的政治压力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这些策略明显影响了两国的社会政策模式.为减轻社会分化和不平等带来的冲击,中国在转型过程中社会保护机制形成是通过建立强调社会秩序稳定、"去政治化"(De-politicizing)的反应型社会政策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双重方式来实现的,同时突出机制建立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特征.而在波兰,由于受到了不同社会精英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市民社会的政治压力左右,以及国际外部环境与国际组织的影响,该国社会保护机制的形成则更多是通过政治协商与谈判的渠道来完成,其机制建立突出了民主参与和协商的因素.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同中国长期推行经济发展优先的格局不同,波兰的政治制度的变化、"回归欧洲"的普遍社会预期和欧盟的外部制度约束,加快了其社会保护机制建立的制度化基础.  相似文献   

13.
伦理委员会对药物临床试验的跟踪审查是保障药物临床试验质量,保护受试者权益的核心手段。通过对伦理审查中跟踪审查的含义、类别、内容和形式的阐述,以及对跟踪审查意义的探讨和研究,结合我国近年来伦理委员会跟踪审查的难点进行分析。在建立伦理委员会的监管机制,完善跟踪审查操作规程,加强对伦理委员会委员及研究者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完善伦理审查信息管理几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领导学研究领域,对下行传递效应的探讨逐渐兴起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下行传递效应是指在组织情境下,领导者的特征和行为通过组织垂直的管理层次自上而下地进行传递,最终引发下属和团队相同特征和行为的过程。从现有研究(50篇实证文献、62个独立研究)来看:(1)研究者主要考察了类状态特征、情感、认知、态度、行为和关系6类下行传递效应;(2)领导-下属/团队间的下行传递效应会进一步影响下属、团队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如顾客)的态度、行为和绩效;(3)下行传递效应主要通过情绪传染和情感事件、社会交换、社会认同、社会学习、社会信息加工机制而发生;(4)下行传递效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边界条件,其效应强弱受领导、下属/团队和情境特征影响。未来研究应扩展下行传递效应的研究内容,深入讨论这种效应的影响效果、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并进行跨文化考察。  相似文献   

15.
视觉运动追踪是运动知觉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构建视觉运动追踪的过程模型和分析每个阶段的认知加工任务,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运动物体识别的本质。视觉运动追踪包括目标获取和运动追踪两个加工过程:目标获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目标与背景分离, 集中注意力加工追踪目标; 运动追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启动平滑追踪眼动和追赶性眼跳, 并发挥行为水平、眼动水平和神经活动水平的预测机制。目标获取同时受背景和目标的运动特征和身份特征影响; 运动追踪系统发挥预测机制的基础是客体表征连续性, 而客体表征连续性的建立同时依赖于目标时空属性和身份特征的编码加工。因此, 视觉运动追踪是视觉系统对客体运动信息和身份语义信息整合的结果。其中, 客体运动信息的加工特性已经获得了比较广泛的研究, 而语义信息加工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老化态度问卷和自编的老年人生活质量问卷调查了700名老年人,以考察家庭环境、老化态度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家庭环境中的亲密性和娱乐性正向预测生活质量。(2)家庭环境中的亲密性和娱乐性还通过老化态度的三条路径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通过生理变化的中介作用;通过心理获得的中介作用;通过心理社会丧失的中介作用。其中,生理变化的中介作用最大,其次是心理获得和社会心理丧失。研究结果揭示了家庭环境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作用机制,能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学生考核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2015年修订版)》中学生考核标准体现了新的评价理念,即以结果为导向的学生考核、广泛多样性考核方法、形成性和终结性考核之间均衡、建立学业帮助进展考核制度、实施考核结果学生申诉制度等理念。介绍了美国名校如何采用新的考核理念。2016年,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中已经融入了学生考核标准的新理念,但是目前的现实状况与国外相比差距还很大,需要认真理解与加快运用新理念的考核方式,大力推进我国医学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为健康中国战略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8.
数值加工的机制是数量认知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三数值加工系统假说从新的角度阐释了各种数值加工机制的关系, 它认为认知系统通过三种不同的机制来快速分析非符号刺激的数值:感数(subitizing)机制精确地分析1~4个刺激的数值; 数量(numerosity)机制分析密度适中的刺激点阵的数量, 加工误差正比于被分析的数量, 符合韦伯定律; 当刺激的密度超出一定范围时, 密度(density)机制通过分析刺激密度来推断刺激的数量关系, 加工误差正比于被加工数值的平方根。一系列研究证实, 这三种数值加工机制具有不同的行为规律和脑电特征。未来研究需要探讨数量机制是否分别与感数机制、密度机制存在平行激活, 从而阐明三种数值加工机制的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19.
雷铭  李朋波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8):1232-1245
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 PPI)是听感觉门控的测量模型, 反映了听觉系统的早期信息选择功能。尽管PPI的主要神经环路位于脑干, 研究发现PPI可以被注意自上而下调节。然而, 已有研究并未区分不同注意(特征注意和空间注意)对PPI的特异性调节, 并且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听皮层区域, 仍缺乏对皮层下机制的探讨。在以往研究的成果基础之上, 借助听觉信息加工的双通路模型, 采用行为测量、脑电和脑成像技术, 揭示特征和空间两种注意调节PPI的神经活动在听觉系统中的层次性神经表达。包括1)建立特征注意和空间注意调节PPI的统一行为模型, 考察两种注意调节PPI的时间动态性异同; 2)两种注意调节PPI的脑干分离机制, 即前脉冲刺激包络和精细结构成分加工在注意调节PPI中的作用差异; 3)两种注意调节PPI的关键脑区和脑网络差异。  相似文献   

20.
以往管理学研究过度简化了概念间的关系,认为某一因素或实践所带来的收益能够"多多益善"。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过犹不及"效应(即倒U型关系)逐渐引起研究者关注。通过分析近5年(2013~2017)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44篇文献,本文首先将"过犹不及"研究主题归纳为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积极的工作感受与体验、工作情境和任务特征及群体构成特征四个主要类型。其次,将"过犹不及"的产生原因总结为"收益与损失的叠加效应"与"动机与能力(或机会)的交互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单一机制变化"和"机制联动变化"两类调节变量作用机制。最后,对未来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拓展研究主题、丰富研究层次,(2)理清"过犹不及"效应的背后机制,(3)结合情境因素探讨临界点位置,(4)明确"过犹不及"调节作用的理论基础,(5)完善抽样与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