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离不开对传统道德的扬弃;而扬弃传统道德的前提,必须冷静地对传统道德进行反思和清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制欲主义伦理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以深刻影响,至今还影...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推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进程,就要集中经济与卫生资源,提供政策和支撑条件;制定临终关怀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制度,强化培训和管理;加强对临终关怀伦理的研究,将关怀生命、维护尊严、尊重临终者权利、满足临终者意愿和全人关怀的伦理原则落实在临终关怀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加快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进程,就要集中经济与卫生资源,提供政策和支撑条件;制定临终关怀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制度,强化培训和管理;加强对临终关怀伦理的研究,将关怀生命、维护尊严、尊重临终者权利、满足临终者意愿和全人关怀的伦理原则落实在临终关怀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生死观念深刻影响着公众在对待生命伦理问题时的道德态度和伦理选择,在梳理我国传统生死观念基础上,从生命观、知情同意、临终关怀三个角度思考了传统生死观念对现代生命伦理问题的现实效应,指出对传统死亡观念的提升和转换将有助于生命伦理的实践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生死观念深刻影响着公众在对待生命伦理问题时的道德态度和伦理选择,在梳理我国传统生死观念基础上,从生命现、知情同意、临终关怀三个角度思考了传统生死观念对现代生命伦理问题的现实效应,指出对传统死亡观念的提升和转换将有助于生命伦理的实践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父慈子孝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父慈子孝是维系家庭关系的主要伦理模式。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其中包括父慈子孝、长尊幼卑、谨身节用、齐家兴国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诸多方面,良莠并存。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家庭伦理失去了权威性、统一性。“慈”与“孝”的实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肿瘤患病率的不断上升,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也逐渐增大。由于我国基本国情、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与西方不同,援引自西方基督教的临终关怀理念与实践方法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旨在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经验,针对当前的问题,从死亡教育的开展、医护人员的培训、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与社会支持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完善策略,促进我国临终关怀的本土化、体系化、制度化与社会化,希望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体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督宗教伦理道德既是欧美历史发展与社会文化的深厚渊源,又为社会服务和利他助人专业行为提供价值基础,还能广泛深刻影响世人的社会生活模式与行为规范取向.基督宗教伦理反映欧美社会主流文化模式,为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奠定价值基础.在社会结构转型与非基督宗教社会处境下,关键是如何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临终关怀在当下社会面临着科学及医疗水平快速发展与中国传统生死观、孝道文化等多重因素的挑战,以及临终关怀主客体的错位。临终反向关怀以强调临终者为主体的视角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从文化分析视角,尝试以临终关怀发展的西方文化基础及儒释道文化为脉络,探讨临终反向关怀本土化的文化载体。研究显示,基督教描绘的天堂、儒家追求的流芳百世、佛教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道家追求的修成仙道的人生终极目标的思想,从行为、言语、情绪、精神等方面为临终反向关怀提供了具体的思想及行动指导,临终反向关怀具备西方及本土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0.
1 问题的提起 :伦理人类学种种伦理人类学[1] (Ethicalanthropology)作为哲学人类学的分支 ,曾有着浓厚的宗教人类学传统 ,并与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相交叉 ;当代 ,它与诸多的应用人类学 ,特别是医学人类学和生命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发生密切关联。其对于医学 ,尤其是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医学的发展以及卫生资源分配的伦理政策的作用不可忽视。尽管我们尚来不及对这一新兴学科进行认真的学理性考释 ,但它客观上已经对各国的医疗政策发生深刻影响。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对其理论核心和研究方法进行必要的研究性对话 ,以…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先生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其执政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孙中山的执政伦理思想既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化的产物,也与其个人的革命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孙中山执政伦理思想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责任意识、保障民权及思想立党和制度建党等几个方面。深入研究孙中山执政伦理思想,有利于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对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伦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主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它曾经为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中国工业文明的崛起,儒家伦理遇到了严峻的历史挑战,面临着是被社会历史的发展所淘汰,还是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所扬弃的历史命运;而真正确定儒家伦理历史命运的关键,则恰恰是儒家伦理自身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儒家伦理对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影响,任何简单的“是”与“否”的判断都远离于客观事实本身。至少来说,它有两重影响,即儒家伦…  相似文献   

13.
以何种理念对待伦理道德?"建设",还是"发展"?"建设"是被动态,是对"建设者"能动性的凸显;"发展"是主动态,是对伦理道德自身规律的尊重,必须以"发展"看待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发展能否测评?如何测评?基于伦理道德发展的哲学规律、中国传统、中国问题、时代精神要求四个维度,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测评可以展开为七大结构或七个"力":公民的道德自主力、家庭的伦理承载力、集团的伦理建构力、社会的伦理凝聚力、政府的伦理公信力、生态的伦理亲和力、文化的伦理兼容力。它们分别对应七大指标:公民的道德自觉自持指数,表征个体的道德自主度;家庭的伦理承载力指数,表征家庭的伦理强度;集团的伦理可靠性指数,表征集团的伦理浓度;社会的伦理凝聚力指数,表征社会的伦理温度;政府的伦理公信力指数,表征政府的伦理信度;生态的伦理亲和力指数,表征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安全度;文化的伦理魅力指数,表征文化的伦理兼容度。七个"力"、七大指数和七个"度"构成"个体—家庭—集团—社会—国家—生态—世界"一体贯通的伦理道德的发展体系和测评体系,标志着伦理道德发展水平的总体性话语就是:"道德美好度"和"伦理魅力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家庭伦理文化的变化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家庭伦理文化的变化及思考李桂梅家庭是社会的结构单位,家庭伦理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受着社会发展变化的制约。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到来,中国的家庭伦理文化也发生了嬗变。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家庭利益观念淡薄,个人利益观念逐...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与“陌生人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结构的当代转型以及"陌生人社会"的来临,从根本上需要新的伦理——"陌生人伦理"作为支撑。它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某种普遍性的伦理诉求,一种全新的价值系统和行为方式。市场、贸易和契约等现代化动因,借助"由熟变生"和"由生变熟"的双向互动机制,推动亲近性道德向"陌生人伦理"的转换。在当代,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伦理,首先应当明确血缘亲情的内在价值,继承亲近性道德之丰富内涵,发扬其稳定持久的文化纽带功能;其次要发挥"陌生人伦理"的调控作用,摒弃亲近性道德之主观随意的缺陷,引导个人行为的有序发展,推进当代和谐伦理生活的自觉构建。  相似文献   

16.
和谐伦理是在和谐哲学思维方法论的指导下关于社会交往和关系的协调理论及其规则体系.它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人际伦理准则,是为协调非对抗性的社会伦理关系,寻求伦理关系双方的共处和协作的伦理.和谐伦理具有与革命道德所不同的原则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肯定"和而不同"的差异性、提倡"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强调"抑高举低"的互补性可以成为和谐伦理吸取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从革命转向建设,就需要我们从革命道德转向和谐伦理.  相似文献   

17.
书讯     
正《成人之道——儒家伦理文化》一书包含"儒家与伦理""心性与德性""人格与修养""人伦与社会""五常与做人""原则与方法""传统与现代"七章,共计18万字。作者唐凯麟先生是我国著名伦理学家。本书阐发了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成人之道",揭示了儒家伦理对于个人心性修养、人格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以及对于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意义和价值。本书以严谨的学理为基础,是由伦理学家写给大众的儒家伦理文化普及读物。入选"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和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相似文献   

18.
沿海地区佛教社会福利事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富有层次性和体系化的社会应对机制,区别于传统布施观。在个体层面上,它关注现代城市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以临终关怀为典型,形成了对佛教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有效推动;在社会层面,它以淡化宗教色彩、争取社会认可和形成社团制度三条路径,有效地将传统慈善融入现代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现代佛教社会福利还倡导"深层生态"理念,并可以此为顶层设计,构建体系化的社会福利理论与实践,从而与现代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在引导和护持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9.
自2006年彭宇案以来,"扶老人难题"已成为中国社会大众信任危机的信号,它演绎为三个不断深入的难题:"撞,没撞"的道德信用问题;"信,不信"的伦理信任问题;"扶,不扶"的文化信心问题。"道德信用危机—伦理信任危机—文化信心危机",就是伦理型文化背景下信任危机的病理图谱。伦理信任是社会的"文明的资格",开启伦理信任的破冰之旅必须走出三大误区:走出"市民社会陷井";走出信任的"伦理半径";走出"农夫与蛇"和"宠物心态"的两极。  相似文献   

20.
“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是“活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其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伦理”话语及其传统的核心范式在于“伦理地思考”,在考察“伦理”话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必然走向“伦理地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其要义包含了三维结构:从“实体性”出发的“伦”意识,“在一起”的“理”智慧,以及居“伦”由“理”的伦理情怀。值此之故,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从“伦”出发而辩证复归于“伦理实体”的精神之旅,成为弥合“分裂的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以“伦理”为标识区别于其他现代化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