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于2013年5月发布了第五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与第四版相比,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对维度的思路的强调,引起了临床工作者和相关学者对精神疾病分类诊断中类别与维度的讨论。其中,精神分裂症谱系中维度取代亚型的新思路便是此次争论的一个焦点,维度论从信效度、临床实用性和科研价值角度批判传统亚型,并提出其在临床治疗和病理机制方面的优势。同时,总结了此次争论的其它观点,并就精神疾病诊断的分歧与发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器质性精神疾病”诊断的争议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武汉430060)陈振华,朱志先,刘铁榜,臧德馨在杨玲玲和左成业新编著的《器质性精神病学》一书中,器质性精神疾病包括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中毒性精神障碍与物质依赖[1...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精神疾病诊断以一种经验式的分类手册来诊断精神疾病,而莱因主张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视角来理解精神疾病,认为家庭或社会才是精神疾病的真正来源。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莱因主张通过改变患者的生存环境来促使其进行自我恢复。莱因的思想推动了当代精神病学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精神疾病诊断以一种经验式的分类手册来诊断精神疾病,而莱因主张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视角来理解精神疾病,认为家庭或社会才是精神疾病的真正来源.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莱因主张通过改变患者的生存环境来促使其进行自我恢复.莱因的思想推动了当代精神病学的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对这一理论的不同理解,常常或隐或显地折射着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不同态度甚至价值判断。正因为如此,唯物史观研究才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篇章。在当代,唯物史观研究再度成为热点,并引起较为广泛的争论。表面看来,争论似乎仅限于唯物史观的文本问题,但实质上争论已经深入到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神和意义的理解。这既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又与当代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紧密相关。这一双重的背景,在使这场争论变得更为复杂的同时,也使它更有意义。今年4月,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与南开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了"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为题进行专题研讨。这里刊发的几篇会议论文出自中青年研究者之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唯物史观研究中正在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濒死体验是科学现象而不是灵学现象,有初步问卷和最终量表可供筛查和诊断;是心理疾病而不是精神病.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标定为"宗教-鬼神问题".除非获得适当的心理治疗与社会心理康复,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已经在当代哲学领域带来深刻的思想革命."性别差异"是当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着这一问题存在着许多哲学争论.笔者以是否应当放弃"女性"概念、应当如何描述"女性"的性别特征,以及"性别差异"是否为一个本体论事实三个问题为例分析了当代哲学关于"性别差异"问题的争论,并试图作出一些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临床经验,结合新近研究发现,对精神医学实践中常见问题进行了一些哲学思考。阐述了精神疾病的物质性本源,内外因协同作用的病因学特点,精神症状之间密切关联,整体与局部兼顾,优先处理核心问题而且注重个体化治疗,动态把握疾病转归以及人文与医学相结合等。可见,哲学理念体现在精神医学的方方面面。在精神医学临床实践中融入哲学思考,将有助于从现象出发,发现疾病特征和规律,认识疾病本质,形成接近真实的诊断,实施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标志在精神疾病研究中的方法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疾病不仅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异常,同时还伴有躯体方面的生物学改变。精神疾病在躯体方面出现的特征性改变叫作生物学标志(bilolgical marker)。生物精神病学(biological psychiatry)是研究与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转归等有关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在探索精神疾病特有的生物学改变时,要采用各种检测方法对精神病人的躯体状态,诸如体温、血压、脉搏、心电、脑电以及生理、生化、免疫、神经、内分泌等,进行生物学方面的检测。这些在检测时所使用的各种指标则被称为生物学指标(biological parameter)。  相似文献   

10.
自精神病学纳入医学的范畴之后,精神疾病的诊断因为其所声称的科学手段而被认为是科学的判断.20世纪中叶开始的反精神病学运动全面否定其科学性,认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是单纯的伦理价值判断.两种观点都显得过于极端.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决定了精神疾病的诊断是科学判断基础上的伦理判断.其中科学的判断不是决定性的,而是基础性的.决定性的是伦理的判断,只是这种伦理判断必须建立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而已.  相似文献   

11.
当代精神病学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当代精神病学的标志性成果1.1临床精神病学方面1.1.1诊断标准[1]很长一段时期,精神疾病的诊断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象和医生自身的临床经验而作出的,可变性和随意性都很大,因而诊断的不一致性在精神科医生之间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美国华盛顿大学  相似文献   

12.
1 当代精神病学的标志性成果 1.1临床精神病学方面 1.1.1诊断标准[1] 很长一段时期,精神疾病的诊断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象和医生自身的临床经验而作出的,可变性和随意性都很大,因而诊断的不一致性在精神科医生之间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精神科医师Feighner制定了第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此后美国的DSM、WHO的ICD和我国的CCMD系统均制定了较全面的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尽管它们的分类理论和制定诊断标准的规则不尽相同,也尽管每个系统的诊断标准都还很有必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订,但是,诊断标准为消除医生之间、学派之间的诊断分歧功莫大焉,无论对精神病学的临床和研究工作,都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兰恩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在反对传统精神病学诊疗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存在精神病学的心理治疗观。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上,兰恩主张从存在主义——现象学的视角来理解精神疾病,要从一个人的环境或背景中来理解他的行为。在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上,兰恩强调通过改变患者的生存环境来促进其自我恢复。  相似文献   

14.
刘晓飞 《世界哲学》2016,(6):130-137
自从法兰克福对"多重可能性原则"(即,只有当行为者在行动时有其它的可能性时,他才对该行动负道德责任)提出了他著名的反例以来,哲学界围绕法兰克福式反例是否成功推翻了这一原则展开了大量争论。这些争论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一是法兰克福式反例是否存在不当预设,一是法兰克福式反例是否存在不当遗漏。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揭示出对法兰克福式反例的最佳理解可能与人们的最初印象很不同,而这一揭示也将关于道德责任的讨论从"多重可能性"问题引向更为深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913年发表的《普通精神病理学》是现代精神病理学的奠基之作,对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及哲学的影响延续至今。该书针对当时随着科学心理学、生物精神病学发展而出现的方法论之争,提出精神病理学应该同时包含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由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可以发展出说明心理学(或称解释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16.
关于哲学的对象问题,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对象问题,虽然在原则上已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解决了,但有时还引起严肃的争论。这没有什么不正常和值得诧异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他们本人也都预见到,他们的革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问题在原则上的解决,如同任何真理一样,是不断发展与丰富的。但这并不失去其作为主导的、基本的提法的意义,我们争论的,不是哲学是否把最  相似文献   

17.
濒死体验是科学现象而不是灵学现象,有初步问卷和最终量表可供筛查和诊断;是心理疾病而不是精神病。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标定为“宗教—鬼神问题”。除非获得适当的心理治疗与社会心理康复,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在1929年发生在卡西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达沃斯论辩"中,自由问题是他们争论的焦点之一。为了澄清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深刻分歧,还需回到各自的系统性文本之中去。本文以达沃斯论辩引出的自由问题为出发点,在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框架内,阐述"精神作为的自由"这一短语中表达出来的自由思想。本文的目的在于达到这一结论:卡西尔的整个哲学可被理解为一门为人类创造活动中的能动性而鼓与呼的自由哲学。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卡西尔与海德格尔在"达沃斯论辩"中关于自由问题的观点予以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6,(2):5-13
中国精神哲学传统一以贯之演绎的是伦理与道德"相濡以沫"的文化正剧,而拒绝向"相忘江湖"的道德自由方向发展。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哲学形态的"中国范式"就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如果进行话语转换,与黑格尔"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西方范式"相比,"礼——克己——仁"的"中国范式"最重要的"中国风情"便是"克己"。"中国范式"在现代以文化坚守与问题共识两种方式呈现,一方面表现为对伦理型文化的坚守,以及"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的转型轨迹,另一方面是在关于分配不公和官员腐败两大问题诊断的高度共识中所表现的伦理忧患意识。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话语,就是"伦——理——道——德——得"的精神哲学过程和精神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关于"知觉经验的内容是否为概念性"的争论是当前分析哲学讨论的核心话题。根据对该问题的回答,在分析哲学内部出现了概念论与非概念论两种主张。其中,持概念论主张的分析哲学家往往以康德知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对康德作概念论解读,以对抗非概念论者的挑战。这种解读在康德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双方的争论使得"康德是否为概念论者"这个问题成为当前国外学界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