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正当今的医学之精深与高冷已是不争的事实。医学科学研究上取得的进展令人欢欣鼓舞,而本应如影随形的人文则被视为虚幻。患者看病往往从解剖及实验的角度会得到一个完美的解答,但这是患者真正需要的吗?医学是直接应用于人的科学,人都具有人文属性,医疗活动必然会伴随着人文活动。没有人文知识的医学生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尽管医疗本应以医生和患者的相互人格交流为基础,现在却已濒临崩溃。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在医学生得到充分展现,只看病,不看人,医病医心的宗旨被  相似文献   

2.
"人的个性"问题虽然日益引起学界的兴趣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需进行前提性反思。当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这三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着一系列需要思考的前提性问题:究竟什么是人的个性?人的个性对于人究竟意味着何种意义与价值?人的个性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是研究人的个性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真正理解和把握"人的个性"问题需要超越"抽象人性论"的思想局限。只有以马克思的"具体人性论"思想为指导,才能形成关于"人的个性"的合理观念。  相似文献   

3.
李世峥 《天风》2005,(8):8-9
当人们追求医病的神迹胜于追求赐人生命的基督之时,这诚然已经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经文:林前1:22-24在教会里,医病的神迹总是一个大家喜闻乐道的话题。因此常听到一些弟兄姊妹问“上帝能不能医病”的询问;探访工作中,常听到“上帝为何不为我医病”的困惑;祷告会上,常听到为疾病祷告的请求;见证会上,常听到病得医治的见证。无可否认,的确有医病的神迹,但当人们追求医病的神迹胜于追求赐人生命的基督之时,这诚然已经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人们为何如此看重医病的神迹?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对医病的神迹的认识上存有许多误区,倘若能走出这些误区,便能以冷静的态度面对医病的神迹。为此,本文将尝试分析其中的种种误区,并通过对耶稣关于医病的神迹的教训来矫正这些错误的观念,从而走出误区,正确看待医病的神迹。  相似文献   

4.
儒家与医学的亲近关系是一个近世文化现象。这种亲近关系的一个标志是基于儒家思想的医学伦理体系的建立。这种医学伦理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中古的"知医为孝"观念,另一个是两宋理学家对"仁"的重新诠释。"知医为孝"观念的基础是以个体的自然关系为起点的儒家价值系统。这种观念仅能提供对医学价值的有限肯定。两宋理学对"仁"的新理解突破了儒家对自然关系与非自然关系的传统区分,构成这种医学伦理的主要概念基础。"仁"的"生生"之力与医学的"活人"具有同质性,使医学获得前所未有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医学实践中,临床医学家都懂得治疗任何疾病都离不开心理治疗。医生的职业和在社会上的特殊职能应该是一位懂得艺术的医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现代医学临床学需要的医生,是热爱生命、充满生活气息,既有高超医学水平又有高尚道德修养;既有极强的洞察力,能深入病人的内心世界,又能做细腻说明解释工作的医生。决不是只会追求真理,以冷漠超然态度来接待身体虽然虚弱痛苦,但精神上对生命抱着无限希望的病人的医生。医生治疗疾病的对象是人。绝不是单纯有病  相似文献   

6.
李世峥 《天风》2004,(11):24-25
在圣经中的确记录医病的神迹,但当人们追求医病的神迹胜于追求赐人生命的信仰之时,这诚然已经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人们为何如此看重医病的神迹?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对医病的神迹的认识上存有许多误区,倘若能走出这些误区,便能以冷静的态度面对医病的神迹。为此,本文将尝试分析其中的种种误区,并通过对耶稣关于医病的神迹的教训来矫正这些错误的观念,从而走出误区,正确看待医病的神迹。  相似文献   

7.
陈企瑞 《天风》2014,(11):26-29
<正>经文:《哥林多前书》13章至14章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很多弟兄姊妹都很羡慕有属灵恩赐的人,认为神特别恩待这些人,圣灵的大能特别降临在这些人身上;在羡慕之余,还可能会自问:"我能追求属灵恩赐吗?我可以得着吗?如果有属灵恩赐,我该如何使用呢?如果没有,是不是意味着我就比别人的灵性低,不讨神的喜悦呢?"相信教会很多肢体曾经有过这样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属灵恩赐呢?也许很多人会说:"讲方言、说预言、医病、赶鬼……"但属灵恩赐仅仅  相似文献   

8.
<正>一、《道德经》"宏观医疗"的文化背景什么是"宏观医疗精神"呢?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白"医疗"这个概念的意涵。"医"这个字由来已久,在商代甲骨文里就已经有了。其字形由"匚"加上"矢"字。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医"这个字表示装弓、弩、箭的器具。为什么治疗疾病与弓箭之类兵器联系在一起呢?原来,古人认为,生病是由邪灵作祟造成的,要消除疾  相似文献   

9.
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之密切程度,在世 界宗教史和医学史上极为罕见。过去中国民间有一种流行说法:“十道九医”,杏林中人也声言:“医道通仙道”。纵观道教发展流变的历程,历代兼通医术的道门名士层出不穷,同时在道教和中国医学这两个领域建功立业、彪柄史册的道教医家也不乏其人,可谓代代有之。清代陈梦雷主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特辟有“医术名流列传”,汇集自上古至明末历代知名医家1308人,其中道士出身和深受道教影响、崇尚道教的医家达129人之多。除大家所熟知的葛洪、陶弘景、孙思邈这三位著名道医外,还有…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怀旧还是怀古,我们都不陌生。即使一个人对之没有深刻的体会,也可能从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领略过相关的情怀。不过,人们熟悉的现象,只能说明它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我们真正理解它。依哲学的观点,只有通过深入的反思,才能揭示这些意识活动的深层意义。本文的努力,是把怀旧与怀古当作一种心理-文化的关联现象来理解。依次论述  相似文献   

11.
精准医学究竟是有待研究的假说?还是可以用来为人类治疗疾病和增进福祉的创新范式?美国相关论辩延续了奥巴马和特朗普两位总统的施政。首先回顾精准医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个性化的疾病预防、诊断、预测和治疗。而后藉由《21世纪治愈法案》的立法过程呈现奥巴马方案的妥协和挫折,并以晚近美国研究范式发展的脉络来说明"全民健康研究项目"取代"精准医学先导队列项目"的意义,也说明特朗普大幅删减科研预算对精准医学发展的影响。总结精准医学将个性化取径保障病人主体地位成为可能,建议以物联网所蕴含的支持性临床场域的营造来实现此愿景。  相似文献   

12.
1树立实事求是的教学思路 就临床教学中的几种不很正确的医学观加以探讨: (1)西医能解决一切问题.西医学容易被人接收,很多人认为西医能解决一切问题.稍有一点临床经验医生都会知道,即使西医已发展到基因水平,还是有很多疾病,没有好办法,即使一些很简单的疾病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在叙事医学语境下,以医生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的非虚构疾病自传叙事作品出版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当医生成为病人,医生关于疾病的生命医学视角不得不与疾痛的个人视角合并,产生某种张力,激发他们寻求疾病书写这一媒介来反思医生职业和医患关系。"生过病的医生"可以类比为荣格的"受伤的治愈者"。"受过伤的故事讲述者"更能"病吾病以及人之病",他们比没有生过病的医生更容易与病人达到共情状态,更能将自己的患病经历化为协助病人战胜疾病的精神力量。因而,生过病的医生所撰写的疾病自传叙事可视为一种"元病理叙事"。  相似文献   

14.
方正 《天风》2001,(12):16
在教会中,总会听到一些信仰模糊的弟兄姊妹在一起谈论某某很属灵。谈论者称羡不已,被谈论者飘然欲仙。而所谓的属灵者,常常是:或能医病赶鬼令人称奇,或能说方言令人羡慕、或能讲道激动人心、或能祷告痛哭流涕、或能禁食数日不饥……我不否认这些都有属灵的因素在其中,真正的属灵者也确实能有诸如此类的表现,但如果仅仅以此作为人是否属灵的评判标准,难免将人引入歧途! 曾有这样的事情:一老姊妹有医病赶鬼的恩赐,使一些  相似文献   

15.
人受制于生态-自然的进化规则,也创造社会文化适应甚至改变进化规则。对这一受制及改变的过程与人类疾病和健康关系的研究,构成了医学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梳理了医学人类学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即在健康和疾病领域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结合的微观机制(具身化)和宏观机制(协同进化理论),以及这两个机制下的结果(地方生物学)。最后,探讨了医学人类学研究碰到的方法论挑战,即如何结合现代生命科学和生命科学之外的文化传统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医学职业潜规则的“去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颠覆医学职业潜规则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重大课题。颠覆医学职业潜规则需要系统治理,而其前提条件便是对医学职业潜规则进行伦理学批判,尤其是对与其流行密切相关且收益不浅的群体在认识上进行"去魅",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它的实质与危害即不合理性,如此才有可能谈颠覆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不仅需要好医生,也需要好医学,但标准实在不好定,是止于至真?还是止于至善?众说纷纭,虽有若干学界共识,但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就如同"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医生、病人心中都有自己关于好医生(医学)的体验和评判,于是,好医生(医学)的命题就被主观诉求的可爱的医生(医学)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预警研究:困惑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 0 1年 11月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将“老年疾病预警与防治研究”立项 ,首次将医学预警问题列入国家未来五年的重大科研计划 ,说明对医学问题进行预警 ,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科研方向。那么 ,对疾病发生能否预警 ?如果能 ,它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策略和方法又是什么 ?就上述问题 ,本文试从哲学原理与方法学的角度进行讨论。1 何谓医学预警 ?其提出依据是什么什么是医学预警 ?目前尚未见明确的定义。作者理解为 :综合利用医学、数学、计算机等手段与方法 ,对某种疾病在未来时间里的发生、发展、转归与结局 ,进行个体或群体…  相似文献   

19.
王学富 《天风》2022,(10):58-59
在西方心理治疗的传统里,把心理出现困难的人称为"病人"(patient),这是一种医学的视角.后来,当人本主义心理学出现,则称之为"来访者"(client,如果直译,则为咨客).后面的称谓,显出咨询师或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一种平等.在直面取向的心理学的理解里,不管是病人,还是来访者,都是心灵受伤、正在经历痛苦的人,我把他们理解为"受伤的人",虽然并不直接使用这种称谓.一般情况下,我们依然称"来访者".  相似文献   

20.
医院的二级核算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实践中要体现人文关怀,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喊了多少年,几乎成为每个医疗单位对外宣传的时尚口号和与时俱进的招牌.但现实中,医疗部门存在的问题成了社会问题的热点,"红包"、"回扣"问题屡禁不止,为病人乱检查、不合理用药、大处方现象时有发生…….每年社会反映的热点问题,医疗部门都名列前茅.而每年的卫生行政工作任务中,搞改革、抓热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成为重中之重.可为什么问题老得不到根除,群众反映的问题总集中在医疗部门?为什么在医疗中广大病患并没有像宣传的那样,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呢?决定医学实践人文关怀的关键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