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是(AML)一组异质性疾病,首先需要根据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进行危险度分层,以指导缓解后的治疗,提高生存时间,改善预后。高剂量阿糖胞苷是缓解后巩固化疗方案的主要药物之一,尤其针对合并CBF-AML等预后良好因素的AML患者,具有分子生物学缓解率高、疗效确切的特点。虽然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中、高危组AML患者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为缓解后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是对于,低危AML及无条件做移植的患者,大剂量Ara-C巩固化疗是良好的治疗选择。对于HD-Ara-C的适用患者群、剂量、疗程等问题仍存在一些争议,需要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明确上述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预后差,约半数以上复发患者存在耐药难治,其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对于复发后获得再次完全缓解的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但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和复发率(CIR)均很高,从而部分抵消了移植带来的益处。因此,allo-HSCT对于部分患者并不适合,亟待寻找新的治疗手段。近几年,随着我们对AML发病机制认识的加深。新药物新疗法层出不穷,极大改善了复发难治性AML的预后。多个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初步试验结果鼓舞人心。虽然新疗法治疗相关副作用越来越少,疗效越来越好,但allo-HSCT是治愈复发难治性AML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察小剂量TED化疗方案治疗高龄(≥65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对13例经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和免疫固定电泳等确诊的MM患者,给予小剂量沙利度胺(T,Thalidomide)、依托泊苷(E,Etoposide)、地塞米松(D,Dexamethasone)化疗方案治疗13例高龄MM患者2~4疗程,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显示,13例高龄MM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3例,部分缓解(PR)6例,疾病稳定(SD)1例,疾病进展(PD)2例。不良反应有乏力,嗜睡,便秘,感染等,均可耐受。提示小剂量TED化疗方案治疗高龄MM患者有效,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为了观察小剂量TED化疗方案治疗高龄(≥65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对13例经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和免疫固定电泳等确诊的MM患者,给予小剂量沙利度胺(T,Thalidomide)、依托泊苷(E,Etoposide)、地塞米松(D,Dexamethasone)化疗方案治疗13例高龄MM患者2~4疗程,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显示,13例高龄MM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3例,部分缓解(PR)6例,疾病稳定(SD)1例,疾病进展(PD)2例。不良反应有乏力,嗜睡,便秘,感染等,均可耐受。提示小剂量TED化疗方案治疗高龄MM患者有效,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5.
探讨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我院门诊收治的晚期肾癌患者共70例,服用索拉非尼,每个月进行1次疗效评价,每2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评价.7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2例、稳定(SD)40例、疾病进展(PD)1例,死亡27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18(6~6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 12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3.7%、40.9%、18.7%.有轻中度的不良反应,因此,索拉非尼对晚期肾癌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药物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6.
比较皮下注射大剂量甲氨蝶呤针与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片分别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25例对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片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3个月反应欠佳的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将治疗方案调整为皮下注射大剂量甲氨蝾呤针联合等剂量醋酸泼尼松,回顾性分析治疗方案调整前及调整后12周时患者的肿胀关节数目、压痛关节数目、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DAS28评分及不良反应等临床及血液学指标.结果治疗方案调整后,患者压痛关节数较前减少(0.67±0.89和3.78±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 DAS28评分较前降低(2.55±0.82和3.93±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0%.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皮下注射大剂量甲氨蝶呤针疗效优于口服小剂量甲氨蝶呤片,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7.
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将病毒性肺炎患儿106例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三组均接受病毒性肺炎常规治疗,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20万U/kg·次、10万U/kg·次静脉滴注,疗程1周。高剂量组、低剂量组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总有效率、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患儿T细胞亚群优于低剂量组患儿,低剂量组患儿T细胞亚群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果表明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可以调节患儿T细胞亚群,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效果较好。但10万U/kg·次和20万U/kg·次临床疗效并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回顾性分析局部晚期宫颈癌192Ir腔内放疗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相关因素。采集笔者科室3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治疗上盆腔体外放疗(45Gy)联合以A点作为剂量参考点的192Ir腔内放疗,然后将根治性放疗的累积总剂量转化为2Gy分次等效生物剂量(EQD2)进行计算评估,三组不同剂量分割组(4Gy/次×10次、5Gy/次×8次、5Gy/次×9次)A点的累积总剂量存在差异,肿瘤大小、A点累积剂量及参考体积是影响局部晚期宫颈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其中肿瘤大小及参考体积是影响3年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A点的累积剂量与疗效、复发或转移、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后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及预后影响。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0月110例急性心肌梗死需行初次PCI患者,随机分成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80mg/d,n=36例)及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20mg/d,n=36例),无阿托伐他汀处理组(n=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所有患者均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留取术前及术后第1、第3天的血标本,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随访记录1个月后心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各组患者PCI术前TC、TG、LDL-C及hs-CRP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天各组血脂较术前明显下降,且大剂量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小剂量组与术前无阿托伐他汀处理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1天各组患者hs-CRP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第3天较术后第1天显著下降,大剂量组下降更为显著,且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小剂量组与术前无阿托伐他汀处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1个月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服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相对安全有效,不仅降低血脂,且显著下调术后炎症因子的升高,减轻微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10.
比较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BD方案)和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TD方案)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选择50例老年MM患者随机分为BD组(25例)和TD组(25例),分别接受BD方案治疗和TD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治疗后,BD组和TD组的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显著升高,β_2微球蛋白、M蛋白、骨髓瘤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BD组的血清肌酐和骨髓瘤细胞比例均低于治疗后TD组水平(P0.05)。BD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8%,明显高于TD组的52%(P0.05)。BD治疗组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乏力、外周神经病变,TD组不良反应包括便秘、皮疹、头晕,该7类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方案在老年MM治疗中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总结射波刀治疗脑膜瘤的疗效。回顾性分析42例术后残留、复发或不适合手术的脑膜瘤的临床资料。首次应用射波刀治疗25例,术后残留和/或复发17例。均应用射波刀分次治疗,肿瘤的处方剂量16Gy~35Gy,中位值24Gy;等剂量曲线60%~87%,中位值80%。随访12个月~30个月,中位值20个月,术后患者症状好转32例,稳定6例,加重4例;复查MRI显示:2例肿瘤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22例稳定,2例进展,肿瘤控制率95.24%。射波刀治疗脑膜瘤初步疗效满意,可提高脑神经对射线的耐受剂量,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2.
探讨肾癌术后联合DC-CIK免疫细胞治疗方案的耐受性、安全性、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回顾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肾癌患者18例,患者均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开放(3例)或腹腔镜(15例)根治性肾切除(5例)或保留肾单位(13例)手术,术后均联合DC-CIK免疫细胞治疗肿瘤技术3周期。3周期后评价肝肾功能、耐受性、不良反应、生活质量。结果18例患者中3例出现发热,达39°C以上,给予对症处理,体温好转,1例出现困乏,5小时后缓解,1例出现下肢轻微水肿,2天后消失。按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应用3个周期后18例患者的肾功、肝功均为0度。腹腔镜或开放的根治性肾切除和保留肾单位手术术后,联合DC-CIK免疫细胞治疗3周期后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轻微、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但是远期疗效及影响尚缺乏大样本资料,需进一步临床观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探讨椎体转移瘤的治疗方式选择,评价不同治疗方式的近期疗效。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75例单椎体转移瘤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三组,即单纯手术组25例,手术联合放疗组22例和单纯放疗组28例。照射剂量为40Gy~60Gy,2Gy/次,5次/周。分析三组患者半年内治疗疗效。1个月时三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内肿瘤局部复发率单纯手术组单纯放疗组手术联合放疗组(P0.05);手术联合放疗组照射剂量为(57.27±4.56)Gy,单纯放疗组照射剂量为(43.93±4.97)Gy(P0.05)。调强放疗可以有效地对椎体肿瘤实施精准放疗,同时减少脊髓的放射损伤。手术联合放疗效果优于单纯放疗及单纯手术。椎体转移瘤肿瘤切除术可以有效地减少肿瘤负荷、缓解脊髓压迫,提高了肿瘤的放疗剂量,为椎体转移瘤的根治性放疗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4.
探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替莫唑胺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患者放疗后维持治疗的疗效,将46例NSCLC脑转移放疗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榄香烯联合替莫唑胺和单药替莫唑胺维持化疗,观察两组疗效、免疫指标、不良反应及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缓解率及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免疫功能提高,化疗不良反应减轻。榄香烯联合替莫唑胺维持治疗可以提高NSCLC脑转移患者放疗后的总缓解率,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5.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t(8;21)是AML常见类型之一,多项研究表明t(8;21)AM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因而早期识别高危患者进而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治疗疗效,改善患者整体预后。根据治疗前合并基因突变、初治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D56表达及治疗后微小残留病水平可将患者预后再分层。基于危险分层调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机、维持化疗、联合去甲基化药物或激酶抑制剂等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随着新的发病机制的发现,可能有更多的指标用于高危患者的识别及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进而提高此类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探讨EGFR-TKI治疗"窗口期"联合放疗治疗局部大肿块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分析2011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例,均为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局部大肿块,首先行TKI治疗,在其"窗口期"内给予恰当的放疗,并评估疗效。结果:(1)TKI治疗1个月后,10例患者肺部肿瘤均不同程度缩小,随即4例完成了常规放疗,6例完成了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放疗结束1个月后评估,CR 2例,PR 8例,不良反应可耐受;(3)至随访结束,6例出现耐药,中位PFS为28个月(范围为13个月~33个月)。TKI治疗"窗口期"联合放疗治疗局部大肿块非小细胞肺癌,可增加根治性放疗的机会,并有延缓TKI耐药的可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选择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患者28例,随机分成采用肠梗阻导管的研究组(n=11例)和采用鼻胃管的对照组(n=17例)。观察两组患者腹部胀痛改善程度、肠梗阻缓解时间、腹部立位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腹围消减程度。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研究组早期低位肠梗阻缓解率100%(11/11)。研究组腹部胀痛改善程度、肠梗阻缓解时间、腹部立位片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腹围消减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随访6个月无一例低位肠梗阻综合征复发。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低位小肠梗阻综合征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表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黑色素瘤患者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29例黑色素瘤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外周血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百分比。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4周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治疗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患者中CR 1例,PR 16例,有效率58.62%。患者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均正常,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通过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疫苗可明显提高黑色素瘤患者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百分比,明显改善黑色素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临床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探索肾移植术前患者应用大剂量促红素(50 IU·kg-1·day-1)纠正严重贫血以达到手术要求的可行性和有效性.70例尿毒症严重贫血患者据是否有肾移植要求分为A、B组,A组每日皮下注射促红素50IU/kg,待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上升至80g/L,改为常规剂量维持等待肾移植手术施行.B组按常规剂量应用促红素.治疗期间,监测血常规、血生化、血液流变学、血压等指标及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自治疗2、3、4周后血红蛋白值均有显著性差异,血生化、肝功系列值、血液流变学、血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因此肾移植术前患者应用大剂量促红素可避免多项肾移植不利因素,可较好地解决肾移植术前贫血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20.
探索肾移植术前患者应用大剂量促红素(50 IU.kg-1.day-1)纠正严重贫血以达到手术要求的可行性和有效性。70例尿毒症严重贫血患者据是否有肾移植要求分为A、B组,A组每日皮下注射促红素50IU/kg,待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上升至80g/L,改为常规剂量维持等待肾移植手术施行。B组按常规剂量应用促红素。治疗期间,监测血常规、血生化、血液流变学、血压等指标及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自治疗2、3、4周后血红蛋白值均有显著性差异,血生化、肝功系列值、血液流变学、血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因此肾移植术前患者应用大剂量促红素可避免多项肾移植不利因素,可较好地解决肾移植术前贫血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