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综述分析国内外死亡心理的研究及死亡教育的探索,探讨个体对死亡的认知与反应以及对应的预防及干预措施。死亡心理理论探索对死亡呈现出积极或消极的认识,其恐惧管理理论与创生理论以死亡意识的不同阶段研究所得结论立场不一,可纵向研究死亡心理认知阶段达成理论整合。死亡教育途径包含课程融入、艺术引导、家庭分享、文化传承等,但针对成年群体的死亡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认识并接纳死亡,为生者带来更贴切的情绪感受与生活体验,死亡心理理论的完善与死亡教育资源的普及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禁忌成为人们面对死亡的普遍模式。但这却增添了死亡的神秘性,扩大了人们的死亡恐惧。死亡教育作为认识死亡的合理方式,在帮助人们消减死亡恐惧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了生死之隔阂。分析了死亡教育在关怀维度、预防维度、价值维度三方面彰显的深层意蕴,并探讨了开展死亡教育的现实基础:死亡的社会问题突出、公众死亡知识的匮乏、个体发展的需要。最后,指出应打破对死亡的禁忌,加大对死亡教育的投入,真正诠释对大众的人文关怀,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论死亡教育的重要性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随着人类疾病成因的复杂化和疾病治疗的顽固性,使得在对疾病的分析治疗中,社会行为方式(包括生活习惯、心理状态、文化民俗等)越来越占有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许多人都在告诫医学家应当与社会学家、哲学家联手,共同研究它,以期能全方位迎接新的挑战[1]。死亡,这一原本平淡无奇的常见事,在今天新的医学模式和关注生命全过程的广阔领域里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理论研究课题和实践内容。1 死亡教育: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内容我国有忌谈死亡的民俗传统和文化心理背景,死亡在很多场合下都意味着不祥、不干净、不应该和沉痛,并尽可能地加…  相似文献   

4.
钢琴教育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内涵和思想素质。但是,我认为,由于每个人思想素质的差异,其它的素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思想素质的社会性问题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音乐体裁形式的作品开始问世,大量风格迥异的钢琴作品也悄然出现,尤其是根据通俗歌曲改编的乐曲和钢琴练习曲,这些和古典派乐曲形成了鲜明对比。不少青少年因为喜爱通俗歌曲而偏爱通俗钢琴曲,以通俗钢琴曲为主的思想素材正充斥着年轻人的心灵,并成为钢琴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我是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  相似文献   

5.
论死亡教育的心理健康价值取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立足构成"生命"重要部分的"死亡",通过死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功能目标和课程实施上的比较研究,论证死亡教育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提升人的心理品质的价值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6.
论西方文化中的死亡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西方文化中的死亡观上海医科大学(200032)徐宗良众所周知,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有不小的差异,反映在死亡观上其区别也颇为明显。其追根究底的思辨方式促使他们一接触生死观便直逼生命的鹊的──死亡,对死作一番深入研究,同时又以死论生,围绕死亡去奏出一篇篇...  相似文献   

7.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注重方法论的心理学家,他在《动机与人格》中的第二章所提出的问题中心原则,以其适用的广泛性和切中时弊而独具特色,并得到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肯定。认真分析一下这条原则,对于我们今天的心理学研究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8.
简论死亡与死亡教育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死亡,是人生的一个永恒主题,尽管世上大多数人避讳论死,但死亡几乎每日都在发生,其阴影时常徘徊在人之心头。即将跨入21世纪的人类,应该有勇气直面现实,思索死亡,接受死亡教育,赋予人生以完整充实的意义。一什么是死亡?死亡的本质是什么?人体生物学认为,死亡...  相似文献   

9.
表象—认知吝啬原则:MHD问题另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对MHD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然后对MHD问题中出现的“概率错判”和“选择固着”两种现象给出了一种基于表象—认知吝啬视角的解释。该视角认为,人们无论采用的是顺向表征还是逆向表征,都采用了动态表象表征问题,而依照认知吝啬原则,动态表象要模拟轿车在门1、门2之间以1:2的比率出现的状态很难,却极容易模拟成轿车在门1门2间随机出现的状态;这导致了人们形成“概率错判”;对于“选择固着”问题该视角则认为,它的出现是不变比改变更符合认知吝啬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对艺术学专业人才需求的转变,高校的艺术学教育也处在一个发展变革时期,如何利用通识教育的优势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学人才,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模式,逐步变革高校的艺术学教育,以求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叶峰 《世界哲学》2016,(5):72-82
在人工智能研究中,人工神经元网络进路之成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语言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人类语言是一维符号系统,但世界是四维的,因此语言难以有效地记录事物的时空结构信息。人类大脑中的表征系统很可能是多维而非一维的。人类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在大脑间传递对世界的多维表征而不是用一维符号序列去表征世界。分析哲学中的所谓语言转向夸大了语言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幅关于人类认知活动的不真实的图画。  相似文献   

12.
抽样的问题常常是任河一项实证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环节,因此很受人们的重视。由于抽样总是与被研究的对象(如人、动物等等)密不可分,就使许多人认为抽样似乎就一定是对人、动物而言的。这种现念使研究结果经常出现矛盾,造成了许多误解。本人试图扼要谈谈抽样的理论基础(或曰方法论基础),以及出现矛盾的原因,并介绍一些改进的办法。要谈抽样,首先要明确几个概念:总体、个体、样本。总体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建设中的公正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情况下 ,道德建设究竟应当从何处下手 ,这是一个人言人殊的课题。公正原则既可从观念上 ,也可以从制度结构上为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提供一个适合的切入口 ,进而为整个社会道德提供一个新的生长点 ;同时 ,公正原则也为我们落实和理解“以德治国”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部科学哲学史就是一部以问题为导向的对科学知识的增长和进步进行探讨的历史。逻辑实证主义者从追寻有意义的问题出发探讨命题和命题系统,将问题合法性程度由绝对合法变成相对合法,将科学发展看作合法问题累积式的渐进过程。波普尔在问题的动态演进中把握问题合法性,把科学进步看成一种经过证伪环节的问题突现式增生过程。拉卡托斯的问题转换理论是对波普尔四段图式的精致化处理,较好地说明了问题及其发展的合法性。库恩更为全面地描述了问题的合法发展,通过常规问题、经验反常问题和革命性问题刻画了合法问题阶段性的累积特征和革命性的非累积特征。劳丹依托研究传统对问题本身进行了细致的划分,通过问题的合法转换描述和规范科学进步,为开放和自由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的历史描述和有力的哲学支持。  相似文献   

15.
论非正常死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正常死亡”概念带模糊性、悖论性、封闭性和诡辩性,并不科学。现实的死亡率千差万别。中国内地自杀死亡率16.78/10万,事故死亡率57.91/10万,他杀死亡率2.33/10万,自然死亡率535.9/10万,一切原因死亡率612/10万。一切原因死亡率较港澳高,自杀与事故死亡率较港澳低。澳门的一切原因死亡率特低(165.0/10万),自杀死亡率特高(40.9/10万)。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认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7.
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区分与研究导致了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对内隐认知现象的更深入探讨。该文 从内隐认知的新角度,初步分析了问题解决过程所蕴含的无意识的认知加工过程,同时介绍了 国外当今问题解决领域有关直觉、顿悟和酝酿效应的一些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捆绑问题是当前脑科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近来已成为意识争论的焦点。该文结合国外对捆绑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概括介绍关于捆绑机制的主要理论的基础上,综述了捆绑问题与主要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并指出不同认知过程中捆绑脑机制的精细化研究和一般性捆绑脑机制的系统化研究可能是今后这方面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教育水平在认知老化中的作用,分别使用横断数据和干预数据分析教育水平对认知老化的影响模式。对51名58~83岁的城市社区老年人实施加工速度测验和基本心理能力测验。随机选取25名被试作为干预组接受加工速度训练。被试在前测后第8周接受与前测内容相同的后测。横断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特定的认知测验中,教育水平对认知能力的年龄差异有调节作用。干预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加工速度干预效果显著,且对词汇流畅性有迁移作用。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则表明,教育水平在促进老年人干预收益和迁移方面的作用不显著。在获取和应用新知识方面,教育水平的作用并不显著,其在认知老化中的作用可能更多地表现为对固有认知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7,(2):15-25
对结果导向的批评可谓国内绩效管理研究的一个特色,其理由涉及价值取向、可行性、公平性、片面性等。基于结果导向的准确内涵和发达国家的实践,本文对这些理由做出回应和反诘。结果导向原则不仅理论上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是矫正实践偏差及其负面后果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