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Gawronski & Bodenhausen(2006)提出的联结性-推理性评价模型(associative-propositional evaluation model, APE)为基础,分析情绪在内隐态度向外显态度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情绪、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研究通过操纵被试的情绪状态(积极或消极),分析了不同情绪下个体对薯片的外显态度、内隐态度对其在五分钟内食用薯片数量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外显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结果;而内隐态度对行为结果的预测受到情绪的调节,积极情绪下内隐态度能够预测行为结果,消极情绪下内隐态度不预测行为结果。因此,与消极情绪相比,积极情绪降低了个体对内隐态度进行修正的可能性,促使个体基于内隐态度直接构建外显态度,从而使得内隐态度能够预测行为结果。研究最后分析了情绪影响内隐态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心理机制、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在2-4岁期间的问题行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考察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儿童在2—4岁间的问题行为的发展变化。采用交叉时序滞后设计,对172名儿童从2岁起进行2年追踪,在被试2岁和4岁时,分别对他们的父母进行间卷调查。结果发现:儿童外显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态度的相互作用较强,儿童在2岁时的外显问题行为可以预测4岁时母亲的惩罚性,内隐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态度的相互作用较弱;从2岁到4岁之间,儿童外显问题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内隐问题行为的稳定性相对略低,父母教养态度也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以228名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倾向性道德敏感问卷(MDSQ)以及其它有关量表考察其内隐与外显倾向性道德敏感的关系及其预测变量。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表现出在倾向性道德敏感上更高的内隐效应, 而女生则在外显倾向性道德敏感的移情内疚、移情烦扰等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 在惩罚倾向因子上低于男生;大学生被试的外显、内隐倾向性道德敏感没有显著相关;自我监控、道德态度强度均能在不同程度上预测内隐与外显倾向性道德敏感的关系, 自我监控的预测作用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飞行管理态度问卷FMAQ 2.0作为航空安全文化背景下外显安全态度的评价工具, 并设计了两个安全态度的内隐联想测试(IAT)对134名飞行员进行了调查, 同时运用专家评定法对其飞行绩效进行了评价, 结果发现:(1) 航空安全态度的IAT效应值较强, 飞行安全更多与积极评价和积极情感联系在一起, 对飞行风险与冒险是消极评价与回避。(2) 外显和内隐安全态度既相关又分离:评价性内隐安全态度和外显态度的驾驶舱工作态度、情感性内隐安全态度和驾驶舱工作态度与自动化驾驶态度显著正相关, 且总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正相关显著, 同时模型数据显示二者是分离性结构。(3) 外显和内隐安全态度均能预测安全绩效, 其中外显态度对飞行作风、飞行技能和机组管理的预测率较高, 内隐态度在安全规章上预测率较高, 其共同预测模型拟合良好。结论:外显与内隐安全态度、安全绩效及其相互关系共同构成特定航空安全文化的完整模型。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年龄刻板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相应的外显测量,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内隐和外显年龄刻板印象。结果表明:大学生被试在身体特征、个人表达和认知能力等3个方面对老年人都普遍存在明显消极的内隐态度;而在外显测量中,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内隐和外显的年龄刻板印象测量之间相关不显著,可以用不同的记忆系统理论和联结-命题评价(APE)模型来解释内隐和外显测量不一致现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被试在外显态度测量和内隐联想测验中测得的年龄刻板印象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IAT范式下自尊内隐性的再证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用IAT测量了被试的内隐自尊,并通过操纵被试在不同的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来考察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论是,在低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时,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没有表现出一致性;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外显自我评价时,外显自我评价和内隐自尊表现出一致性。该研究在IAT范式下表明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内隐自尊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张引  贺雯  罗俊龙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882-1888
不同的情绪在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表现过程中塑造着不同的心理环境, 调节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一致性。正性情绪增加了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联结, 然而负性情绪对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调节作用表现并不一致。单一考虑情绪的正负效价不足以解释具体情绪影响的差异性, 情绪的确定性、情绪与直觉信任的交互作用均会对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联结产生影响。理论方面, 联结性-推理性评价模型及情绪-信息模型对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解释。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特定情绪对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调节作用, 并考察情绪是否会对内隐刻板印象与外显刻板印象的联结产生调节作用, 以及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揭示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联结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8.
张林  徐强 《心理科学》2013,36(4):787-891
本研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探讨了矛盾态度对个体信息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两种加工条件下,高外显矛盾态度个体对态度客体信息再认反应时均显著短于低外显矛盾态度个体;(2)在有意加工条件下高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再认反应时显著长于低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在无意加工条件下高低内隐矛盾组的再认反应时差异不显著;(3)对态度客体无关材料高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再认反应时显著长于低内隐矛盾态度个体,对有关材料二者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该结果表明,外显与内隐的矛盾态度对个体的信息加工具有不同的影响路径,这为进一步探讨外显和内隐矛盾态度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将移情作为影响个体暴力态度的情境变量,通过对移情的启动来考察状态移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实验1在启动被试的移情感后,采用暴力IAT的方法考察被试内隐暴力态度的变化;实验2则在移情启动之后,用FMMU变态人格危险性评估问卷中的冲动倾向(VIO)考察被试的外显暴力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启动被试的移情感后,我们没有发现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暴力态度发生显著变化,但经移情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检验后发现,移情的启动减弱了男性被试的外显暴力态度,而对女性被试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移情与暴力态度之间不存在内隐联结关系。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移情对暴力态度的影响一是取决于意识层面的认知加工过程,二是与个体的特质性移情水平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于泳红 《心理科学》2003,26(4):672-675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相应的外显报告考察了大学生被试在职业偏见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中的态度。结果表明,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出现了分离,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内隐职业偏见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该研究再次证明了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有效的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The point of this paper is to reveal a dogma in the ordinary conception of sensory imagination, and to suggest another way forward. The dogma springs from two main sources: a too close comparison of mental imagery to perceptual experience, and a too strong division between mental imagery and the traditional propositional attitudes (such as belief and desire). The result is an unworkable conception of the correctness conditions of sensory imaginings—one lacking any link between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an imagining aids human action and inference and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it is veridical. The proposed solution is, first, to posit a variety of imaginative attitudes—akin to the traditional propositional attitudes—which have different associated correctness (or satisfaction) condition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solution is to allow for imaginings with “hybrid” contents, in the sense that both mental images and representations with language‐like constituent structure contribute to the content of imaginings.  相似文献   

12.
13.
《新多明我会修道士》1993,74(870):174-175
  相似文献   

14.
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态度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一直以来研究只关注有意识状态下人们的外显态度,对于无意识状态下的内隐态度最近才引起人们的意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可能同时拥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这一理论对传统的态度概念及测量技术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该对双重态度模型的理论来源、基本观点、双重态度类型及相关的研究证据作了详细介绍,最后探讨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对态度改变、态度测量及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等未来研究方向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Sources of Implicit Attitude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6.
17.
Abstract

J. T. Salter. Boss Rule: Portraits in City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1935. Pp. xi+270. Reviewed by Kimball Young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ew how, when, and why fluency, or processing ease, affects attitudes. The current article first defines fluency and then discusses its direct impact on attitudes, noting that fluency usually makes attitudes more positive and that it does so for a wide array of attitude objects. Mechanisms and moderators of these direct effects are also described. The article then summarizes how fluency can affect attitudes indirectly, through its impact on other judgments (like perceptions of confidence or truth) and on cognitive operations (lik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article ends by highlighting a few areas where additional research is likely to reap impressive benef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