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历史常以狡诈的方式捉弄人类,因为时间的流逝总让人们无法确认正在发生的事情是否在向我们说明着什么。当我们把时间比喻成急速奔驰的列车,这似乎就意味着我们完全不可能仔细观察列车外面的风景;即使列车上发生的一切,似乎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很快消失。然而,哲学的本性却在不  相似文献   

2.
刘怀玉 《学海》2014,(2):201-205
<正>众所周知,"语言哲学转向"是20世纪以降世界哲学的一大基本发展趋势。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不会忘记美国当代哲学巨擎里查德·罗蒂的一段名言:"所谓语言哲学,我意指这样一种观点,它认为哲学问题是这样一些问题:它们要么可以通过改善语言而得到解决,抑或不解决,要么可以通过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而得到解决,抑或不解决。这种观点被支持者中的许多人看作是我们这一时期,甚至确实是这一时代最重  相似文献   

3.
正"敌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谁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敌人"?最近由中南大学左高山教授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敌人论》一书直面这些核心问题,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刻画出"敌人"的整体映象。分辨敌人是政治生活的重要主题,如果不能准确辨识敌人,我们就无法界定"自我"与"他者",要么陷入"敌我不分"的迷茫,要么陷入四面树敌的窘  相似文献   

4.
我们具有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意识统一原则,或者也是自我统一原则.一方面是体验的一个关联、一个联系,无论是作为主观身体的感知系统,还是作为在当下化中的自我形式,另一方面是在原样式(原本)中的被体验状态的特征.联系、关联允许一种"或多或少";原本被体验状态的特征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这里有一种"或全或无".我们在哲学讨论中所理解的"我"和"我的体验",大致是从这两个源泉中获得滋养的.  相似文献   

5.
按照梅洛 -庞蒂的看法 ,人们相信“解释就是不得不要么歪曲 ,要么一字不差地重复” ,但真正重要的却是发现作品中的“非思” ( 1’impens啨)。他本人的全部努力就在于“找到”胡塞尔作品中的“非思” ,利用这些“非思”及其开放性 ,并且在创造性读解的基础上表述自己的现象学。我们在本文中主要涉及他对胡塞尔关于他人意识问题的创造性读解和发挥 ,这是推动意识哲学解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他人意识与意识哲学的困惑我们必须把他人问题放在意识哲学解体的历程中来考虑 ,这意味着对于近代哲学的现象学反思。当我们断言近代哲学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精神病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精神病学哲学是对精神健康与精神疾病进行哲学探讨的一门学科。在精神病学哲学研究中,学者们对于目前通行的国际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有效性展开争论,而对于这一争论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如精神疾病是否等于大脑障碍,是否可以对精神疾病诊断的有效性作出形而上学承诺,以及在伦理学意义上,精神"正常"与"不正常"区分意味着什么等问题进行哲学分析,不仅有助于推动精神病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也可以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病学哲学的建构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最初概念就象一个人的最初妊娠一样,通常即使是对与它们最有直接关系的人,甚至也是完全隐蔽着的。因此,最初的洞见是什么?后来精致的哲学是从哪种洞见发展出来的?对此,我们几乎得不到可靠的资料。可是,在不多情况下,我们却能够拥有这种资料。鲍波尔的科学哲学就属于这种情况。下面我们就讨论鲍波尔哲学产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价值多元论说明伦理生活包含有无法合理的解决的价值冲突,是一个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而不是某种我们为了理论的一致性而应该清除的东西。这要求伦理学乃至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对自己的本性与限度的理解,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再是"我如何能过上良善生活",而是"我们如何生活在一起",即不是伦理学为政治哲学奠基,而是政治哲学为伦理学提供一个框架,只有在这样的框架下,善与善之间的调和与充分发展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爱的奉献     
有奉献就有收获·奉献愈多愈觉收获不足有了新的高度就有新的追逐爱高于一切爱来自基督只要勇敢地效法邓稣爱才会滋润全球广宇有爱的奉献就有爱的收获基督的血液泪泪流入即使我们舍弃了一切即使我们忍受了万苦若没有爱的渴求我们的理想仍纯属虚无这是主的召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天国的旅途这是最理想的归宿爱的奉献@张志贤$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修生~~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都有服从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的义务。但是,对于我们何以需要承担这种服从义务,目前的道德理论还没有给出逻辑融贯的合理解释。对于该问题的合理解释应该同时包括制度规则与个人行为这两个层面。迄今为止,无论是后果主义还是义务论,无论是密尔的分层理论还是罗尔斯的限制理论,它们要么不能够对制度规则给出合理的解释,要么不能够对个人行为给出合理的解释,要么对两者均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本文主张,我们可以把对这两个层面的解释分开,用后果主义来解释制度规则,用公平原则来解释个人行为。通过理论的这样一种分层使用,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遵守规则的道德义务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未来世代是否拥有权利,这一问题在代际正义理论的研究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未来世代权利论面临着众多批判,如未来世代是否拥有利益,以及其利益是否足以证成未来世代拥有权利,未来世代当下的不存在、由"非同一性问题"带来的挑战等等,未来世代权利论的支持者们回应了其中一些质疑。从共同体主义的视角出发,未来世代权利论可以获得一种更好的道德辩护。未来世代拥有的权利是作为一种群体权利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女人不都是天鹅。虽然每一个女人都自以为是。当然男人也不都是癩蛤蟆,即使被女人贴上标签的也都自认为不是。但是作为女人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我们中的出类拔萃者往往被“赛前”并不看好的黑马俘获,而我们眼中的白马王子娶的要么是“傻漂亮”,要么是“乖乖女”,天鹅们  相似文献   

13.
陆杰荣 《哲学研究》2012,(10):124-126
<正>哲学从其内在的"纯朴"或"原初"规定来看,可以视为以特有的致思取向和反思方式,对纳入哲学精神领域的"事情"之规定给予一种整体性的全方位的把握。这意味着哲学的思考方式本身与其它理解世界的方式相比,具有着进入"事情"本身的独特路径以及处理"事情"的特有方式;这也意味着对现象学启点的挖掘,内在地蕴含着某种"纯粹(真实的)"和"朴素(原初的)"的理解。如果说,早期古希腊哲学将理解"事情"的方式视为具有先在本体论特征,这一哲学类型的主  相似文献   

14.
郭象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独化","独化"的主体是"性"."性"意味着一种必然性,与此必然性相联系,郭象哲学十分重视"无心"."无心"即顺应个体固有的必然性,这也是郭象所讲的自然的根本含义.顺应必然性意味着自由.郭象哲学有两个基本命题:"安守己分"和"与时俱化".前者为内,后者为外,二者统一就是"内外相冥",这就是郭象所讲的自由.对个体自由的绝对肯定是郭象哲学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5.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①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6.
麦尔登反对自然权利说,而将权利根植于真实的人际关系和道德社群之中,在其看来,一个人拥有权利就意味着他与他人处于某种道德关系之中,他也有义务履行或是避免某些行为,以支持他人的道德努力。所谓权利,就是从应当履行或避免某些行为的人或人们的角度来看的道德关系。麦尔登不赞成个人主义单子式的独立、自主的自我观,呼吁一种对人的具体实在的观点。麦尔登重视家庭的地位,认为人们从家庭中来学习如何实现对他人的义务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应得,并将其扩充至家庭之外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中。麦尔登的思想很多与儒家是相通的,为将权利观念融入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人的尊严的概念虽然在哲学文献中早就出现,却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才频繁出现于国际法文本和此后奠立的一些民族国家宪法之中。这并不意味着人的尊严概念仅是从事后给人的权利概念赋予道德内涵;相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这两个观念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紧密的概念联系。从系统的角度和概念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看到,在人权从理性道德加上主体权利的形式出发建构起来的过程中,人的尊严概念发挥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它既是所有基本权利的内蕴都从中汲取养料的道德"源泉",也是不同范畴的权利得以兼顾和平衡的基础。人权与人的尊严之间既有概念联系,又有现实张力,其间蕴藏着的一种具体乌托邦的激进力量,它是我们在为实现人类尊严的现实斗争中不可放弃的。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内的基因权研究方兴未艾,尽管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不少误区。它作为新型权利不同于传统权利,需从法哲学角度予以辨明。基因权究其本质是生命体保持"本类"的权利,也是任何生命体都理应拥有的"自然权利";以遗传为主要功能的基因旨在维护自然界秩序,因此"秩序"应当成为基因权的最高价值追求;在现有基因权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很明显,未来基因权研究应更多地转向非人类中心主义;基因权的谱系既包括私权也包括公权与生态权,因此,基因权涉及到私法、公法和生态法等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丁三东 《世界哲学》2005,(1):98-103
本文认为,康德并没有所谓的"第四批判"的思想,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对以往形而上学的批判也可以应用到对以往历史哲学的批判;他为自然科学提供的哲学依据也为历史学提供了依据;而以往的形而上学的不可能也意味着以往的历史哲学的不可能.在此基础上,如果有所谓历史哲学的话,它的性质就不再是知识,而是信念;不过这种信念又具有主观的普遍性,它最终根源于康德的合目的性观念.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个人权利、资本人格和有限政府为核心建构起资产阶级统治的一般理论框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三个政治哲学命题:"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命题,以"阶级解放原则"取代"个人权利原则",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政治哲学的内在原则;"消灭私有制"命题,以劳动取代资本,复归劳动及劳动者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主体地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命题,用"自由人联合体"重构了个人原则与共同体原则辩证统一的共产主义理想。通过这三个命题,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原则的改写、政治哲学主体的倒转和政治哲学理想的重构,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