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基督教伦理中,"敌人"和"爱"都是感受上帝存在的补充形式:在敌人那里,上帝启示他们,他是作为他者存在于他们之中的,如同他们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中上帝的距离;而在"爱"中,上帝则表明自己是作为救世主存在于他们之中的。"敌人"使得上帝与没有上帝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明显,而"爱"却延缓这种界限的形成并让人们知晓上帝的存在。"爱你们的敌人"中的"爱"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是一种超自然的爱。唯有如此,这种爱才可以成为一种绝对命令。"爱你们的敌人"为化敌为友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基础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开放社会"概念仍然是一个在社会和哲学方面有用的概念,并且试图重构一个适合于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开放社会概念。在重构的过程中,作者批判地审视了柏格森的爱的社会和波普尔的自由社会,提出了一个由理性、自由和宽容构成的开放社会。虽然对开放社会的重构基于波普尔的开放社会,但是作者对理性功能做了补充、对自由的范围进行了扩展,并增加了宽容概念。之所以做这些改动,是因为一个开放社会的具体内容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随着我们当今时代而变化的。实现开放社会自然会遇到障碍。柏格森认为集体自我主义是主要障碍,波普尔则把目标指向了历史主义。但是,作者指出狂热是新的敌人。集体自我主义表现为一种侵犯,历史主义表现为政治极权主义,而狂热则披着各种不同的外衣,即宗教原教旨主义、封闭的民族主义以及政治民粹主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独断决策和排他。这两个特征都是威胁21世纪人类文明的致命障碍。  相似文献   

3.
我们如何来理解和翻译笛卡尔的"mathesis universalis"?要知道这是笛卡尔整个哲学的一种方法论基础,它究竟是"普遍数学",还是"普遍科学"?它和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又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通过梳理笛卡尔的"mathesis universalis"和形而上学概念就会发现,他的这个神秘的方法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形而上学的预设,即其中的秩序思想蕴涵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变革倾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更应该把"mathe- sis universalis"理解和翻译为"普遍科学",因为,如果我们仅仅把它理解和翻译为"普遍数学"的话,就削弱了笛卡尔哲学更加突出的形而上学变革意味。  相似文献   

4.
"写意"的对立面究竟是"写实"还是"工笔"?这一问题的解答我们必须追溯到"写意"一词的起源和"写意画"的特点。写意与写实构成的矛盾建立在形与神、似与不似这些历史问题上,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写意画的溯源;而写意与工笔形成的对比让我们能在创作状态、创作时间、用墨、用笔上进一步熟悉写意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几乎所有逻辑学导论教科书对"演绎"的定义都鼓励我们相信,归纳-演绎的区分存在于各种论证中,而且"演绎"的外延是明确的论证类。这篇论文中我们论证这种思路是错误的。特别地,我们辩护以下观点:为得到归纳-演绎区分而使用的典型的"演绎"之定义,要么太狭隘,要么不够充分。基于一个对归纳-演绎区分的收缩式理解,我们得到以下结论:该区分的内容没有超出批判性思维的两类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能否"凝聚共识",怎么"凝聚共识"?这不仅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所要深思的问题,也是整个统战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若要深思与解决这一关键问题,须有开阔深邃的理论视野。所以,本文试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来论证一个根本观点:"凝聚共识"的根基在于"中华文化认同"。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认同"是凝聚共识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7.
女人不都是天鹅。虽然每一个女人都自以为是。当然男人也不都是癩蛤蟆,即使被女人贴上标签的也都自认为不是。但是作为女人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慨:我们中的出类拔萃者往往被“赛前”并不看好的黑马俘获,而我们眼中的白马王子娶的要么是“傻漂亮”,要么是“乖乖女”,天鹅们  相似文献   

8.
正这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我们生活在一个个社会角色中,而常常失掉了自己的"真我"。我们每个人真的有"真我"吗?这似乎是个问题。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曾说,当一个人向别人介绍自己:姓名、出生地、住址、职业、爱好,等等,总有一些东西剩下来——那就是自己的"存在",不能被思考和言说。这剩下的东西,或许就是"真我"?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当代印度的"城里人"身份应在既有的世界观———如包容观以及与之相对的主张排斥的观点———语境中去理解,应在从"道德"方面而不是从目的方面去诠释合理性的语境中去理解。作者主要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是否能够脱离开与"城市"普遍相连的物质特性来定义"都市"?是否有一天可以把"城市规划"定义为生活方式?在思考一个城市及其人口、经济乃至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式时,是否可以脱离开对国内政治、世界经济和环境变化对全球非城市地区的治理或影响的分析?作者最后指出,我们应该回到作为整体论学科的人类学上,应该回到下列观点,即城市、乡村或其他类别都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在人类和社会史上是盘根错节的。  相似文献   

10.
正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感觉:当自己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一条信息后的没几分钟,就会挂念收获了多少枚"赞"?渐渐地,我们或多或少对"赞"上了瘾。也许你不好意思承认,其实心理学家研究证明,这种情况还算正常,因为当我们收获一个"赞"所产生的快乐与我们吃巧克力的感觉是一样的,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要更多。加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拉里·罗森曾在其博文《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中说,年轻人对待点赞的态度如同喝水,而每点赞一次顶多就是"小啜"一口,  相似文献   

11.
刘成 《学海》2012,(1):22-26
身份及其敌人形象的形成具有非常复杂的因素,一旦形成往往成为一种固化的存在。但它们不是天生不变的,可因环境变化和互动发展而进行社会重构。暴力冲突或对抗造成了彼此间的敌意,而这种敌意又排除了改变身份和宽容对方的可能性。和解是一种相互依存的思想和力量。我们应该寻求某种新的方式进行谈判和化解冲突,使我们自己的身份得以伸长,从而更能宽容他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12.
关于"艺术性纪录片"的争论,在这一概念提出伊始就相应而生。到底什么是"艺术性纪录片"?它与当时的所谓"纪录性艺术片"有何关联?它到底是一种"纪录片"还是一种"艺术片"?针对这些问题,有关学者和电影人进行了相应的解答和阐述。但纵览这些讨论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关于历史文献上的梳理和概述,受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在当下我们在重新拾起"艺术性纪录片"这一概念以及相关的命题时,除了在历史话语的惯性内做一种理论性的阐述外,对于当时电影文本的研究和分析似乎可以提供给我们一条新的路径和角度。影片《大庆战歌》被视为第一部按照总理意图拍摄的"艺术性纪录片",它比较准确的代表了这一片种的某些风格和特质。  相似文献   

13.
<正> 2008年11月,湖北襄樊市出土东汉末年"陶楼"残件。2009年9月修复成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件陶楼不同于以往常见的出土陶楼:一是体量较大,造型奇特;二是结构复杂,制作精巧;三是装饰怪异,尤其是门铺首上的四个可爱的"小飞人"让人惊叹之余,疑惑不解:是"羽人"?是"飞天"?还是"天使"?这个陶楼有何意义?作者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佛寺——"浮屠祠"的模型。襄樊市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11月在樊城长虹路建设工地出土一陶楼。经拼合复原,陶楼面貌于2009年9月展现世人:陶楼分为2层,高103厘米,楼外围有庭院,进深40厘米,宽32厘米;陶楼以彩陶制成,飞檐高挑,雕梁画栋,门可开合,窗棂  相似文献   

14.
计文 《天风》2019,(10)
<正>很多人对于"流行"的东西非常敏感,喜欢顺应潮流,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许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动力。但并不是所有"流行"的东西都是于人有益的,比如"流行感冒"。因此,当人们沉醉于时髦的流行服装,着迷于流行歌曲,或沉浸于传播流行语的快感时,是否需要理性分析反思,究竟它们有没有带给我们正确的信念或"三观"?先说说流行语吧!现代人也许不愿意太费脑,故而当有现成的观点、朗朗上口的语言时,就即学  相似文献   

15.
资本逻辑与理性逻辑作为两种界定现代性逻辑的方式,长期呈二元对立状态。之所以造成这种格局,是因为人们要么执着于理性的观念性,要么执着于资本的客体性。理性和资本应该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在资本逻辑的发展过程中被证明是可能的。这种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资本"涉及现实的实践批判,"理性"涉及理论的形而上学反思;同时,"资本"蕴含着"理性"的逻辑,"理性"蕴含着"资本"的内容。只有把资本与理性看作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才能精确把握"资本逻辑"的要义,进而准确批判现代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好莱坞电影《疯狂动物城》展示了对乌托邦思考的不同维度,它将乌托邦作为一种实存形态加以叙述,而非如传统乌托邦叙事中那样将乌托邦设置为未来形态。通过这一实存叙事展示了对动物乌托邦世界三个致命敌人的思考:动物野蛮化、族群分裂、阶层固化。它们是动物乌托邦世界的三个致命的敌人,只有通过朱迪身上展示的信心、勇气和公众领域良好的引导才能有效地克服它们。动物城作为非自然存在的"编织物",本身就面临着自然界和非自然界的双重夹击,它体现为城邦之外的"午夜嚎叫花"和城邦之内的权力侵蚀,二者叠合在一起会"溶解"城邦这一伟大的"编织物"。由于自身的限制,"动物城"这一乌托邦不可能是完美、永恒的,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乌托邦的意义在于对现实的超越,它将在尝试一切中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17.
《原道》2017,(2)
"子诛少正卯"可谓儒学史上聚讼纷纭的千古悬案,由于版本较多,彼此相互印证又相互抵牾,究竟孰是孰非,孰真孰假,古往今来的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定谳。又由于时代的发展,一些关键词汇的意涵以及一些社会制度已经发生变化,但学术争论却常常陷入以今度古、以此度彼的惯性思维之中,特别是此案又牵涉政治的观瞻和制度的评价,从而使得学术争论与政治问题相互纠缠,令争论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要解开层层谜障,就不能局限于对"子诛少正卯"案做材料堆砌式的静态、平面化、单一性研究,而应该进行有机生成式的动态、历时性、多角度分析。为此,我们有必要以时间为经、以社会为纬,对"子诛少正卯"案进行深度还原,从"叠加生成"的角度,加以还原和探析。通过这种历时性分析,我们发现:孔子诛少正卯为实,而孔子杀少正卯是假。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这几天,我们隆重举行了圣经《和合本》百年纪念活动,海内外、教内外嘉宾云集,共同为"百年和合"献上感恩。会议上,有同工提问,当年为何起名"和合"?以前各宗派到中国后各自有自己的圣经译本,使用时带来诸多不便。1890年的传教士大会,决定以"圣经唯一,译本则三"为原则,同时以深文理、浅文理、官话翻译圣经。最后与会者几乎一致认同需要一个联合的官话译本,以顺应时代发展和  相似文献   

19.
在这里,我们所面对的是下列选择,它为罗尔斯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决定性动力:我们要么可以遵循从霍布斯到康德的道路,并且系统论述一种(能够以某种方式保存道德陈述的认识内容的)实践理性概念,要么可以再一次求助于各种“强”传统和“具有综合性的”学说——这些传统和学说构成了镶嵌在它们之中的各种道德观念的真理的基础。无论我们采取哪一条道路,我们都会遇到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与"回到马克思"提法可以相提并论的是"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提法.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文明的活的灵魂."[1]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与时俱进".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如何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究竟怎样"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