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报纸、杂志上常常地看到有这样的词句:“我们说到就能做到”,“说到那做到那”。古今中外的历史有无数的事实证明:的确是“说到就能做到”,“说到那就做到那”。同时,也有不少的历史事实证明:不但说到没有做到,而且适得其反。关于“我们说到就能做到”的例子,如马克思说过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这在苏联已经做到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兄弟国家在不要很久的将来也一定能做到;列宁说过无产阶级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发展比较落后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这个论断在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做到了;斯大林说过在一个国家中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这在苏联也已经做到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的闭幕词中说过:“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  相似文献   

2.
馨香朵朵     
张俊祥 《天风》2004,(7):15-15
我知道,你有那多甜蜜的泪花,那是因为你俯伏在慈爱的膝下;我看到,你有那喜乐和安慰,那是你视野和心胸成倍地扩大;我听到,生活中总有圣灵引导,那是你伴春天彩霞一路哈利路亚!啊,一束束葱笼植于禾场构建盼望,一朵朵馨香尽在眼前如云飘洒,一片片光明在“阿们”之声中升起,一场场甘露如脂油似一生的见证滴下。你美好的姿势已变成敬虔祈祷,“愿你们平安!”如彩虹永恒在春秋冬夏··一馨香朵朵@张俊祥!黑龙江  相似文献   

3.
谈妮 《天风》2013,(9):17-17
网络上,流传着现代都市人头疼的十件事:最后加上的那一句,最具震撼力:不知道你有没有?嗯,我在上列十项中,起码有五项是符合“有”与“没有”的,但是……却未必感到“头疼”。头疼与否,在于我有多在乎!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生活中,作为人们的立场、政治路綫和政治方向来说,有没有所谓不偏不倚而居“中”的某种立场呢?我们说,这种“中间立场”,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在客观上的不存在,是指这种以“中间”为立场、路綫和政治方向的“中”,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真正居于“中间”的。因为从社会阶级关系来说,生活在阶级社会里的人,都要占着一定的阶级立场,不是这一个阶级,就是那一个阶级;不是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就是趋向于那一个阶级;或者是在这一方面趋向于这一个阶级,在那一方面又趋向于那一个阶级。任何超阶级的所谓中间立场是不存在的。其次,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发展观点上来看,任何人不是向前发展,就会向后倒退;不是  相似文献   

5.
一在我的著作《自然科学之解释学的现象学观念》中,我解释了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我认为自然科学生来就属于解释学事业,以及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科学家在其作为科学家的工作中对“那是什么”给我们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我还阐明了,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这些解释(就其的确对“那是什么”作出的断定而言)是真的;不过,对这一点的理解总要假定或预先断定:这些科学家一定有能力去做他们的工作。正是由于这个理由,对于“那是什么”的问题科学断言无法把完整、详尽和确定的事实全部揭示出来。在对这种基本观点的详细阐述中,我曾努力解…  相似文献   

6.
反喻     
如果有人说你“年轻了”,那说明你已经老了。如果有人说你“很老练”,那说明你还年轻。如果有人说你“现在轻松了”,那说明你已经下台了。如果有人说你“很会打扮”,那说明你不够漂亮。  相似文献   

7.
十年前,她的事业达到了很辉煌的阶段,在别人惊讶的目光中,她也有了一种释然。在那之前,她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个孩子的命太苦了”,“她的命怎么这么差呢”。  相似文献   

8.
林辉辉 《天风》2006,(18):46-47
曾看到这么一幅漫画,出奇简单,却寓意深刻。图中有两字:一个是“家”,另一个是“冢”。上下排列着,乍一看,似无多大意义或区别。然细心观之,恍然大悟,原来上头的“家”其宝盖头上的那一点是用爱心的标志“心形”来代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大国都有自己的苑囿作为王公贵族游猎的场所。那么作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的齐国,有无一处距国都较近的王家苑囿呢?有。那就是“申池”。可惜作为齐国苑囿的“申池”早已为历史湮没了,在现代人关天齐文化研究的文献中,“申池”的概含都是从《康熙...  相似文献   

10.
妇与与宗教     
《创世纪》说,上帝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条肋骨造了夏娃.“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说,恐怕便由此而来.然而这里有一个误解.因为“亚当”的意思就是“人”,所以应该说,“人的一半是女人”.而且,按英文俗语,better half即“妻子”或“女人”之意,妇女还是人类中“较好的那一半”呢!如果说宗教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它同人类中“较好的一半”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那么……”是一种常见的句式,在逻辑学中,这种句式叫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只不过,这一句式在日常交际中的神奇功能常常被人们所忽略。不信,请看一个小故事。一天,皇帝打算为难一下阿凡提,就故意指着皇宫前的水池问阿凡提。“阿凡提,你知道这水池里有多少桶水吗月阿凡提笑笑:“这问题太简单了,连我的毛驴都知道,这就是,如果水池与水桶一样大,那就有一桶水,如果水池比水桶大一半,那就有两桶水!”皇帝听了,只好点头称是。请注意,皇上的话的确是一种刁难,但阿凡提不慌不…  相似文献   

12.
韩彼得 《天风》1996,(1):40-40
经文:“有一个门徒,是耶稣所爱的,侧身挨近耶稣的怀里。”“那门徒就势靠着耶稣的胸膛……”(约13:23,25) 蒋佩芬姊妹,离开我们归天了,在今天这个追思她的聚会中,我愿意以“具有基督的胸怀”为题,与大家共同勉励。  相似文献   

13.
须启道 《天风》2006,(6):2-3
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20:29) 经文:约20:29 复活的主向门徒多马说:“不要疑惑,总要信。”又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20:29)这些话如何理解呢?愿主光照我们,使我  相似文献   

14.
李白道教活动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位受道教思想影响颇浓的诗人。司马承祯赞其“有仙风道骨”,贺知章称之为“滴仙人”。魏颢《金陵酬李翰林滴仙子》一诗,诗题远以“滴仙子’称之,诗中又有“滴仙游梁园”之句。杜甫《钦中八仙歌泻其“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中又写道:“昔年有狂客,号尔滴仙人。”崔成甫《赠李十二》亦云:“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以上称李白为“诗仙“、“酒仙”、“谪仙人”等,这些称谓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将李白与:“仙”联起来。李白对他人给予自己的美誉深以为然,其《留别西河刘少…  相似文献   

15.
这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些年来,各种“大师”培养出的弟子,要想仿效“师父”的那一套把戏,都可以成为“准大师”、“类大师”,至少可以弄个“中师”、“小师”的当当。可以出名、骗钱,当个职业干也收入颇丰。我们非常欢迎这样的故事,因为它让我们对泛滥的一些神魔鬼怪的事情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是位值得借鉴的人物。在他统治的时期,前有“开元之治”,后有“安史之乱”,关于如何评价此公,那是历史学家的事,非我所论,倒是他“肥”与“瘦”的几句话,引起我的兴趣。那还是在“开元”的一天,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佞臣,装着非常关心龙体的样子,对正在照镜子的唐玄宗说:“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他把唐玄宗的“瘦”归咎于为官刚正、敢于直谏的宰相韩休,建议立即加以驱  相似文献   

17.
穆圣时代,有两个人来请教穆圣:“主的使者啊!谁是人类中最有知识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这两个人又问:“谁是人类中最虔诚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这两个人又问:“谁是人类中最尊贵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穆圣在这段“圣训”中回答了三个问题,答案却只是一个,那就是“理智”。的确,有理智的人最知道知识的重要,他们掌握的知识越多,越能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同样,虔诚的信士必定是有理智的人,这等人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在生活中患得患失,不会盲从于他人。胜不骄,败不馁,经受得起生活的各种考验。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18.
李世峥 《天风》2014,(8):34-35
《哥林多后书》中有一节常被引用却又常被误解的经文:“他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林后3∶6)根据这节经文,一些牧者认为,圣经中的所有经文均有“字句”和“精意”两重意思,并且,“精意”的价值远胜于“字句”.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委党校图书馆前面有一古老的凉亭。凉亭斑驳陈旧 ,圆顶上长满了青苔。它虽不起眼 ,但显得古朴庄重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那柱子上镌刻着的五条古训 ,它那娟秀有力的隶体字透出中国传统美德固有的生命力。“仲尼之言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仲尼”是孔子的字。这句话来自《论语·颜渊》。春秋之时 ,孔子目睹礼乐废弛 ,世风日下 ,一些士人蝇营狗苟 ,朝秦暮楚。他认为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指出“主忠信”,“敬事而信”,“谨而信”,“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他强调 ,一个人有“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任用 ,…  相似文献   

20.
再论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明日报”1月8日登载了我底“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后来又提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的中国哲学史问题座谈会上讨论。在讨论会上,有许多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后来胡(?)同志在他底“关于哲学史研究”那篇文章里(“人民日报”3月29、30日)对于我底论点又作了详细的评论。在我那篇文章里有许多地方讲得不够全面;对于有些问题底提法,也不恰当。关于这个论点底有些方面,我当时实在也没有想得很清楚。几番的讨论,特别是胡(?)同志底文章,关锋同志底一篇尚未发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