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经》     
辛诚 《佛教文化》1993,(1):50-51
新年第一期,本栏目发表了辛诚为《心经》谱写的佛曲。辛诚是上海一位成就卓著的中年作曲家。因为是试写佛曲,他没有用原名。但他是诚心诚意想做好这件事的,故而用了“辛减”这一笔名。这支佛曲已在海外录制了音带,据说效果还很不错。我们发表它是希望读者试着唱唱,提出意见,以使佛曲更趋完善,达到乐供养的目的。最后的咒,一般都按汉字音来念,这实际是不准确的。依照梵语应是Ka tai Ka tai,Ba la Ka tai,Ba la Sao Ka tai, Bao ti Sao Wa Ka。唱时还是按照这个标准更合法度,也更动听。  相似文献   

2.
从敦煌佛曲看唐代禅宗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曲是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唐代尤其如此.敦煌发现的佛曲反映了佛教禅宗在唐代的繁盛局面.禅宗运用佛曲进行传教,受佛教世俗化的趋势推动,也是自身"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禅宗有意识"援儒入佛"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敦煌佛曲《散花乐》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存敦煌遗书中,有近二十件[1]题名或拟题为《散花乐》(或作《散华乐》、《散莲花落》等)的写卷。关于这些写卷的性质,任二北先生曾名之为“散花乐和声联章”[2],指出它们主要是佛教法会道场中所唱的佛曲。饶宗颐先生在《敦煌曲》中则认为它们不是佛曲而是赞文和声,理由是“散花乐”名称叫“乐”或“文”,无叫“曲”者[3]。后来日本学者砂风和子撰《敦煌散花乐和声曲辑考》[4],对《散花乐》的演唱方式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它们是诸寺法会上所唱的一种佛赞。诸贤论断,何者为是?本人近读藏经,发现初唐永徽五年阿地瞿多…  相似文献   

4.
艺术歌曲《春思曲》创作于我国民族苦难深重的20世纪30年代。由于艺术歌曲对人的思想启蒙和对国民改造有着巨大作用,当时一批留学归来的作曲家先后加入到艺术歌曲的创作队伍中,借助古典诗词抒发个人情怀。《春思曲》就是20世纪30年代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之一。《春思曲》是一首抒情的独唱歌曲,韦瀚章词,黄自谱曲,歌词优雅含蓄,富有韵味,生动地再现了一位女子坐在绣楼中,无心梳妆打扮、思念郎君的情景。《春思曲》结构工整,层次分明,旋律简洁流畅,将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表达得十分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5.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原是佛教禅宗劝人改恶从善的偈语,意思是说,即使是杀人不眨眼的恶汉,一旦觉悟也能立刻成佛。佛者,佛教徒称修行圆满之人,亦即有觉悟之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有其自洽性。在现代文明的人类现实生活中,这句话所蕴涵的爱心和包容心也有其合理性和值得借鉴之价值和意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禅意何在?首先,“放下”在佛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术语(概念),意为放手而置于下。有这样一个佛家故事:说的是佛陀如来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  相似文献   

6.
田耕 《思维与智慧》2001,(12):38-38
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在许多交际场合中直来直去、逆耳忠言并非良策,易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怎样才能让你的话既听起来顺耳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呢?灵活地应用婉曲这种语言修辞手法就能如愿以偿。婉曲,即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一事物,而是借用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达到“义在言外,思而得之”的效果。婉曲有时是故意换一种说法(婉言),有时则是通过描述与本意相关事物来烘托本意(曲语),从而达到规劝、反驳、警示、批评、解嘲、赞美以及拒绝等的目的。1.巧劝他人一位父亲问他的29岁女儿为何还不结婚,女儿告诉他自己曾有…  相似文献   

7.
田青 《佛教文化》1997,(3):14-17
去年8月,台湾国纶公司出版了一套佛教音乐专辑《醒世梵音),该套专辑共4片CD,分别收录了北京佛乐团、天津佛乐团、五台山佛乐团、辽宁千山佛乐团、常州天宁寺佛乐团、龙江能仁寺佛乐团及甘肃拉卜楞寺藏传佛乐团演奏演唱的传统佛曲,该专辑因选材精到全面、内容空前丰富、录制特别精美、且“原汤原汁”,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佛教音乐博大精深的本来面目而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一问世,便获得台湾“金鼎奖”的提名,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可喜可贺。《法华经·普门品》中说:“梵音海潮音,胜破世间音。”在当前这社会上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时…  相似文献   

8.
《中国儒教史》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北朝以来儒教与佛、道二教并称为三教。这三教都具有辅助王化、整齐民心的社会功能,都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远在春秋以前,中国早有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尚未有固定的名称。儒教的名称是后起的。中华民族自从开始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之日起,就产生了自己的宗教。这种宗教以部落神、氏族英雄人物为崇拜对象。相传黄帝是发明舟车、宫室、衣服等器物制造的神,还创制了文字。炎帝、神农发明种植、医药,伏羲发明家畜驯化,燧人发明用火,他们是人,也是神。中国古代民族信仰,往往是氏族领袖死后为神,受到本族祀奉,带有氏族、宗族的印…  相似文献   

9.
《兰陵王入阵曲》自北齐时期诞生以来,已经传承一千四百余年,其中几经演变又漂洋过海,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这个过程也说明了《兰陵王入阵曲》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可以推断它曾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水平。对此曲艺术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梵呗清歌     
这一年来梵呗清歌栏目收到的佛曲与信日渐增多,这是一件大好事。就当前情况来看,不少佛教信众对于佛教音乐的认识还是有局限的。他们往往只承认日常熟悉的作为仪轨用的唱念,而对为弘扬佛法而整理、创作的佛曲则不大能接受。上期本刊劳里写的《有声有色》一文中后面一段话是颇含代表性的。这确实不能怪任何人,佛教要有自己既有宗教性又有艺术性的佛曲还有待努力。我们想在今年的梵呗清歌栏目中为这方面的发展做点有益的事。本期发表了两首佛曲。1《养心行孝歌》佛教提倡报父母恩,行孝极为重要。用歌曲来弘扬这种精神是需要的,但是就词曲来看…  相似文献   

11.
两种心——净心与妄心佛、众生、心三者相同《华严经》“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的偈语中,有句名言:“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就是说心、佛、众生这三者是一样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先以佛和众生来考虑一下。一提到佛就认为是超然物外的东西,这是一种错觉,其实佛与众生是一样的。应该认为佛迷就成众生,众生悟就成佛。同一种东西,趋于迷就成众生,趋于悟就成佛,仅此而已。然而我们、善财童子也一样,总是追寻佛是什么?佛在何处?其实佛并不在别处,就在自身之中。读白隐(1685—1768)的《坐禅和赞》,其中也有“众生本来即佛,如水与冰”  相似文献   

12.
陈霞 《宗教学研究》2000,(2):138-139
所谓“劝善书”是指以因果报应的说教宣传伦理道德、劝人从善去恶的通俗教化书籍,简称“善书”,民间也将这类书籍称为“劝世文”或“因果书”。善书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指宗教性的道德动化书籍,如道、佛的劝人行善之书《太上感应篇》、《自知录》之类;也指非宗教性的训俗小册子,如《了凡四训》、《迪吉录》等;善书还包括政府为老百姓制定的规章──圣谕之类,如明太祖的《修身大诰》、清康熙的《圣谕十六条》、雍正的《圣谕广训》;也包括民间用于讲唱的鼓励人们积善积德的曲艺唱本,如《跻春台》、《珍珠塔》、《巧姻缘》等。《中国曲…  相似文献   

13.
住院部3楼右手最靠里的那病房里又传来了那位老人的歌声。与其说是唱,倒不如说是在吼,声嘶力竭,曲不成调。  相似文献   

14.
王维是唐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造园艺术家,其作品给人一种"澄淡空寂"的禅意之境,他以超越世俗的审美心胸追求着"心物融合"的高妙境界,其中他的造园思想很好地利用了这种艺术思维并完美地呈现出来,也对后来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书写了完美的篇章。文章以王维营造的园林作品《辋川图》为例,结合相关诗集《辋川集》里描述的意境,试分析其表达的禅意意境以及朴素、静寂、空灵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六十种曲》中关目情节涉及道教文化内容的有41种,占60个曲本的三分之二.通过对此现象的分析与透视,我们看到,道教的神仙思想从仙道到人道逐渐伦理化和世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修行之歌     
主持寄语我常在寺庙里听到播放佛歌,较多的是念诵佛菩萨名号的,所选曲调常常是民间小调,尽管唱者力求庄严,由于这些小调在民间流传甚广,为人十分熟悉,听者很容易联想到原来的曲调与内容,并由此产生不够严肃的想法。用小调配唱佛、菩萨名号,说明我们的佛曲、佛歌急待发展,以适应信众的需求。可是我个人以为小调不太合适,当年弘一法师用西方音乐的曲调来配歌,可能也是想到这一点的。本期发表的佛歌,是晨鸣居士作词作曲的。晨鸣居士曾编辑出版过《黄河文化》,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佛歌,可说是一位热心者。希望“梵呗清歌”栏目能成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儒、佛、道三教并提,没有人觉得有什么本质不同,所争仅在是非;与此相应,是孔、老、释迦均圣,没有人觉得孔与释、老有什么本质不同,所争仅在高低。利玛窦来华,儒服传教,遂倡儒教非教说。利玛窦死,继任者立即认儒教是教,并由此引起中国基督教内延续数百年的所谓礼仪之争。在清朝末年的变法自强运动中,康有为企图访基督模式改革儒教。在清朝灭亡之后的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陈独秀等人力倡儒教非教说,为新派学者所接受,遂成为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性质的定论。从那时到现在,一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著作,几乎都在这个基础上立…  相似文献   

18.
余早岁治佛学,十年后始发心学佛。其间历经万丈红尘,所读佛经俱为蒙尘矣。一日忽起重读《金刚经》之念。才读起首“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著衣持钵—…·佛言:善哉善哉……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俯仰之间,一时泪如泉涌,痛哭不止。因有是作。青灯黄卷如许年,情天恨海泪已干。一日重读“金刚经”,一俯一仰一潜然。重读《金刚经》@游春  相似文献   

19.
王恩田 《管子学刊》2016,(4):125-128
山东招远曲城遗址出土的齐仲簋,是姜齐太公之子丁公吕伋作器。齐仲簋的年代应属周昭王时期,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西周齐国铜器。《晏子春秋》有"丁公伐曲城"的记载。齐仲簋在招远曲城出土,与齐丁公伐曲城有关。《晏子春秋》的记载多属寓言故事,学界一般并不作为史料引用。曲城出土丁公所作的齐仲簋与《晏子春秋》的"丁公伐曲城"的记载暗合,证明《晏子春秋》一书并非都是向壁虚造,也应折射出一定的史影。包括齐仲簋在内的西周齐国铜器,既少又小,与宋代临淄出土的大气磅礴具有四五百字铭文的叔夷钟、镈,无疑有着天壤之别。主要原因是由于西周齐国铜资源匮乏。临朐泉头村春秋墓的发现证实临朐嵩山七宝山是齐国拥有最早的铜原料产地,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时代齐国灭莒并占领莱芜,又把这两大铜产地揽入怀中,为战国时代齐国称"雄",甚或一度称"帝",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00,(1):20-20
本刊讯在跨进21世纪的头一年,又喜逢新世纪的第一个龙年,中国佛教协会同中国集邮总公司合作,为庆贺和纪念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时刻,精心设计、印制了《中国佛教新世纪龙年纪念封》一枚,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这枚纪念封的图案是以佛教的曼荼罗为背衬,供奉中华大地上的五方五佛(山西大同云岗大佛、河南洛阳龙门大佛、四川乐山大佛、香港天坛大佛和江苏无锡灵山大佛),周边祥云缭绕、龙天护法,设计新颖。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为之题签。纪念封选用优质布纹纸,分普通版和珍藏版两种,分别用金色线条和凹版压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