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地互相联结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系有了新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非对抗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有几个特点:(1)实现更高的同一是目的,斗争是为了达到新的同一。(2)处理这类矛盾,一般应强调同一性,应把它摆在突出的地位。这有利于矛盾的缓和和解决。(3)解决这类矛盾,也不能忽视斗争。但斗争不能妨碍团结和统一,而是要加强人民的团结和统一;要通过斗争,实现在新的基础上的同一性。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流行着一种论点: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所以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却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果真是寓者和寓所的关系吗?矛盾的斗争性果真是比同一性更为深刻的范畴吗?  相似文献   

3.
最近,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引起了一些哲学研究者的注意。许多人特别针对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问题进行了探讨,打破了多年来讲发展只讲斗争性的作用,不讲同一性的作用的状况。但在具体的提法和看法上  相似文献   

4.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对和绝对关系,这是矛盾学说中比较重要而又是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大体上存在三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看法:其一,认为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二,认为同一性与斗争性都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其三,认为同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法,并据此对矛盾同一性问题谈点认识。马克思是分析矛盾的能手。细读他的著作会发现,里面有一种独特的矛盾分析法。其要旨是:根据事物或矛盾的二重性和两面性,遵循矛盾自身的辩证运动,把它分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发展的逻辑过程。并把这两个过程分别分为两个阶段或过程。历史过程的两个阶段,可分别称之为“差异和生成阶段”与“分离和对立阶段”;逻辑过程的两个过程,可分别称之为“正题”(肯定)形态的变化过程”与“反题(否定)形态的变化过程”①,或称为“矛盾运动的正面过程”与“矛盾运动的背面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矛盾同一性的涵义问题,是哲学界近几年来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国內哲学动态》自一九八○年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情况作了反映以来,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一九八一年以后,哲学界掀起了一个讨论的高潮,发表了几十篇论文,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和新的依据。这里作个补充介绍;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学会高等院校政治理论教学研究会哲学组、《讧汉论坛》编辑部,曾多次召开会议,就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  相似文献   

8.
关于矛盾同一性问题,主要的是弄清同一性的本质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前些时候关于同一性问题的讨论,对此却很少涉及,有的文章甚至把同一性的本质和它的具体形式不加区别,以至把同一性的某种表现形式视为同一性的含义,从而模糊了同一性的本质与形式的界限。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意见。同一性的本质是什么?要弄清这个问题,就不能不简要地追朔一下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林彪、“四人帮”完全抹杀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把矛盾的同一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意义,视为异端,诬为邪说,讳莫如深。他们居心叵测地鼓吹所谓“斗争哲学”,把革命的联合,安定团结,说成是折中主义、投降主义的代名词,而把矛盾归结为斗争,又把斗争和大乱、打倒混同起来,用反革命的棍子哲学偷换革命的辩证法,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我国社会的停滞和倒退。  相似文献   

10.
这个问题是逻辑学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的解决对于坚持唯物辩证法,批判形而上学、不可知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对于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的发展,对于严格意义的辩证逻辑科学体系的形成;对于加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对于批判“左”右倾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特别是批判“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有着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由于世诚同志对我的文章的批评,展开了一埸有益的争论。这场争论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唯物辩证法,更有效地向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作斗争,彻底地树立和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王若水、周景芳同志的文章,都作了有说服力的分析,把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加深了。有些问题,在王若水、周景芳同志的文章中讲过了,我打算不讲或不多讲。本文只想说明下面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关鍵在哪裏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关系問題,是目前哲学界正在討論的关于对立统一規律几个問題的中心。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同,对其他問題的回答也不一样。許多分歧意見,归根到底是由于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关系問題的看法不同。薛靖同志認为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关系是对立統一的关系,但却由此作出了“斗爭性也是相对的”等等錯誤論断。有的同志批評薛靖同志的錯誤意见,但又走到另一极端,根本否認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关系是对立統一关系。那末,問題的关键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相似文献   

13.
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对立統一规律的基本內容,把这个問題弄清楚了,对立统一規律的其他問題就比較容易弄清楚,从而使我們真正懂得辯証法的核心和实質。最近,对于对立統一規律所涉及的問題的学习、研究和討論,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了;关于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关系問題,是最近討論的中心問題之一。我們認为对这个問题的討論,无論在理論上或者在实踐上,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是我对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問題的一点理解,不妥之处,希望同志们批評指正。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中,世诚和李唯一等,否认恩格斯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思想,并且把恩格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思想和毛主席的“矛盾同一性”的思想完全对立起来,这是不正确的;王若水和撒仁兴等,肯定恩格斯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思想,这是正确的,但是把恩格斯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含义和毛主席的“矛盾同一性”的两种含义完全等同起来,这又是不确切的。双方都有片面性。关于世诚和李唯一等不正确的地方,许多同志都指出过了,我不再多说。这里只想谈一谈恩格斯是从什么意义上使用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思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对社会和政治哲学以及对历史哲学的贡献,他的哲学史讲演以及他对人类历史细节所作的综合性分析,均已为人们所熟知并常常加以探讨。在这些领域里,他提出的许多最具独创性的、最能引起争议的见解,其中大多散见于他那部卓越的、受益于无数详尽评注的《精神现象学》。但人们很少(尤其在二十世纪)注意到黑格尔的仅有两部真正著作中的另一部,即他的《逻辑学》。这种忽视格外引人注目,因为黑格尔本人经常声明,《逻辑学》是他的体  相似文献   

17.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哲学研究》、《学术月刊》和《光明日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了关于錯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的討論文章。关于錯誤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問題的討論,是思维和存在同一性問題討論的继續,目前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 一、认为錯誤思維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如人們犯错誤就是因为主客观没有统一起来,所以錯誤的主观认識同客观存在沒有同一性;“又如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思想(錯誤思維)是不相容的,这是非法的,列在被改造之內的,因而不可能有统一性的”。(参看《錯誤思維和存在也有同一性吗》一文,学术月刊,1960年第7期)  相似文献   

18.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还原论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球 《世界哲学》2007,(6):92-100
作为最古老的哲学思考之一,尽管人们通常习惯于对人格同一性问题采用第三人称外部标准,或者持有宗教信念的人对其探讨也暗中预设一个不可还原论的"灵魂"。从而使问题变得无可辩驳。然而,由洛克奠定的第一人称记忆标准,经由巴特勒、雷德、休谟,直到以威廉姆斯和帕菲特为代表的当代分析哲学家的还原论进路,实际上构成了西方哲学家对该问题讨论的主流。这一进路在帕菲特那里达成了对人格同一性的问题消解,而它的背后却蕴含着旨在批判古典利已主义的目的论导向。本文工作仅限于按照还原论的内在逻辑来勾勒出这一进路的演进及其争论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9.

生物道德增强的做法可能会改变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式,导致个人身份剧烈的变化,从而对人格同一性问题构成挑战。道德增强之后的人表面上能保持身体和心理的连续性,但这无法为人格同一性问题提供完全的辩护。道德增强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叙述认同,一是因为道德增强会干扰人的真实性,二是因为造成个性中断。但道德增强依然可以从获得性认同,道德关系的传承等路径进行积极的辩护。道德增强在人格同一性问题上面临很大的争议,未来针对道德增强的讨论需要密切关注它对人格同一性的持续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20.
洛克认为通过记忆将伴随经验的自我意识连缀起来,就构成了自我同一性。帕菲特对洛克的标准加以修正,形成了经验论自我同一性的高级版本。他进一步消解自我的重要性,而以一种经验论的"关系R"取代,认为由此可以在道德上摆脱自我的囚笼。在反对实体性的自我观念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跟帕菲特一致,但是他并不同意知觉体验能够提供出自我,更不认同无自我理论。他用柏拉图的"木马喻"表明,恰恰先有自我才能形成对事物的知觉和认识。虽然在存在论层面上的自我被海德格尔描述为在去存在或追求存在中构建起来的关系网络,但自我并不丧失其实存,本真的自我是存在的真理的本现之所。海德格尔同帕菲特在自我同一性问题上的分歧,展示出现象学同心智哲学的争执和对话的可能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