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穆斯林》2022,(3):59-61
<正>2018年中国伊协发出“四进”清真寺活动倡议,即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清真寺活动(以下简称“四进”活动)。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项重要载体和举措,新疆伊斯兰教协会把“四进”活动作为引导宗教界和信教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五个认同”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2.
邓剑 《中国宗教》2023,(10):38-39
<正>近年来,湖北省黄石市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强为动力,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坚持“五共”(共识、共鸣、共进、共振、共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持续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3.
《中国宗教》2018,(11):50-51
近年来,温州市民宗局积极照“五进场所”推进教育引导工作。一、联系交心进场所;二、政策法规进场;三、优质服务进场所;四、依法管理进场所;五、和谐创建进场所。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增进与宗教界的密切联系,教育引导宗教界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和政府同心同行,促使广大信教群众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力量,近年来,温州市民宗局积极按照“五进场所、十大举措”推进教育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衢州市始终把推进宗教中国化作为宗教工作的重要目标。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国歌、宪法和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平安创建等"五进"宗教活动场所,举办以融合宗教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全市宗教界人士报告会,  相似文献   

5.
<正>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近年来,浙江省伊斯兰教协会结合当地实际,着眼重要窗口建设,着力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走深走实,努力开创浙江宗教“一省四区”建设新局面。一、深化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每年开展系列活动,持续推进“五进”清真寺活动(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推行“五种文化”进场所引导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山东泰安市宁阳县地处鲁中腹地,北依五岳之首泰山,南临孔子故里曲阜,历来深受儒学文化、泰山文化的影响,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丰厚。近年来,中共宁阳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以突出传统文化进场所为抓手,用文化引领信教群众正信正行,推进宗教中国化,目前,已建成市级宗教活动场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3处。  相似文献   

7.
正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积极探索宗教中国化实践,围绕思想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不断创新举措,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六个体现"初创开福模式,推动宗教中国化实践基地创建。  相似文献   

8.
<正>武当道教文化历史悠久,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瑰宝。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宁咏在调研武当山宗教工作时指出,武当山道教界肩负着传承武当道教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武当山要结合自身特点,着力推进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示范基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中外文化交流交往基地“三个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广度和深度。武当山道教协会带领武当山道教界结合自身特点,着力打造“三个基地”,推进武当山道教健康传承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9.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都要认真研究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在引导方式和实现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在全市宗教界积极开展“三进一奔”和“双文明”创建活动,即以“科学技术进场所,致富信息进场所,文化图书进场所,信教群众奔小康”和“争做文明教徒,创建文明场所”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了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伊协倡议:一、倡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清真寺;二、倡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清真寺;三、倡议《穆斯林爱国主义教程》进清真寺;四、倡议宗教礼仪、宗教文化、宗教建筑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五、倡议伊斯兰教界将批驳和防范宗教极端主义作为解经工作的重中之重,祛邪扶正、正本清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  相似文献   

11.
正一、道观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1.道观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导向。做好当代道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的传统道教文化。2.道观文化建设,要继承优秀传统。道观文化建设,要弘扬道教优秀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道观是传统道教文化的载体,"返本开新"是道观文化恢复生机与活力的必然趋势。道教传统文化是道教的根基和灵魂,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谢玲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56-5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014年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谢玲 《中国宗教》2023,(7):56-5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014年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宗教文化、宗教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不可分割。如何发挥宗教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是当前宗教工作的重要创新目标。一、深入研究,找准宗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维度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比重。宗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要深入研究阐释宗教文化、宗教道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正宗教活动场所"四进"工程,是指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活动场所。近年来,西安广仁寺高度重视"四进"工程推进工作,采取十项举措,把"四进"融入寺院建设管理的日常,取得了显著成效。举措一:在寺院正门前广场最瞩目的位置设计了国旗坛,庄重的升旗仪式中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民众相聚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是做好宗教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法论和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7.
《中国穆斯林》2011,(6):63-63
<正>《中国宗教》杂志以宣传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讲述中国宗教真实状况,聚焦世界宗教大势,弘扬优秀宗教文化,推进宗教理论研究,促进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为己任,以贴近实际、导向正确、观点权威、图文精美为追求,赢得了政、教、学三界的理解和支  相似文献   

18.
黄杰  杨淼 《中国宗教》2023,(10):26-27
<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大创新论断,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重大使命任务。近年来,中共山西省委坚定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以“导”的理念对待宗教,把握好“六个坚持”,因时因地因教制宜,探索实践方法路径,全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思想共识不断凝聚、措施不断细化、效果不断彰显,逐步探索符合山西实际、行之有效的“中国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22,(5):76-76
本刊讯2022年5月6日,江西省佛教协会第六次全省代表会议在九江共青城市召开。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局党组书记、局长喻志勇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强调,全省佛教界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和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以“爱国爱教、庄严国土”的责任意识,以“慈悲济世、护国利民”的普世情怀,引领全省佛教界信众同全省人民一道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0.
正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活动场所,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殷切期望的具体措施。江苏省连云港市民宗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在"导"上发力,务实引导宗教界开展"四进"活动,创新在全市宗教团体和重点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四进"工作指导站,真心指导、实意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