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的论述,追述了宗教观念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总地位,宗教观念演变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信仰宗教的总效果。宗教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古代社会的总理论,指导着国家和社会生活,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皮壳;宗教观念的演变就是人类思想皮壳的蜕变,反映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人类信仰宗教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原始宗教、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总体上并没有满足人类的需求也没有改变人类的总体状况,只有摆脱神祇思想的束缚,诉诸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人类才创造出了巨大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2.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价段的历史现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幻想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的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宗教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宗教观念、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机构(教会)。人类在最初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曾有过什么宗教,随着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宗教观念才有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3.
灵魂不朽是宗教非常重要的观念,与此观念相关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关于轮回的学说,在伊斯兰教思想史上,伊朗的思想家毛拉·萨德拉对轮回观念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以"本质性运动"为基础的灵魂学说否定轮回观念,主张灵魂返回说。  相似文献   

4.
在前诸子时期观念理性化的进程中,知识这条线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直以来,这条线索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或展开思考。全文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观念初始:神人沟通的世界;二、知识的积累;三、理性的生长;四、从宗教天人观到自然天人观;五、从宗教天命观到自然天道观;六、从自然天道观到普遍的法则观念;七、无神观念与理性精神。本文力图通过对这一线索的梳理,呈现出知识与理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看出知识发展对于理性生长与确立的重要意义。这一线索虽是观念理性化进程的中国样本,但它属于整个人类理性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为诸子哲学的出场做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5.
巴蜀古族的原始先民认为,人死之后在水中转生,化为水中精灵。他们把水视为生死轮回的媒介,人缘于水而生,死后又在水中复苏转化,在设计生死轮回模式时,和新几内亚超卜连兹人遵循着相同的思维逻辑。在巴蜀古族水中转生观念支配下,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宗教事象。人死化为鱼鳖的传说、水边葬、以鱼随葬、船棺葬,都和水中转生观念密切相关。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含鱼陶纹头像、长沙楚墓帛画的月船龙舟,均能从巴蜀古族水中转生观念那里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姜生教授《论宗教源于人类自我意识》一文,从人的本质属性着手,对宗教进行了意义属性而非功能属性或者价值属性的定位,并循此厘定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即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的最初觉醒,导致人类与自然完整性、统一性的破裂,称之为"第一断裂"。这种断裂使人深陷复归自然与走向文明(走出自然)的彼我矛盾中。这种深层痛苦在自觉的死亡意识的笼罩下进一步加剧,无法遣散,单靠理性逻辑也无法予以完满解释或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和尼采对宗教批判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马克思更注重在政治、经济层面对宗教进行批判,而尼采主张从自然、生命、本能这些现实层面对基督教进行批判。同时,两者对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世界二重性批判以及宗教批判的目的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关于如何赋予尘世以意义这个问题,马克思主张以共产主义作为人的信仰,尼采则呼吁把超人和永恒轮回当作尘世信仰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正宗教是永恒存在的,还是会消亡?关于这个问题,西方一直以来多有讨论。这部书名为《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是无神论者:过去宗教百年与无神论世界的曙光》。在这部书中,作者认为世界要不了多久就会成为无神论者的世界,我们的孩子会成为无神论者。人类将进入宗教之后的时代,现在的宗教即将成为人类遥远的记忆。人类将不再受役于宗教迷信和组织。世界将在世俗和非宗教的政府管理之下运行。该书在美国一度十分畅销,很多读者认为,该书才华横溢、富有逻辑地说明了,为什么宗教现在是存在的,而最终又是必然消亡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尼采对宗教批判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马克思更注重在政治、经济层面对宗教进行批判,而尼采主张从自然、生命、本能这些现实层面对基督教进行批判。同时,两者对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世界二重性批判以及宗教批判的目的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关于如何赋予尘世以意义这个问题,马克思主张以共产主义作为人的信仰,尼采则呼吁把超人和永恒轮回当作尘世信仰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接《中国宗教》2021年第2期)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实践逻辑实践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对现实问题的理论认识和系统解答,体现了这一理论体系"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从中国之问和世界之问两个角度来阐释。(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回答了宗教领域的中国之问,即如何处理宗教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将他在第一哲学中确立的存在——本质——概念的逻辑发展应用于宗教概念的矛盾发展,刻画了宗教经过三个阶段,即自然宗教、壮美和优美的宗教与知性宗教,达到完善的宗教,即基督宗教;宗教发展的最后结果是自己认识自己的绝对精神扬弃了宗教表象形态,采取了思辨概念形式,从而宣布“上帝死了”。  相似文献   

12.
宗教是人类暂且借助神性力量替代其现实弱小的人类力量以应付人类终极需求的社会历史现象。基于这一定义,作者提出:宗教的本质在于人,而不在于神;宗教的本质在于人的特定存在即人类弱小力量与其强劲终极需求的矛盾;宗教的本质是理性的,宗教的特征是神性的;宗教存在的客观性(或必然性)在于人类的弱小力量,或者说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于人类的弱小力量,宗教存在的价值在于人类的终极需求,宗教存在的形式在于宗教的神性力量或种性特征;宗教可依据人类对自然、自身和社会的三种不同终极需求分类为自然宗教、生命宗教和社会宗教;宗教的理性本质决定了宗教演变的历史趋势,而人类力量对神性力量的逐步取代则反映了宗教演变的历史特征。在本文中,作者将据此基本观点,对吕大吉教授关于宗教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提出质疑和异议。  相似文献   

13.
佛教的“轮回”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佛教的轮回观念做了专门研究。作者对轮回观念的思想来源、在印度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中的主要形态及在中国的传播情况等进行了考察。文章认为 ,佛教的轮回观念与婆罗门教中的轮回观念有重要的关联 ;大乘佛教对早期与小乘部派佛教的轮回观念进行了吸收和发展 ,在对轮回形态的划分、轮回本质的判定、轮回主体的解释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念 ;中国佛教中的轮回观念与印度佛教中的轮回观念有联系 ,但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14.
宗教尽管是人们对自然和世俗世界的虚幻反映,但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的社会功能却是多方面的,大体可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两种。宗教的正功能主要有: 1)认识世界宗教是人类最早的意识之一。它的产生除了人们当时对自然力的恐惧心理因素之外,重要的它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方式。早期的人类从混混沌沌的自然界走出来的时候,没有科学,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御自然对人的种种威胁,而又想解释自然现象,解释自然给予人的祸福。在这种不得已的条件下,人类发挥了自己的天赋——想象力,依靠想象,依靠当时粗浅的感受,来解释自然力,并把这种解释圣化,对想象出的  相似文献   

15.
在争取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宗教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宗教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当今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全世界的宗教徒能团结起来争取和平,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是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这已为它自身的全部历史所证实,也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共许。所以,传播和发扬佛教的和平精神,以佛教智慧启发众生、净化人类的心灵、制止和消除人类的暴力行为、求得个体心灵的和平和群体生存环境的和平,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佛教的慈悲精神佛教被称为慈悲的宗教,…  相似文献   

16.
宗教史既是人与神圣的交流史,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或人类的自然观念史。当代宗教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对宗教经验与自然观念的互动表现出密切的关注,其宗教史叙述既是对人类宗教理念之演进的追索,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之变迁的溯流。他认为前现代人大体生活在充满神圣的宇宙中,犹太—基督教对历史的重视,开启了自然的去圣化进程,现代科技得益于这一进程,并加速了这一进程。现代文化思潮及"回归自然"口号的提出,泄露了现代人对于神圣的隐秘乡愁,并再次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难以割弃的统一性。现代人要走出文明的重重危机,就有必要重新唤醒、激活自己感知神圣的能力。伊利亚德的宗教史叙述虽有浓厚的想象色彩,但不乏重要的当下价值和持久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摘     
宗教作为一种抒情方式唐中毛在《觉群》2004年第4期撰写文章,指出从人性的深处来说,宗教是朝向彼岸世界的呼唤,是内在情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抒情方式。当我们忽略宗教的外部因素——宗教仪式、宗教组织乃至宗教教义后,宗教的内部因素——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将呈现为人类  相似文献   

18.
从人类"自我意识"及其应对形态的"荒谬逻辑"这两个紧密关联的维度,探讨宗教的根源与本质。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初浮现,即理性之最初萌生,导致人与自然浑沌圆融状态的破裂(即"第一断裂"),使人类陷入回归自然与走向文明(走出自然)两种截然相反的诱惑造成的矛盾挣扎中;自我意识产生带来的人类有死意识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深层痛苦。宗教以特有的荒谬逻辑与终极关怀指向,试图消弥"第一断裂"所致彼我分别之痛苦处境,超越理性所造构的人性缺陷。只要自我意识这个根源存在,人类就需要超越它的方法,宗教就将存在。  相似文献   

19.
见鬼现象是在幻觉和心理暗示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与见鬼现象相伴随的强烈恐惧感反映了人类害怕黑暗、独处、死亡和未知的心理。鬼魂观念是灵魂观念的一个维度,有其原始宗教心理的根源,也是人类认知模式的一种产物。鬼魂观念经过文化的诠释,使得各民族形成各具特色的鬼文化,并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对当代人类思维产生了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经历过茹毛饮血、崇拜图腾的史前文化,神学本位的动物文化和融铸人类忧患意识的现代文化。三种文化的交际区,正是宗教意义的转换域。恐惧宗教:求生本能的投射。史前文化这一时期,原始人是从求生本能的功利性出发来对待自然的。他们畏惧自然又依赖自然,只有当这种依赖表现为内界心灵危机感的平衡物,即信仰主体求生本能在自然物中的投射,这才形成原始的恐惧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