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天主教》2006,(1):46-46
古时候埃及有数以千计的隐修士及隐修女,使埃及旷野成为有人居住的地方。从埃及隐修生活扩展到其他地方,中东各地,到圣本笃的时候(约480至547 年)在西方建立一个西方的隐修制的结构。在埃及的教会来说,从来没有消逝过有度隐修生活者。它在我们“考泼脱正教”的兄弟中不断地滋长繁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基督教西教会的隐修运动把隐修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时期、本尼狄克会规一统天下时期、10—12世纪的全盛期以及衰落期。基督教西教会的隐修运动是西欧中世纪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5,(9)
<正>安东尼(251—356),埃及人,首创独居隐修方式。沙漠教父的代表人物,他的苦修方式成为后世修士的典范,深刻影响着基督教修道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在谈及安东尼的修道主义前,我们有必要交代一下古教父信仰传统中的修道主义倾向。在古代教父的信仰传统中,教父们也常常提倡隐修的方式,可以说隐修主义萌芽孕育于教父们的灵修传统中。北非教父特土良劝告基督徒要完全与世俗隔绝,后来他加入孟他努主义也是为追寻圣洁的生活,他们  相似文献   

4.
国内新闻     
基督教全国两会消息基督教全国两会于2020年12月11日至14日,在华东神学院召开《基督教爱国主义教程》修订编写小组会议。编写小组成员轮流介绍了各自对新修大纲的总体构想并积极展开讨论。经过反复推敲、修正,完成了《基督教爱国主义教程》新修目录的初稿。最后,编写小组结合目录大纲与自身专业,分成三个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对写作内容进行细化分工。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文明古国,中埃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为推动中埃宗教交流,2016年I2月1日至7日,埃及基督教圣公会首席大主教莫奈(他也是圣公会环南大会主席)和埃及前任大穆夫提阿力·葛玛应邀访问北京和上海。这是埃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领袖首次联合组团访华,对于推动中埃跨宗教对话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访问期间,代表团与中国国家宗教局、中国天主教  相似文献   

6.
房赢 《天风》2017,(1):F0002-F0002
中国基督教两会于2016年12月5日,接待埃及圣公会中东教省首席大主教莫奈及前任大穆夫提阿力·葛玛博士,中国基督教两会主席傅先伟长老,会长高峰牧师,副会长兼总干事阐保平牧师等接待了来访客人,双方进行了友好座谈。  相似文献   

7.
吕德志 《天风》2005,(11):40-41
在耶和华神的护庇下,摩西率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摆脱了在埃及长达430年的奴隶生活。出埃及已经满了三个月的那一天,来到了西奈旷野,就在西奈山下安营。耶和华神在山上,为以色列民制定了一系列的律法,其中有十条诫命,十条诫命反映基督教信仰中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1,(3):35-35
世基联中央会议召开,祈求上主怜悯埃及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世基联)于2011年2月16日至22日在日内瓦举行中央会议,主要就现时中东基督徒的情况,发出普世寻求和平的呼吁。世基联盼望借着祷告为埃及的人民带来安全、为在位的权贵带来智慧及怜悯、为埃及的冲突及怨愤带来一个非暴力及公义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圣经》的苦修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列民  何光沪 《学海》2005,4(2):67-75
国人都熟知韦伯对新教苦修主义的分析阐述,而这种理论的经典性依据就是基督教《圣经》。《圣经》被认为是上帝默示的经典,也是基督教各教派苦修主义的根本性依据。从传统的“历史—文法释经法”视角来看,无论是《旧约》的各类书卷,还是《新约》中耶稣和使徒的各种教诲,都有大量涉及或清晰地指向苦修主义的经文。它们包括从完全的禁欲、独身,直至普通的斋戒、圣洁、施舍等十余种形式。《旧约》苦修主义以禁食和圣洁为主,意在使当事人或场所更加洁净,从而获得上帝的恩典或者赦免;《新约》则以基督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福音进一步倡导奉献服侍的信仰生活,蕴含着隐修和非隐修的苦修主义思想和制度雏形。《圣经》苦修主义是理解基督宗教的基本纬度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迈步走在埃及首都开罗街头,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清真寺,这对于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埃及来说是最正常不过的了。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罗马式、哥特式建筑的基督教堂与阿拉伯式的清真寺交相辉映,十字架和宣礼塔比肩而立的景象,这才是开罗的与众不同之处。 众所周知,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3500至3100年间开罗人的祖先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奴隶制国家。后来屡遭希腊、罗马的侵略和征服。公元2世纪基督教就已传遍了埃及,希腊语代替了埃及语,但埃及的民族成分并没有改变,只是较多地融入了希腊…  相似文献   

11.
黄霞平 《中国道教》2001,(6):46-48,51
葛洪是东晋初年著名的道教学者,其巨著《抱朴子》的出现,标志着民间原始道教的终结。他出身于江南著名的士族官宦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硕儒,又有求仙得道的血统。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他常在出仕与隐修间徘徊,但动荡的时代以及个人独特的遭遇使他由人世到遁世,舍儒从道,提倡儒道双修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他虽遁世隐修,但仍不忘关心国家大事,这其中是不是存在着矛盾?由此就涉及到他如何看待出仕与隐修的关系。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番较为初步的探讨。 一、仕或隐要看时运 葛洪认为,对于一个君子来说,不管仕或隐,必须要提高自己的道…  相似文献   

12.
汪维藩老师认为,相对于古代埃及、迦南、罗马世界的巫觋宗教来说,犹太教或基督教将伦理宗教化,这正是犹太教或基督教的超越之处.但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并非是说犹太教或基督教用宗教代替伦理,或将伦理与宗教混为一谈;而是将伦理建立在宗教的神圣根基之上,将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人与上帝关系的基础之上,从而使伦理有不拔之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宗教》2017,(5):F0002-F0002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  相似文献   

14.
归人     
是否想过做个隐修者? 离开铅华俗世、喧嚣人群,寻觅清静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默顿的三篇文章(《雨和犀牛》、《寂寞的学府》、沙漠教父箴言集《沙漠的智慧》的引言)为切入点,尝试厘清默顿思想中的一条重要的线索:世俗与隐修之间的张力。默顿认为,现代社会的问题症结在于"世俗社会"这一集体存在形式。隐修则使人通过祈祷和默观,在与天主的神秘合一的体验中,回归人的本质,铸就完满的人格,获得灵魂的自由。因此,沙漠教父的思想和言行成为默顿的榜样,隐修也是默顿秉持一生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应埃及宗教基金部部长、伊斯兰事务最高理事会主席泽戈祖格博士的邀请,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余振贵、副秘书长杨志波二人出席了于2004年4月28日至5月1日在埃及开罗召开的伊斯兰事务最高理事会第十六届大会。本次大会是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倡导下召开的,主题为“伊斯兰文明中的宽容精神”。来自63个国家和6个伊斯兰国际组织的12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26位宗教部长和司法大臣、18位国家总穆夫提;以及当今伊斯兰世界的知名思想家和宗教学者。此外,大会还特别邀请了梵蒂冈教皇代表、埃及科普特基督教大主教与会。4月28日上午,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希腊、罗马文化中古典修辞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对使徒保罗、特土良、安布罗修、奥古斯丁等基督教布道家的影响,并着重指出了基督教的讲道与古典演讲术在本质上的不同:讲道是福音和上帝恩典的宣讲、是圣灵的工作。好的讲道和讲章的关键,在于讲道者对福音和真理的信奉与委身。  相似文献   

18.
新西兰的穆斯林新西兰人口约331万人(1986年8月统计),居民多数信仰基督教与天主教,穆斯林约有5,000人,大多是阿尔巴尼亚、埃及、塞浦路斯、黎巴嫩、叙利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和斐济群岛的移民,此外还各有数百  相似文献   

19.
“政治伊斯兰”是20世纪80年代由埃及著名法学家、思想家阿什马维建构的一个批判性概念,其相关学说主要针对埃及穆兄会及其国内外理念追随者。阿什马维明确反对伊斯兰世界宗教政治化或政治宗教化现象,并积极倡导政教分离和文明交流与融合。阿什马维有关“政治伊斯兰”的批判性学说,背离了伊斯兰世界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政治观,一经问世便遭到相关学者的批判、歪曲以及官方的冷遇,却为近年来埃及塞西政权的反恐与去极端化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意识形态支撑。近年来,埃及官方开始公开认同阿什马维的相关学说,推动了这门学说从“隐学”向“显学”的反转,其背后动因是埃及官方反恐与去极端化理念的重大转变,这将对埃及国内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反恐与去极端化行动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芝加哥大学从一千名修女,神父和隐修士的调查结果中,发现最尽忠职守的修道人,患老人痴呆症的机会愈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