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经典。游唤民先生近著《尚书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一书,从哲学、政治伦理思想诸方面,以高屋建瓴之势,总揽全局,对《尚书》思想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史的角度,以宏观俯察的气魄,条分缕析,厘清了《尚书》思想对春秋战国以及后世思想发展的影响。这就不仅揭示了《尚书》本身所蕴含的思想体系的特征,而且显示了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脉络,给人以正本清源、掘井及泉之感。纵观《尚书思想研究》,有如下突出特色: 一、材料丰厚详赡,论证精审细密。如本书开篇在论述《尚书》…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犯罪心理学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本文通过对《尚书》、《周易》、《诗》、《周礼》等历史文献的研究,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预防、审判心理、刑罚心理和罪犯改造心理等四个方面,对殷周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探讨。作者认为,殷周时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虽然是一种比较朴素、直观的理论形态,但它作为中国犯罪心理学思想史的肇始和开端,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有关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传统学者认为关系密切,而现代学者曾受疑古思潮影响,否认传统的看法。当代学者运用双重考据法,认为两者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就先秦汉代儒家典籍《礼记》《尚书大传》《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孔丛子》有关孔子论《书》的一些内容,从三方面(论"高宗梁闇,三年不言"、《高宗肜日》"德之有报之疾"说、孔子阐发《吕刑》篇礼刑观)论述先秦汉代儒家心中的孔子的思想、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阐发,由此可见儒家内部思想的发展与差异。这在儒家阐释史上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尚书》所见之周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所见之周公思想郝明朝周公姬旦,不仅是我国远古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现在,我们拟就《尚书·周书》中所体现出的周公思想作番梳理,谈几点浅见。今文《尚书》的12篇《周书》中,有9篇为史官记录的周公诰辞。从周公的这些诰辞...  相似文献   

5.
《尚书》、《左传》、《国语》的心理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书》、《左传》、《国语》是我国最古老的三部文献。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有不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源头。本文主要讨论:《尚书》的五行观念、人贵论和人性论思想、认知心理思想、个性心理思想、心理测验思想;《左传》的情感心理思想、病理心理思想、文艺心理思想;《国语》的缺陷心理思想。  相似文献   

6.
《尚书》中的伦理思想肇始于夏商周三代生产力的发展、王朝更替的推动和天命观的形成。《尚书》中的伦理思想包括:民本思想、德的思想、孝友思想、个人修养思想以及宗教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不仅为先秦伦理思想的形成起了引领作用,而且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伦理文化的脉路。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书馆     
蒲松龄书馆位于淄博市王村镇西铺村.原为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旧居.因蒲松龄在此教书、读书、著书而得名。 书馆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27米,由大门、照璧、东西厢房、绰然堂、振衣阁等组成。198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蒲松龄曾在此执教38年,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33岁的蒲松龄应聘到西铺村毕际有家任塾师。书馆设  相似文献   

8.
试论高拱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拱(1512-1578)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考中进士,选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拜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穆宗即位后,出任内阁首辅,兼掌吏部尚书。神宗即位后,由于阁臣张居正和宦官冯保的构陷,高拱被罢官。归家后,“志不尽舒,才不尽酬”(《太  相似文献   

9.
<正>“俭”较早见于《尚书》:“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许慎《说文》:“俭,约也,从人佥声。”段玉裁注:“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奢之意。”因此,“俭”取自我约束、自我限制、克制物欲之意,引申为节省、节俭、不浪费,与“奢”相对。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关于崇俭戒奢的论述很多,“俭”的思想不仅与“修身齐家”相关,而且与“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所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因此“勤俭治国”“勤俭持家”总是联系在一起来谈。  相似文献   

10.
<正> 汉魏之际,儒学又发生分化,其中的一派好讲义理,并且与老庄道家思想合流,形成新兴的玄学思潮。另一派则致力于经学内部的改造,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这两大经学派别合为一家,这就是“郑学”的出现。郑学,是东汉末年郑玄所创立的经学学派,郑玄(约108—201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以便同郑兴、郑众父子相区别。早年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春秋》,又向东郡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左传》、《周官》等古文经,最后又西入关中,向马融学古文经。东汉桓帝至灵帝年间,发生了党锢事件,郑  相似文献   

11.
朱子对于《尚书》并未有专书论之,但他对这部经典却有着精深的理解,对《尚书》思想的诠释是深刻的。朱子在治《尚书》的过程中,不仅重考证,而且重义理。训诂考证方面,在朱子的《尚书》学中主要是对伪《古文尚书》及《孔传》、《书序》的考证辨伪;在义理阐发方面,朱子提出治《尚书》要"求圣人之心",并强调重在以义理解之,通其所可通,毋强通其所难通。可以说,重义理阐发而又不废章句训诂是朱子对《尚书》经典诠释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正北宋文学家苏轼,是大神级的存在,不仅文章流传千古,而且为官实干为民,做人乐观豁达,圈粉无数,成了当时及后代的超级偶像。在无数粉丝中,有两个人值得一提——张鹏翮和毕沅,他们都崇拜苏轼,却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张鹏翮是四川遂宁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考中进士,历任苏州知府、大理寺少卿、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他十分  相似文献   

13.
论高拱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谥文襄,河南新郑人,生于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卒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当明世宗嘉靖年间,曾传裕王(即后来的穆宗)讲读,多所调护。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等职,并进为内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及穆宗隆庆  相似文献   

14.
<正>《尚书》于儒家经典中最为古老,也最难懂。从语言文字而言,韩愈、朱熹等人已明白承认它的一些篇章"佶屈聱牙""已不可解"。而从思想内容而言,其所记多为上古帝王的为治"心法",因而为后世学者追溯"道统""治统"的主要凭借。唐代刘知几对《尚书》评价甚高,认为《尚书》是"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群籍。"(《史通》卷四《断限》)近现代学者对于《尚书》的研究,大体有两个方向,一是关于思想史的研究,因为学者不能完全看懂  相似文献   

15.
罗争鸣 《宗教学研究》2003,1(3):109-111
杜光庭在僖宗朝即获赐紫加官 ,曾为地位显赫的内供奉道士。唐朝灭亡后 ,约在前蜀武成二年 (90 8)任太子师 ,并获赐广德先生师号 ;前蜀永平三年 (913) ,除授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职事官左谏议大夫 ,改赐广成先生师号 ;前蜀天汉元年 (917) ,王建统治后期 ,授散官光禄大夫、任尚书户部侍郎 ,封蔡国公 ,勋官上柱国 ;王衍即位后两年 ,获赐传真天师 ,为崇真馆大学士 ,其散官阶品竟至特进 ,在前蜀后期备受尊崇 ,但不久解官退隐。从中可以看出杜光庭在前蜀官阶品位不断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 薛瑄字温德,号敬轩,山西河津(今万荣)人。他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卒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永乐年间进士,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后赠礼部尚书,谥文清。其主要著作有《读书录》、《读书续录》等。薛瑄学宗程朱,是明初一代理学大师。卒后其学“诏名正学,隆庆六年,允廷官清,从祀先圣庙庭”(《明史·薛瑄传》)。“海内宗焉”(同上书《儒林一》)。薛瑄之学在明代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作用,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其一,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看,薛瑄思想具有  相似文献   

17.
《尚书孔传》辨伪与反思始自宋代吴棫、朱熹,至今学界仍有争议。而运用训诂学的方法,从异形同训字(异体字)形成的历时性特点出发,比较《尚书孔传》《诗经毛传》中的同训异形字及"连文而训"的训诂学方法,可以推断《尚书孔传》的著成时间概晚于《诗经毛传》而略早于《毛诗郑笺》。  相似文献   

18.
彭晓     
(生卒年不详) 五代道士。字秀川,自号真一子。永康(今属浙江)人。仕盂昶,为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有《参同契分章通真义》3卷传世。见《参同契》。  相似文献   

19.
王健 《学海》2003,(4):49-55
《尚书》名称的真实意义是 :上古流传下来的、受到儒家特别是孔子尊崇的、记载古代贤王明君事迹的典籍。从《尚书》人物与儒家宣扬人物的一致性可知 ,周初以来就存在一个从尧、舜、禹、汤到周文王、周公的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天命的传承系统 ,道统说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孔子、子思、孟子到司马迁继承并总结这一政治传承系统 ,其思想源自于《尚书》等政治典籍中。大统一时代的汉代儒学结束了战国以来各自纷争的局面 ,以顺应为统治者提供政治统治合法性理论的需要 ,这与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是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思想史上,“中和”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有了“中”与“和”的概念。《尚书&#183;尧典》》曰;“百姓百官,言化几族,而平和章明。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天下黎民变化从上,是以风俗大和。而《尚书&#183;舜典》又记载舜授命典乐之官夔的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