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内容十分丰富,令人读起来精神振奋。本文仅就他的几个著名论断,从逻辑角度表明其高度的科学性与境密的逻辑性。(一广基本路线”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党的总路线和总方针。这条路线的表述文字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这个表述是个联言判断,它有两个支判断:(1)一个中心(尸);(2)两个基本点(q)。其逻辑公式为:p八个根据联言判断要求,两个肢判断皆真,整个判断才真;一真一假为假;一假一真也…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现代化建设辩证法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有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沉淀与发人深思的启迪,而它的真正形成、发展和成熟,是在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恢复和指导,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概括起来的。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法邓小平的现代化辩证法,不是一般辩证法,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辩证法。它是同“中国式的现代化”实践不可分割地连结在一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实践,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辩证法,并推进到新的阶段。邓小平说:“我们搞的现…  相似文献   

3.
当前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完整地、准确地理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命题中内涵的丰富哲理。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来研究和把握,透过这个具体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总纲,去理解其中展现的“建设逻辑”,把握这一历史新时期的唯物辩证法,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具有理论意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命题蕴含的丰富哲理,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历史新时期的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统一历史唯物论最基本的核心范畴就是社会生产力,一个中心就是从这个根本点出发,并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和特征,把我国目前发展生产力的具体任务规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就具体地把握住当代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研究》2000,(4):47-47
《五台山研究》是五台山研究会主办、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管的一份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学术刊物。《五台山研究》以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相关的各项方针政策为指导,本着立足五台山、面向山西乃至全国的精神,研究、宣传、探索五台山的历史、佛教、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旅游,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辩证法思想的深层底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坚持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姓“社”姓“资”问题;三、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目的是彻底而仔细地考察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被忽略了的中心论题,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征和联系。在马克思看来,它们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辩证法构成了历史进化的基础;这个动力规定了历史的物质统一性,并推动它前进。生产力动力学评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胡克的《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一书的第十一章。作者企图从实用主义观点出发,集中地、系统地攻击一切关于社会历史的辩证法观点,首先而且主要是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辩证法观点。胡克首先把辩证法的各种意义归结为:(一)“作为存在的变化的范型”的辩证法,(二)“作为一种了解变化的方法”的辩证法。在前一总的概念之下,又细分为(1)“作为摆动节奏的辩证法”,(2)“作为斗争的辩证法”,(3)“作为历史的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在后一总的概念之下,又分述了(1)“作为相互联系的辩证法”,(2)“辩证法和整体论”,(3)“辩证法和调查研究”,(4)“辩证法和命运”等四个问题。接着还提出了(三)“辩证法中的意义和无意义”,(四)“辩证法和双重‘真理’的学说”这样两个问题。文中除主要攻击马克思主义之外,还攻击了黑格尔和斯宾格勒等人的观点,但其目的无非是企图借此来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其主要手法,就是把经过实用主义歪曲的“科学方法”来和辩证法相对立,认为在“现有”的“科学方法”之外提出辩证方法不仅是“无意义”的,而且会导致“双重真理”的学说,而实际使科学真理服从于“信仰的真理”。胡克道出其最终目的就是想使辩证法“沉沦于废止的古语之中”,即企图根本消灭辩证法,以便否定按照辩证法发展的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维护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特殊形态,也是这一辩证法思想的崭新阶段。它的总体规定性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辩证法,它的核心和落脚点在建设上。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辩证法是建设的辩证法,一切围绕着建设,一切落实到建设。这一总体规定性展开为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的三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思想中主要蕴含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经济发展需要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等辩证法观点。  相似文献   

10.
爱国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的巨大力量,爱教是弘扬道教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为社会公德奉献的有力保证,这是千秋大业,是鼓舞宗教、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也是宗教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 温州市道教协会在中国道协的领导下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宗教法规,切实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济世为民,推动了三区、六县、二市道教界作出了应有的奉献。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全党提出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同样是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用“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军官兵,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牢记我军根本宗旨,为更好地肩负起“打得赢”、“不变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形成了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主体、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核心、以“两个文明”建设为双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社会发展理论。而发展观则是该理论的基本特征。这个发展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建设两个文明的今天。如何认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道德原则?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为反对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而提出来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列宁于1920年提出来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可是,千百年来私有制培植起来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互不信任、人心涣散等恶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障碍。要清除这些障碍,必须进行“移风易俗”的长期斗争,以便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1920年春,列宁在《从莫斯科——喀山铁路的第一次星期六  相似文献   

14.
1962年下半年,意共《再生》周刊组织了一次关于辩证法问题的讨论。讨论是由意共中央委员、前《社会》杂志(已于1962年下半年停刊)社社长、佛罗伦萨大学教授 C·卢波里尼(Cesare Luporini)发起的,他在《再生》1962年第8期发表了《关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间的讨论的几点意见》一文,对意共党内哲学家中的“戴垃沃尔佩学派”的一系列观点提出了批评。《再生》周刊接着又在同年第11期上发表了“戴拉沃尔佩学派”主要成员之一 L·科莱蒂(L.Colletti)的反批评文章。在此之后,以卢波里尼和同意他观点的格鲁皮(L.Gruppi,意共中央委员)、N.巴达洛尼(N.Badaloni)等人为一方,“戴拉沃尔佩学派”为另一方,展开了热烈的论战、讨论持续了近三个月(1962年6月至10月),陆续发表了约二十篇文章(包括座谈会纪录和读者来信等)。这次讨论涉及的问题很广,但焦点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问题及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方法(亦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的方法)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卢波里尼等人在他们的文章中批评说,“戴拉沃尔佩学派”为了以一种“伽利略方法”取代《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为了广泛否定恩格斯,“不仅过分强调马克思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对立,而且将这种对立加以激化”。卢波里尼等人认为:“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建立在承认矛盾的实在的客观性的基础上的,而这种承认就是马克思和黑格尔之间的继承因素。它虽然不是唯一的,却是主要的因素”(参看《再生》1962年第8期)。但是“戴拉沃尔佩学派”表示说,他们是承认黑格尔遗产的,而不同意卢波里尼的论断,“因为,承认矛盾的实在的客观性,对于黑格尔和马克思来说,是有着绝对不同的理解方式的。……对于黑格尔来说,矛盾……仅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二重化……对于马克思来说,恰恰相反,矛盾是实在的,是处于生产活动史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水平上的人的生活的实在的因素的对立”(参看罗西[M.Rossi]《理论与实践》,《再生》1962年第17期)。关于什么是马克思的辩证方法问题,“戴拉沃尔佩学派”的主将 G.戴拉沃尔佩(Galvano della Volpe)在他的《论辩证法——答同志及其他》一文(《再生》1962年第19期)中从分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第3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着手,提出了他的两个主要论点:1.《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的方法是“具体—抽象—具体(或归纳——演绎)循环的方法”。2.唯物辩证法的“抽象的普通性和这种抽象的可以验证的正确性,表现在它们的历史实践之中,而这种历史实践性就是包含在《费尔巴哈论纲》中的、后来又在《资本论》中用以批判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伽利略主义’”。我们选择的这篇文章是卢波里尼针对戴拉沃尔佩的这些论点所写的评述。文章比较全面地摆出了争论双方的观点,提供了批判和参考的线索,并使我们可以窥见这场论战的一班。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9,(1)
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而且推动国家治理趋向现代化,由此可以从政治学的三重逻辑来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这三重逻辑分别是历史—价值逻辑、工具逻辑和动力逻辑。从历史—价值逻辑看,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和价值的合理性,是中国社会发展从国家建设、经济建设到社会建设这一历史逻辑展开的关键节点;从工具逻辑看,改革开放意味着内敛型发展模式向开放型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动力逻辑看,党是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的领导者,也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转换与支配:吉登斯权力思想的诠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忠华 《学海》2004,(3):48-54
权力是吉登斯思想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权力概念不仅是吉登斯借以沟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纽带 ,还是他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视角。在分析主体主义与客体主义对立权力观的基础上 ,吉登斯以一种二重的方式阐述了他的权力观。一方面 ,他将权力视为行动者个体所具有的“转换能力” ,认为它是行动者自主性的表现 ,是人类行动的普遍特征和人之为人的基础。另一方面 ,他又将权力视为行动者行为互动过程中存在的支配能力 ,认为它是行动者依赖性表现 ,是资源不对称分配带来的结果。资源是沟通权力两个方面的媒介。“控制辩证法”是权力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是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吉登斯将社会历史形态划分为部落社会、阶级分化社会和阶级社会三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反映了权力两个方面之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张亮 《现代哲学》2002,(2):41-48
本文是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思想的一个历史性注释,它证明:没有同一性的辩证法原本只是阿多诺本人一种不占主导地位的哲学话语,只是在具体的历史发展情境中,没有同一性的辩证法方才获得充分发展,成为否定的辩证法,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晚期哲学纲领而为人所知,没有同一性的辩证法与否定的辩证法是存在基本差别的。  相似文献   

18.
艾恒武、林青山二位同志在《“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中說:“‘合二而一’正是表达了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客观事物是‘合二而一’的,认識它的时候要‘一分为二’,在制定改造世界、处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时,又要‘合二而一’”。我认为,艾、林二位同志的观点,主要有两个错誤:第一,把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割裂开来,把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认識客观事物的方法割裂开来,认为客观事物的规律是一回事,认識客观事物的方法是另一回事,实际上否认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第二,用“合二而一”代替对立统一规律,即用形而上学代替唯物辩证法。“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的說法是根本不同的。“一分为二”和对立统一规律是一个意思,它明确、生动地表达了对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是辩证法的特殊维度。辩证法的发展与主体性观念的变革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的联系。在黑格尔之前,辩证法主要在形式方法的意义上被确立,其特有的主体性演变为主观性和消极性,从而陷入了理论危机。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原则不仅未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使辩证法神秘化了。主体性观念的变革构成马克思辩证法理论变革的重要根据和维度。马克思通过重新设定辩证法的“主体”,将“实体即主体”变革为“人即社会”,以实践主体的现实性和解放性指向消解了以往辩证法的主观性和消极性,实现了对辩证法的理论变革,确立起作为“社会历史前提批判”的辩证法。在此意义上,辩证法成为捍卫社会生活的丰富总体和自由个性的自觉意识,展现出彻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学术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讨论,始于一九五六年。当时,由苏联哲学家讨论阿历山大罗夫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一书引起的关于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研究,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兴趣。庞朴在《哲学研究》一九五六年第三期上发表《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一个规律》一文,于是讨论便由此展开。当时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一、辩证法和辩证方法是否是两个东西?二、“辩证方法的四个特征是否是“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