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台智者所传三种止观①中,以《摩诃止观》所讲的“圆顿止观”最为重要,最能代表天台佛学的宗旨和特色,总摄天台佛学的精要,是“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止观》卷1,第1页)“定慧兼美,义现双明,撮一代教门,攒法华经旨。”(《大正藏》)卷46,《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以下简称《辅行》,湛然述,第142页)天台宗最重要的思想“一念三千”就是在(摩河止观)中提出来的。本文疏释《摩河止观》一书中“一念三千”思想,力求把握“一念三千”思想的精义实蕴,纠正一般片面的和表面的认识。一、实相“圆顿现,从初发心即观实…  相似文献   

2.
释果也 《法音》2021,(1):22-27
天台智者大师所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三大部是天台宗的根本论典,其内容主要由《妙法莲华经》而来,因援引上百本佛经以证其教理,同时又与实际禅修相结合,使天台宗有"教观双美,解行并进"之称。  相似文献   

3.
幽溪传灯于晚明力弘天台教观,使得天台宗在当时呈现复兴之态.传灯作为天台宗僧人,一生对《楞严经》非常重视.其指出《摩诃止观》与《楞严经》遥相契合,并处处以《摩诃止观》的教观思想拟配《楞严经》中的义理.通过分析传灯融合《止观》与《楞严》之方式,发现其对《楞严经》的解读不是一个单向的诠释活动,而是一个交互的诠释过程.在这个交...  相似文献   

4.
王小明 《法音》2000,(3):17-22
智顗(538-597),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顗的思想,主要是将《法华经》的意旨与龙树的思想,加以中国固有思想,体系化而成的。他将佛教典籍分成五类,将佛陀之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成四种,形成了天台宗自己的判教。智顗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台三大部”之《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与《摩诃止观》,  相似文献   

5.
“四种三昧”是智频开创的天台止观实践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禅观理论。其中前两种三昧从修持上可说是一种“念佛三昧”。在智颧禅学思想代表作《摩诃止观》中,其“念佛三昧”都以法界、中道实相为系缘,体现了“实相念佛”的理论特色;其中智觊对自力与他力关系的看法也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6.
由天台智顗(538——597)系统化的天台学,以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为中心得到发展。但是,智顗在他的晚年为报答自己的出身地(荆州颖川)创建的湖北省荆州玉泉寺,作为天台学另一圣地盛名远扬。智顗圆寂后,天台宗以江南东西二处——天台山国清寺和荆州玉泉寺为中心弘扬发展。 荆州玉泉寺的教化,仅仅持续了两年左右(593年2月——595年春)。时间虽短,但在此进行了三大部《摩诃止观》和两大部《法华玄义》的讲说,是特别值得铭记的史实。在天台宗历史发展中,荆州玉泉寺所占据的位置确实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圣凯 《中国哲学史》2007,50(3):17-25
智顗教观思想的形成,摄论学派是重要来源之一。智顗将《摄论》置于"别教"对摄论学派的思想进行吸收与批判。从心识论来说,智顗认为心、意、识三者的关系是"一法论三,三即是一",用三轨来解释阿摩罗识、阿黎耶识、阿陀那识。但是,从止观的实践与"非三非一"对摄论学派给予批判。从止观的体系来说,我们推测《摩诃止观》的"十广"、《次第禅门》的"十章",都有可能受到《摄论》的影响。智顗以三轨解释真谛三藏的一乘三义。同时,在佛身论方面,智顗批判真谛的三身是"别教",主张三身皆是真实;而且,他还引用真谛的"如如如如智"来解释三身。  相似文献   

8.
《大乘止观法门》在对真如的解释上,基于《大乘起信论》真如生万法的思路而提出解决方案;在对真如状态的描述上,它借用了《究竟一乘宝性论》的有垢真如与无垢真如的概念;在如来藏的解释上,它是基于《宝性论》如来藏三义的理论构架下的再诠释。其作者对《宝性论》《佛性论》及《起信论》等与地论系统有关的经论比较熟悉,但从语句表达来看,其成书应晚于后三种论著,且出于不同系统的作者或译者。成书于中国的《大乘止观法门》在义理上受到《宝性论》等印度文献的影响,对天台思想乃至隋代以后的整个中国佛教影响深远,进而通过日本中古天台思想波及日本佛教。  相似文献   

9.
智■(538-597),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的思想,主要是将《法华经》的意旨与龙树的思想,加以中国固有思想,体系化而成的。他将佛教典籍分成五类,将佛陀之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成四种,形成了天台宗自己的判教。智■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台三大部”之《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与《摩诃止观》,另外就是被称为“天台五小部”的《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  相似文献   

10.
《文殊说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说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相似文献   

11.
《大藏经》是总汇佛教典籍的丛书,最初在南北朝称为“众经”、“一切经”。天台五祖灌顶追记四祖智(山豆页)的行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引铣法师语总结智(山豆页)一生“有为功德”,说“造寺三十六所、《大藏经》十五藏”,此即汉文“大藏经”一词的首见出处。前贤圆晋在《民国增修大藏经概述》(《南行》第6期,上海1948年)中,以简洁断语云:“结集佛所说教  相似文献   

12.
天台宗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它是在中国历史行将结束南北分裂,走向全国统一的隋唐之际,顺应南北佛学统一的潮流,北方禅学与南方般若义学结合的产物。这种统一,在天台宗教学上的表现,就是倡导止观并重,定慧双开的止观学说。宋代元照在《小止观序》中指出止观学说是天台教学的核心所在,“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大苏妙悟,悟止观也;三昧所修,修止观也;纵辨而说,说止观也;故曰说已心中所行法门。则知台宗教部虽繁,  相似文献   

13.
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占先成立的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因隋代智凯禅师于此习静修学,著书立说,融合三教,破斥南北,而创立了“五时八教”的判教说,确立了“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修行原则,揭示了“一念三千”、“三无差别”、“性具善恶”、“无情有性”等殊胜的佛教义理,发展了僧肇的“立处即真”、慧文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慧思的“诸法实相”等理论,从而奠定了一宗的哲学思想体系,故称智凯为天台大师,其创立的宗派为天台宗。天台九祖湛然曰:因其是“以《法华》为宗旨,《智论》为  相似文献   

14.
《文殊说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说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相似文献   

15.
在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多件六朝时期撰作的佛教律抄,作出年代从5世纪下半期到6世纪。这些律抄先有题作“三部律抄”的,主要抄撮《十诵律》《摩诃僧祇律》《四分律》三部律典而成,之后又纳入《五分律》和其他翻译的律论,扩充文本内容,发展成《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在僧团中广泛传播。律抄的出现,主要是因为5世纪上半期几部广律的先后传译,为了会通几种分属不同部派的律典。它标志着一种中国式佛教律仪实践的形成,对六朝之后中国佛教戒律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六朝时期的《南岳夫人内传》旧说为范邈所撰,实际上是杨羲造作而托名仙人范邈的一部真传.此传大约于元明之际亡佚,但六朝和唐代的各种道书、类书中保存了不少佚文.通过对佚文的收集和考察发现,《南岳夫人内传》不仅有魏华存事迹的详细记载,包括众真吟唱的歌诗等内容,还附录了《黄庭内景经》、张天师口诀等.  相似文献   

17.
沈海燕 《法音》2008,(8):19-22
天台智者大师诠释《法华经》的目的,旨在将佛陀整个说教看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体系,其判释各种教相即是对一代佛教作体系化的梳理。大师之判教相,即是设立三条判教的标准,以为诸教有关教化方法和内容性质的特征做纲领性的定位。一曰根性融不融,二为化道始终不始终,三是师弟远近不远近。以下分述之。  相似文献   

18.
刘红霞 《管子学刊》2007,(4):114-117
本文根据《曾子》一书的著录和引用情况,考订出《曾子》一书大约在六朝以前亡佚八篇,其余十篇保存在《大戴礼记》篇名中带有"曾子"二字的十篇。自宋至清,出现很多《曾子》书的辑本,本文对这些辑本做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刊发的胡永中《有关王阳明的两个考证》对阳明学研究中的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提出“新说”。其一,以南刻《传习录》刊刻时间在嘉靖五年八月至嘉靖七年十月之间;其二,以王阳明首次提出“致良知”三字的时间在嘉靖三年甲申,并基于此,曲解王阳明《年谱》辛巳“始揭‘致良知’之教”的含义,质疑《年谱》所引“遗书守益”为“来历不明”、为“可疑”。其考证结论既不成立,其推理过程亦问题良多。本文通过驳论,意在澄清相关事实。  相似文献   

20.
《梵网经》菩萨戒在汉传佛教史上影响深远,为之注疏的高僧大德代不乏人。天台智顗《菩萨戒义疏》和华严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是所有注疏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开启了《梵网经》注疏的两个传统。本文将通过对比这两种注疏对《梵网经》相关戒条的解释,详细展现阐释《梵网经》的两种不同思路,展示《梵网经》菩萨戒在汉传佛教中地位确立的重要历程,展现天台、华严两个宗派在戒律思想方面的异同,展现佛教中国化在戒律方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