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理论上实现的转变时,理论界过去把注意力放在他们与前辈理论的对立上,认为他们之前的共产主义理论是空想的,而他们则批判地继承了前辈的共产主义理论,实现了共产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这样说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一认识却忽略了一个中间环节:马克思、恩格斯不是直接从前辈的空想共产主义转向科学共产主义,而是经过了自己的一个“哲学共产主义”阶段,然后再转向科学共产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实现的使共产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有着双重的超越:一方面,超越了前辈的空想共产主义;另一方面,也超…  相似文献   

2.
就文明理论本身来说,国外许多思想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思想。譬如,在西方最早使用“文明”一词的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文明理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卢梭等人的文明理论。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关于文明的理论,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渝吉的文明理论,  相似文献   

3.
王昊  杨志刚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1952-1960
面孔空想性错视, 是指在不存在面孔的物体或抽象图案上看到面孔, 例如在月球表面看到面孔。它受到自下而上信息与自上而下加工的共同影响。近年来, 研究者通过行为实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及脑成像技术对不同的空想性错视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面孔空想性错视的产生取决于刺激是否包含类似面孔结构, 内部面孔模板是否能与当前刺激匹配, 以及有无面孔相关背景。同时也受到个体差异与情绪状态影响。脑成像研究发现, 在发生空想性错视时, 来自额叶区与枕叶视觉区的信息会在FFA进行整合。未来研究可以致力于探索面孔空想性错视中个体差异的行为与神经机制, 以及不同类型的自上而下调节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4.
讨论会于1989年10月7~10日在北京、曲阜两地举行,有中外学者300余人参加。会议主题是孔子儒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历史演变过程。会议收到论文200多篇,涉及范围十分广泛,本文仅就孔子儒学对近现代社会影响的讨论综述如下: 一、孔子的人道原则与中国近代的人道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区别和联系许多学者认为,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相联系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来自西方,但与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孔子的人道原则在思想上亦有继承关系。丁祯彦认为,康有为的《大同书》以进化论为根据,用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主张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乌托邦,虽然终究是空想,但这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共有的观念。后来孙中山也用进化论来解释古代的大同学说,提出“天下为公”,强调要建立三民主义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传到中国以后也有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过程。李大钊把大同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毛主义和空想主义:八篇文章》①一书中,迈斯纳将空想主义描述为卡尔·马克思和毛泽东的思想的重要部分.乌托邦是现代革命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考察毛泽东的空想主义对于理解毛泽东和毛主义十分关键.虽然乌托邦主题最早出现在毛泽东思想中是在1919年,但他的空想主义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表现得最突出.之后对毛派分子来说中国似乎接近于乌托邦的边缘,他们承诺即将打破当前和过去的状态,即将进入未来的理想社会,就像马克思在他的《哥达纲领批判》②中所描述的那样,在那里将不再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人们可以得到全面发展.早在30年代,毛泽东的同龄人——梁漱溟——也认为中国处于乌托邦的关键时刻,即有可能打破历史和创造一个理想社会,它建立在人类基本的、良好的能力基础上.从广义上来看,梁漱溟与毛泽东的许多乌托邦观念是一致的.毫无疑问,毛泽东并不是唯一具有"乌托邦倾向"的人.  相似文献   

6.
要想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找到费希特影响的痕迹,那是无需进行艰苦的研究工作的。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文第一版序言中说:“我们德国的社会主义者却以我们不仅继承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而且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而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7.
混沌是“存在者”和“非存在者”的合一,也是“时间性”本身,不同哲学传统“凿开”混沌的方式是不同的,西方哲学从时间性中开显出了空间性,由此发展出了形而上学传统,而中国具有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开凿”混沌的方式,从而更多地保留了“时间性”,这体现在中国思想对历史的重视,史学发达并承担了哲学的功能等等。叶秀山先生提出的“朝阳”和“落日”的隐喻,指出当面对正午时刻的西方哲学时,才出现了“中国哲学的合法性”这个问题,而在当今西方哲学的落日时刻,中国哲学则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希望,落日也意味着玄思和重生,至暗时刻背后蕴含着未来的曙光。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误区──谈谈在传统问题上对经典作家论述的理解叶蓬,江雪莲十年文革要求打破一切旧传统,几乎把传统当成反动的代名词。这种传统反动论倾向似乎有其理论依据。比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1892年英文版导言中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西宗教观的比较,指出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价值观念、神人观念、“来世”观念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宗教在中西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王权和教权在中西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完全不同,从而解答了为何没有一种宗教在中国取得统治地位的问题,说明了中国哲学和文化虽与西方哲学和文化不同,但同样具有超越性。本文认为,中国文化价值观是以家庭为本位,以“忠”“孝”为核心的人生追求和伦理标准,它主张“天人合一”,总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改造外来宗教,使之为世俗王权服务;由此决定了几大宗教都不可能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而把中国的宗教观硬装入西方的理性模式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墨学与儒学并举,堪称当时的“显学”。但自汉武以后,儒学日尊而墨学却逐渐衰亡。关于其衰亡的原因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即内在的空想性和外在的不容于统治阶级,最终导致了墨学在汉武以后逐渐走向了衰亡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在1980年的中国逻辑史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曾就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进行了讨论。当时大家除对辩证逻辑的性质持有不同意见外,一致承认中国古代有相当丰富的属于(传统)形式逻辑范围的思想和理论,中国逻辑史应当主要是中国形式逻辑思想发展史。因此,大家一致同意以形式逻辑为范围选编一部《中国逻辑史资料选》(五卷本),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编写一部《中国逻辑史》(五卷本)。现在这两大部著作都早已完稿,著作已经出版,资料亦将出齐。这两年来,由于国外有关“非形式逻辑”、“内涵逻辑”、“语义学”新概念、新观点的进一步引入,一些同志在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等解和论点,从而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逻辑史是否应当是中国形式逻辑思想发展史的争论,理其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非形式逻辑史”;(2)“语义学史”或“古汉语语义学史”  相似文献   

12.
阳明心学、石门心学、霞谷心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日本、韩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通过对中国的阳明心学、日本的石门心学、韩国的霞谷心学三种心学的“心”、“性”、“良知”、“俭约”、“生理”哲学范畴及其社会价值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中国、日本、韩国三种不同心学的本质特征,并从中研讨了东亚意识的基本内容即主体意识、人文意识和多元意识等。  相似文献   

13.
逻辑与现实     
没有人指责逻辑、尤其是指责现代符号逻辑缺乏精确性和严格性,但是人们确实有时听说逻辑是非现实的,它不能用于现实,它是空想。在本文中,我们不能而且也不想严格地定义“现实”是什么。为了说明我们对这个术语的理解,让我们说它代表可以产生或者承受物理的、化学的、天文学的、生物的或心理的结果的所有事物的第五  相似文献   

14.
赵盟 《美与时代》2014,(8):73-7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选址和空间布局上,同时也体现在建筑装饰装修审美和民俗民风等方面。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行为和文化渊源,分析湖南传统民居在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思想、装饰艺术式样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民俗传统、体现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装饰审美文化内涵。指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发展”理论讨论会侧记本刊记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发展”理论讨论会暨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第6届年会于1993年1月9日至15日在长春市召开。它是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吉林省社联、吉林省哲学学会等15个单位联合举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近80篇。讨论会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百家争呜的方针,除了围绕主题开展理论研讨外,还组织代表实地考察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吉林化学工业公司。长春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启祥、大庆石化总厂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文奎应邀就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问题作了报告,使与会者受到极大启发。现将会议讨论和论文中提出的观点择要简介如下。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与会同志指出,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现如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生了新的飞跃,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  相似文献   

16.
“格义”是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中国人对佛教的一种理解方法,可分为狭义“格义”与广义“格义”两种。就东晋道安的佛学诠释思想而言,他针对小乘毗昙学多涉及名相概念的“事数”而采取了狭义“格义”的解经方法,对大乘般若学的“性空假有”思想则采用了广义“格义”的诠解方法。道安通过灵活使用两种不同意义的“格义”方法,促进了小乘毗昙学和大乘般若学在中土的广泛流行,特别是他在研究方法上从狭义“格义”转换到广义“格义”,显示了中国僧人在促进印度佛教中国化和建立中国佛学理论上的努力,这为我们当代中国佛教和宗教学研究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天”是一个重要范畴.“天”有不同的含义和伦理意蕴.本文对商西周、先秦儒家道家及《周易》《中庸》和汉唐宋明时期的“天”观念及其伦理意蕴进行了疏理分析,并对其启示意义作出了阐释.  相似文献   

18.
珍惜今天     
一位智者说:“过去、现在和未来其实一个——它们就是今天。”人的岁月不如说人的生命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今天组成的。对每一个今天的荒废其实就是荒废生命。佛教常常言及的“活在当下”,就是让人常常活在今天。在修行上,佛教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就是说:修行不是等着去上殿,等着到禅堂打坐,等着去念经。修行是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进行的工作、生活。只有把握了这个方法,真正能够做到时时觉照、念念自知,我们才不会空过。其实不只是修行,做任何事都应从当下,从今天做起的;等待,永远是一种空想,一种妄想。  相似文献   

19.
<正>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认为,“道”是万物生成的本源和变化的根本,倡导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讨论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园林”在古代文献典籍中往往根据不同性质,被称为“囿”“园囿”“苑囿”等,而“园林”一词是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园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追问,是一个关于哲学到底是什么,以及中国哲学到底是什么的“元问题”。哲学作为对形而上学或者说本体的追问,由于思维态势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对本体”与“自本体”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决定了中西哲学各有其不同的基本特征,即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主客“二分”的,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是“天人合一”取向的;西方哲学借助于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论证,中国哲学则强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主体间性;西方哲学运用定义精确的概念语言,中国哲学则采取含义丰富的“意像语言”。未来中国哲学学术范式的创新,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在融会中西不同哲学范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