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布莱希特早期诗歌《阿普费尔博克或野地百合》取材于一件少年杀害父母的真实事件。诗中借用了诸多《圣经》意象,在用词、句式、语调、叙述策略上带有明显的《圣经》特点。《圣经》元素与本诗弑杀父母的题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美学效果,表达了作者的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首次庆祝圣经主日于1993年7月11日举行,目的在鼓励更多天主教徒拥有自己的圣经,珍惜它并每天阅读,让天主圣言作其指引。新加坡牧民中心主任安日纳·瓦斯(EugeneVaz)神文表示:“圣经主日的主要目的,是为引发人们对阅读《圣经》的兴趣……让天主圣言激发及鼓励他们。”  相似文献   

3.
《牧灵圣经》与大家见面已逾半载,感谢 教友们对它的厚。《牧灵圣经》是一本新的、通 过了天主教教会审核的圣经译著。它的全部 经文与其他的天主教圣经经文相同,所不同 的是《牧灵圣经》拥有大量的关于阅读及理解 圣经背景、词汇、人物和神学的注释及前言。 这些注释将帮助读者以喜悦和虔诚的心情走 近圣经,并能使各位主内的兄弟姊妹有机会 从多重侧面认识天主的奥秘,了解伟大而慷 慨的爱情救赎工程,认识我们的救主和最亲 密的心灵朋友─—耶稣。就经文的翻译方面, 《牧灵圣经》编译小组在翻译圣经经文过程 中,尝试了有利于当代读者…  相似文献   

4.
<正>提起富善牧师,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多,可是他全程参与并最终主持翻译的白话文圣经——《官话和合本》,读过的人就不计其数了。1919年,《官话和合本》圣经正式出版。圣灵借这部圣经,引导许多人信主得到救恩,结出美好善果,同时也推动了白话文运动,影响深远。今年是《和合本》圣经出版100周年,在此纪念为翻译《和合本》圣经而付出艰辛努力的"《和合本》  相似文献   

5.
包兆会 《天风》2017,(7):54-55
他是明末耶稣会汉籍中的重要作者,是中国外国文学翻译的先驱者,先后与金尼阁、艾儒略合作翻译中文本伊索寓言《况义》(1625年)、中译第一首“英”诗《圣梦歌》(1637年)。他是福建儒学世家子弟,长期担任中下级官员、地方长官。他也是晚明中国比较重要的天主教徒,是福建地区最重要的开教者之一。在他的推动下,福建成了当时天主教传教的又一中心。他就是张赓。  相似文献   

6.
母子圣经情     
正我的第一本圣经是母亲送给我的。母亲没有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但是她能读圣经。她的圣经是一本繁体的《和合本》新约附《诗篇》。母亲爱圣经的心,从她认真的、画在圣经中的红笔记号就可以看出来。一直到八十多岁回归天家,母亲一生记了很多圣经金句,也常用圣经的话语劝勉我们。母亲自幼失去父母,在困苦的日子里,她和相依为命的姐姐认识了主耶稣。父母离开她,耶和华收留了她。风雨沧桑,母亲经历了  相似文献   

7.
举世闻名的圣女小德兰升天快一个世纪了。她从小所受培育是与她的父母德表的熏陶和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她的家庭教育对当今一些家庭为人父母者是珍贵的借鉴。笔者从《灵心小史》中节引有关条句以飨读者。 一、公教信仰的传递 小德兰的父母(路易夫妇)是十分虔诚热心的教友。马相伯老先生在《灵心小史》的导言中写道:“他俩每晨双双跪在祭台之前恭与弥撒、恭领圣体,圣教大小斋期五不恪守。罢工之日不但谨慎遵行,凡早晚功课从不敢缺。所谓休息,即诵阅《圣经》圣  相似文献   

8.
年近八旬的陈万光教友,是四川宜宾教区叙永堂口的传教能手,自1983年恢复宗教活动以来,经他传的教友有数百人。他是一位林场退休工人,传教全靠他的懿言善表和他爱人如己的实际行动。多年来,他省吃俭用,用自己的钱为望教者和教友们买《圣经》、《要理问答》、《进...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在华传播是从传教士来华和《圣经》翻译开始的。最早一部完整中文《圣经》则是由在印度传教、终生未来过中国的英国浸礼会传教士马士曼完成并在印度出版。他同时也开启了浸礼会圣经汉译本的先河,19世纪之后的三种浸礼会圣经汉译本都是在修订马士曼译本的基础上形成。其中仅有《新约》的胡德迈译本、高德译本在宁波印刷出版,怜为仁译本是唯一在中国本土出版的浸礼会圣经全译本。上述四种浸礼会《圣经》译本均是深文理,与当时《圣经》中译的整体倾势相同。  相似文献   

10.
就在赫伯特·齐佩尔的《达豪之歌》在各集中营不胫而走的时候,铁丝网内的囚徒们还通过别的一种音乐在绝望中找到了一线生机,找到一种精神上的信靠。这就是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在集中营中创作的《时间终结四重奏》(一译《世界末日四重奏》)。 这个普罗旺斯的女诗人和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的后人在遭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毅然应征入伍。不久他就被德军俘虏,被囚禁在西里西亚集中营。读过有关纳粹集中营回忆录的人不难设想囚徒们恶劣的生存环境,包括物质上与精神上的。 梅西安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在入狱前,他的创作冲动大都来自天主教的信仰和…  相似文献   

11.
在帝国主义、反动阶级利用天主教散布的一系列反动谬论中,“天下教徒是一家”这个反动观点,对教徒群众的危害,可谓最大了。为了使天主教徒种下“天下教徒是一家”的毒根,他们把这个谬论定为“教义”,向教徒反复灌输。在天主教徒过去经常念育的《要理问答》中就曾经这样写着:“普天下奉教人,共成一会,犹如一身。”人们知道这句话的通俗说法,就是“天下教徒是一家”。具体地讲,就是只要信天主教,不管他是帝国主义分子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受压迫的人民,就成了一家;只要信天主教,不管他是地主、资本家或是农民、工人群众就成了一家。  相似文献   

12.
唐科 《宗教学研究》2017,(3):193-199
18世纪初,英国神学家约瑟夫·巴特勒在反击自然神论者对《圣经》启示的质疑时,指出如果把自然神论者质疑《圣经》的方式用到对自然宗教的考察中,会发现自然宗教同样是令人怀疑的.因此,应当把《圣经》和自然界一起作为上帝的作品加以维护.一个世纪后,约翰·纽曼借用了巴特勒的论证方法,他在捍卫基督教传统时,指出如果把新教神学质疑基督教传统的方式引入对《圣经》的考察,就会发现《圣经》同样是可疑的,因此应当把传统和《圣经》都视为基督教权威的来源.巴特勒和纽曼不但在论证路径上极为相似,其后果也相似.二者的本意都是维护基督教信仰,但其结果却是,二者都被怀疑主义者所利用,成为他们攻击基督教的武器.这种耐人寻味的重演体现了近代基督教演变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圣经》是一部基督教经典,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即使不信仰基督教的中国文化人,也应该认真阅读。西方学界不但把《圣经》和耶稣作为信仰的对象,而且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大体与人文主义发展是平行的,成绩斐然。因此,在学者阅读《圣经》的时候,最好能同时看看西方学界对于《圣经》和耶稣其人的研究成果。由此至少可以看到,《圣经》的形成与神学家的解释不同,历史上的耶稣与《圣经》里的耶稣不同,历史上的基督教也与传教布道中的基督教不同。真、善、美是基督教赞扬的美德,在信仰之前,首先搞清楚信仰对象的真实性,也符合基督精神。《圣经》有多种读法,耶稣也有多种精神。从什么角度,吸取些什么,这是关键。在中外的一些伟人中,不少是基督徒或称扬基督教者;中国的知名文学家中,也有一些是受到基督教熏陶和影响的,耶稣的人格和他的牺牲精神,也往往对革命者起激励作用。但他们对基督和《圣经》的理解,可以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不用说非基督人士了,即使信仰同一部《圣经》和同一个耶稣的基督教内部,理解也往往大相径庭,经过痛苦———包括流血的分裂而现在并存的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就是大相径庭的历史见证;至于当前的新教,究竟有多少教派,恐怕谁也数不清。《读书》杂志所刊《宽容及爱》,就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0,(3):49-51
马革顺教授其名,也许并不为国内公众所熟悉,但其人,却是中国合唱界泰斗级人物(尽管他自己并不喜欢这一说法)。他所写的《合唱学》被誉为合唱指挥界的“圣经”;他所作的《受膏者》是中国近现代,以至当代最好的基督教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5.
我们基督徒很关心人们信不信上帝和基督。如果对方信上帝和基督,我们就认他或她为“自己人”,否则他或她就不是“自己人”。至于一个人信的是怎样一位上帝,怎样一位基督,我们就不大问了。 但是只要我们细读《圣经》,我们就知道,《圣经》里有很多经文要帮助我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上帝观  相似文献   

16.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认为亚当和夏娃(伊斯兰教中称阿丹、好娃)是人类的始祖,地球上的第一对夫妇。《古兰经》和《圣经》关于人之初的描述有共同之处,也有诸多不同。《圣经》中的人之初《旧约圣经》的《创世记》中有两处关于人之初的描写《,新约圣经》的《罗马书》和《哥林多前书》中在解释基督对人类的救赎时也提到亚当。第一处描写:神决“定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让他“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活物”。神赐福于人并要“他生养众多”。神欣赏他的造物,造人之前,每造好一物,都为其取名,而且“神看着是好的”。第…  相似文献   

17.
德维特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重要的圣经学家。本文通过探讨德维特的思想来源,及其对《旧约》与《新约》的诠释,呈现德维特的圣经诠释方法,以及他对圣经诠释史做出的贡献。德维特的圣经学术,促使作为一门学科的圣经研究在德国产生,并对威尔豪森、古克尔等历史批判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梵天王与上帝有类似处,他自视为众生父母。原罪的涵义有四点,其中两点,引出深层疑问。佛教真正的原罪是无明,是“我执”凸显,这是众生轮回的原因。《圣经》对原罪未予解释而致悖理之疑;佛教不谈无明开端而详述无明缘由。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艺术作品中不难发现许多是以《圣经》中的故事为题材的。翻开西方的艺术史,不难发现圣经题材始终贯穿于西方艺术史。那么西方的艺术家为什么热衷于以圣经故事为题材?首先,《圣经》故事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素材,而且《圣经》本身的内容也有激发创作灵感的因素。艺术是以感性表象形态出现的生活的折射、历史的反思、思想的火花、情感的表现。《圣经》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它不仅具有生动的故事,而且有对具体人物的直观领悟的感性形式。就整部《圣经》而言,也明显地具有文学价值,已被人们公认也是一种文学经典。犹太《圣经》(即…  相似文献   

20.
文摘     
《圣经》与中国文化李向平在《天风》2004年第10期撰写文章,认为在中西文明的交流当中,《圣经》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近现代中国文学领域,《圣经》的翻译和流传对“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发展变化至今,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体系,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圣经》的汉译及其汉语基督教的形成历程,实际上就是凝结了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是我他之间的沟通、协调,彼此吸收、双方融合的过程。基督教灵性启示的传递,同时亦可以从中国文化精神中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