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定位是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讨论中, 无论是对“主客体二分”的质疑、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 还是对代际、代内公平的解读, 都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价值关系的理解, 以一定的价值定位和选择为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反思既使价值重释成为必要, 也为重新理解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空间。本文对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分析, 旨在澄清一些基本理念, 合理地确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亦在于拓展价值研究的视野, 开启价值研究的新路向。一、可持续发展与价值的重释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伦理学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伦理学是对环境伦理学批判继承的产物。它在继承环境伦理学既把人与人的关系又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伦理学的视野、强调尊重大自然这个生态系统的客观价值的同时,着力克服环境伦理学所蕴涵的人类无所作为的思想。我们要立足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只有在认识改造世界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及自身的基本手段等思想为指导,研究如何从伦理学的角度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构建可持续发展伦理学的奠基性工作。一人的价值与…  相似文献   

3.
坚持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们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它不仅引起政治家的重视,也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我刊在“传统与现代”栏目中,曾发表过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得到了读者的好评.今专设这一栏目,希望得到更多作者和读者的关心与支持.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涵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物质过程,是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体.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大课题,它涉及到文化与哲学、政治与经济、教育与科技、环境生态、伦理道德、规章制度、以及如何站在全球的高度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等各个方面.根据我刊的性质和特点,我们侧重从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去探讨.比如,中国传统哲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国哲学关于自然、杜会、人三者和谐以及如何处理三者和谐的思想和论述,可否经过现代诠释(或转化)而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呢?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探寻可持续发展之道?等等.欢迎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4.
发展伦理学的人学蕴涵--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一种伦理发展观 ,生态中心主义是排斥人和否定人的 ,是对人的消解。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 ,有其深刻的人学依据。但泛泛地谈可持续发展有可能“失落人”,并导致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混乱。发展伦理学的人学实质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鲜明地提出“人的可持续发展”观 ,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超越和提升 ,意味着发展伦理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同时还要坚持生态善美、整体和谐、合理消费、可持续发展和义利统一的环境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6.
论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德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和方面。道德领域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视域。没有道德的介入 ,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不完整的 ,也是难以为继的。本文围绕道德人、道德观、道德律和道德力等方面的研究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道德建设与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 ,探讨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在道德领域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揭示了重视和加强道德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说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当代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新进展,追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学说中的闪光点,阐述整体性与相互储存关系在中华文化中的脉络,以期发扬光大,奉献于世人.行文概述"天人合一"的内涵,天与人相互关系,对当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树立和构建整体观念、生态伦理学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界协调关系等.从文化价值视角立论,倡导古为今用的人文伦理道德精神,人与自然整体合谐境界.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它不仅涉及环境和自然的问题,更与人文因素或人文精神相关联。儒家富有人文精神,其对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思考,是在“仁”与“诚”的基础上,追求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但它以过分强调道德因素而易走上泛道德主义。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 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剖析: 承认并尊重环境、资源的价值,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 坚持公平原则, 确立人类长期发展的责任与义务, 并指出,提高人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继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通过《21世纪议程》后,1994年3月我国政府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宣布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对世界的承诺。如今,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已取得了共识。然而,这并不表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有真正一致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环境危机的实质,然后采取正确的措施,解决我国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一、环境危机的实质是工业文明的危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然而人一脱离自然界,就以自然界的异己的力量与自然对立。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资…  相似文献   

11.
徐素华先生文章把我提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他所说的“党的指导思想形态”,“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他所说的“学术研究形态”,这不符合我的本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确实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中国实践中学习、运用,在总结实践经验、发扬中国优秀哲学文化、升华人民群众智慧的基础上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现代形态。它既是一个创新的哲学理论体系,又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阴阳五行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是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结晶,对于秦汉及其以后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成为封建统治者建立政权的历史哲学。与西方文明的发展路径相比有所不同的是,阴阳五行说所体现出的关联思维方式,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古人对于天人之际这一问题加以思考所得出的结论。这一学说在《内经》医学哲学的思想框架中被采纳,并在现实的医学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从而将精神与身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seeks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progress in philosophy. It treats progress as a kind of development. But not every development is a progress. When we talk about progress, what really matters i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some cases it is relatively easy to reach agreement about this direction. But not in the case of philosophy, if we abstract it from the obvious and the trivial, like the number of books on philosophy. As a result,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there cannot be progress in philosophy. Instead we see a continual multiplication of interpretations.  相似文献   

14.
<易传>通过吸取道家的天道观、承袭儒家的伦理观,利用阴阳家的阴阳学说,建构了兼具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的天人合一哲学,完成了该哲学的世俗化历程.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角度探讨了该哲学的基本理论,指出,<易传>天人合一哲学的基本精神是道德伦理哲学.它对中国封建法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文化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philosophy of culture is not a special branch of philosophy about concrete cultural phenomena, but a kind of philosophical paradigm in researching the mechanism of social history. It accepts the ideas of the law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ut holds a negative attitude to the abstract conception of history which focuses on the economic necessities and ignores the plurali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philosophy of culture maintains that the laws of human history must be found in human practical activ...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 ,它在传统伦理思想中表现为天人合德。这一命题规定了传统道德的本体、道德价值的本原以及人的道德本性 ,是传统伦理思想最核心的理念和最根本的特征。它固然存在许多理论上的缺失 ,但又极富思辨性 ,对伦理学上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提供了自己的解答。这对于我们今天探究这些问题 ,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赫 《心理学探新》2009,29(6):16-22
"生命需要心理学理论与生命教育方法"是研究者开展了为期五年的生命发展研究后获得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五年中,研究者以0~6岁正常学前儿童为对象,对其实行生命发展教育,获取了大量的生命发展事实,证明了:1)人类生命具有人人可遵循的生长发展规律——"需要"的生长发展规律;2)"需要"的生物性基础的早期建构是"需要"生长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心理需要的低级阶段——"安全需要"之前还存在一个生命的原始需要——以"新奇、探索、操作"为对象的"需要",其贯穿在0~6岁的儿童早期生命阶段;4)0~6岁时期,"儿童需要"不是恒定的、稳定的、成熟的心理机能,而是处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强度的提升是0~6岁时期以"需要"为核心的心理整体建构的鲜为人知的生命法则;5)0~6岁时期"需要"的良好建构,使"需要"水平达到推动生命走向"需要"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需要"的强度;6)"需要层次"与生命质量存在着内在关联;7)儿童"原始需要"满足的方法为:在儿童"原始需要"机能强度与寓含"新奇、探索、操作"属性的"原始需要"对象即外部刺激之间建立起犹如昆虫与花类般默契的真正联系。  相似文献   

18.
赵建永 《周易研究》2004,4(2):42-50
儒道释对<周易·复卦>的特殊关注,集中在用复卦初爻"一阳来复"表征的"天地之心"上.复见天地之心即复人之本心的认知模式,鲜明体现了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特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调.从对复卦不断翻新的诠解中,可以看出儒道释三教由差异到会通的过程.儒道释异中之同在都用复的方法论;但各自所推崇的本体内容却有层次上的差异:儒家是复性;道家是复命;佛家是复其真如本源心,此为同之异.  相似文献   

19.
动机归因理论在成人学习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进程的推进,成人学习者的继续学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学习障碍,成人学习者在遇到学习困难时的归因倾向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本文以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为基础,将着重阐述成人学习动机特点、成人学习动机归因中的现状及问题,并从成人教育者出发提出促进成人学习者恰当归因的建议,从而促进他们学习动机的增强。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学及史学方法,从精气学说、“无为”思想和辩证思维等方面,探讨黄老思想对中医气一元论、摄生思想、整体观及辨证思想形成的影响。认为黄老哲学使零散的中医学理论系统化、规范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