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传统的"侬垌节"是祭祀天神,期盼上苍来年赐福,寻求风调雨顺及感恩之意。在广西大新揽圩将"侬垌节"俗称"二月二游神""歌圩",这天人们将以歌会友,歌声传达对生活的向往。而这种"游神"不仅仅是简单的祭祀神灵的活动,同时也是联络临近乡社情谊的一种社交活动。本文将从侬垌节风俗、揽隆结义、游神活动、三圣庙信仰等方面来阐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秦汉以后的祭祀活动分别在宫廷、官府、民间3个层次上进行。民间祭祀活动一般由"社"、"会"组织实施。本文探讨民间群体性、公共性祭祀活动,对民间祭祀组织"社""会"进行考察梳理。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七夕",是与日本农耕文化同时开始的,最初是为祈祷秋天的丰收而祭祀田神的一种活动.奈良时代,中国的"七夕"传入日本,被日本的"七夕"信仰所吸纳、复合,从而形成日本的七夕节.日本的"七夕"活动是日本固有信仰与外来仪式结合的产物,每个地区都各具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七夕"供品更具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4.
甘肃临夏和政牙塘社火"牛犊爷",是当地民众在民族交界地带举行的一种原生民俗仪式活动。据传始于元末明初,流传至今。"牛犊爷"在祭祀、舞蹈、音乐、民间信仰、工艺美术和口传文学等方面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田野调查所获资料,展现并分析仪式过程中演员服饰、祭祀食物、"玩老鞑子"舞蹈及吟唱歌词折射出的民间信仰,对于重新认识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交界地区民俗活动,再现"层累的"集体文化记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祭祀文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参加了多种祭祀礼仪活动。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实践说明,对于传统的祭祀礼仪文化可以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摆手活动祭祀神祗有一个不断整合演变的过程。其脉络是:最初是祭祀树神;第二阶段祭祀虎神;第三阶段祭祀八部大神;第四阶段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土司统治时期祭土司王,与此同时也祭祀土家族认同的文化英雄。  相似文献   

7.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以广东新兴县梭榔七乡六祖轮斋习俗为例,探讨习俗仪式背后的信仰共同体的形塑与村庄联结过程。民间社会以禅宗六祖慧能作为信奉对象,形成特定的祭祀活动与供奉规则,构成相对独立的祭祀范围。随着六祖信仰的传播,不断有村庄借助历史记忆建构人神之间的契约关系,合法加入供奉慧能的轮斋圈。为了满足民间祭祀需要,出现了"坐坛"与"巡游"的神像分工,并延展出相应的内外祭祀圈层。轮斋圈层的建立联结了不同的村寨人群,促成新的地域共同体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蚂■节是早期壮族先民基于"万物有灵"观念,通过对蚂■的祭祀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美满的精神寄托的完全体现。其神话传说与仪式过程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内容,潜藏着神圣与世俗的文化特质。世俗的"蚂■舞会"通过对圣俗时空的解构与重建实现了"由俗返圣的历史性复现";神圣的"蚂■祭仪"通过对圣俗二元的对立与消解实现了"由圣返俗的时代性回归"。从圣俗观念入手着力探索壮族先民对蚂■节神话仪式的理解与表达,实现对蚂■文化内在特质的现代化阐释,对蚂■节的传承以及壮民族族群文化认同感的增强,都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庐陵纸扎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它是"灵魂不灭"和"万物皆有灵"观念下的祭祀产物,是百姓祈吉祥、求富贵、驱邪避凶和满足祭祀信仰心理以及内在精神需要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祭祀纸扎虽然夹杂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它仍是民众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一面,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祭祀纸扎已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王峰  路航 《中国宗教》2022,(1):76-77
庙会起源于古代的宗庙祭祀制度。宗教文化是庙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包含"祭神""祈福"活动。随着历史发展,庙会活动逐渐融入世俗元素,成为人们世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庙会,需要得到积极地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朝廷赐额封号、祀典等级、祭祀规格三方面分别论述了妈祖在宋至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发展历程。妈祖于北宋宣和五年已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并进入部分地方祀典,在元、明、清三代更类属朝廷祀典群祀类。这其中,明代在永乐五年后、清代在嘉庆二十二年后均在都城建有国家性质妈祖庙宇,由中央朝廷直接举行岁时祭祀活动;历代中元代由皇帝遣使到漕运重地的祭祀活动的规格最高,甚至以高于岳渎之标准,而其他时期的朝廷祭祀活动大都以少牢祭。作为一民间神祇,妈祖在宋、元、明、清各朝国家祭祀体系中享有殊荣。  相似文献   

12.
正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证道是教会生活重要的内容之一。传讲纯正的道,也是教会的主要标志之一。将证道说成"分粮",是个很好的比喻。依个人之见,教会证道要注重按时分粮,而其"时"在于考虑到时节、时期、时代。按时节分粮这里的"时节"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教会节期;二是我国传统节期。可能人们都喜欢过节,  相似文献   

13.
对天、地、日、月等八种自然物的祭祀活动在太公封齐之前即已在齐地分散存在。随着原本相互独立的八种祭祀活动在战国后期被整合入同一个祭祀体系之中,八神祭祀开始以整体面貌出现,并实现了由东夷祭祀之俗向齐国祭祀之礼的地位跃升。由于八神祭祀与关中雍地诸畤祭祀分属不同的宗教祭祀系统,所以在后者成为国家最高郊祀礼的秦代及西汉初年,八神祭祀复由齐国祭祀之礼蜕变为统一帝国内部的地方之俗。在西汉武帝朝变更秦制、更立汉制的时代背景下,八神祭祀所具有的崇拜自然神祇、重视“神圣空间”等祭祀理念,藉由齐地方士传入关中,并通过与国家祭祀之“礼”的深层次互动与交融,直接促成了武帝朝汉家郊祀体系的重构。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墨西哥和危地马拉所有民族中都存在一种作为运动和宗教祭祀的橡胶球赛。这种球赛的祭祀功能在古典时期的玛雅人以及他们在墨西哥湾的近邻中十分重要。本论文对比论述古典时期的玛雅和韦拉克鲁斯地区的一些很可能与球赛相关的宗教活动。论述的重点是跟球赛相关的一种雕刻器物——"轭"——它在两个文化区域的共同点、它作为重要身份地位的标记和它的宗教形象的来源。论文还讨论两个不同文化区域在轭"的材料选用以及宗教形象方面的一些重要的区别,以明确各自文化是如何把球赛当作一项最基本的宗教祭祀来实施的。  相似文献   

15.
腾冲神马     
神马,是中国民间进行祈福、禳灾、祭祀等活动时,用来焚烧的各种雕版印刷品的总称。它是用木板印或手工绘制而成,所以又是我国文化艺术范畴内的一个民间版画品种。腾冲神马,也称纸马(大理地区称"甲马",在腾冲"甲马"仅是"神马"群中的一个品种),  相似文献   

16.
"武则天嵩山投龙金简"与"唐玄宗南岳投龙铜简"的出现,使得道教投龙仪式的研究,有了可以凭据的实物材料。对比二投龙简简文,可以发现:"唐玄宗南岳投龙铜简"刻意要标明君主的"本命年"(生年)和"降诞日"(生日)。此点恰符合P.2354号写本《大唐开元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的规定。生日、生年作为君主身上的附属因素,在以往的时代并不重要。但是,在开天之际的历史进程中,君主的生年、生日所引起的国家祭祀乃至社会风俗的变动,引人注目。不仅道教投龙简需书名君主本命、降诞日,甚至"寿星祭祀升祠""华山封禅""千秋节成立"也都与本命、降诞密切相关。宗教的组织形式与仪式体验,是这些礼仪变动的灵感来源。这些仪式使得帝王身上的所有因素,包括相貌、尊号、出生年月日、世系等,都像宗教偶像一般,带有"圣神化"的特征。通过这些细微的考察,似乎可以看到在七八世纪时期,"皇帝—臣民"的帝国秩序构造,不断地吸收"宗教偶像—信众"的支配方法。这也是研究七八世纪前后皇权强化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仪式崇拜与文化传播--古代书院祭祀的社会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书院研究注重于其教学、藏书功能方面,而对于祭祀活动及其社会意义,缺乏必要的关照。书院并非单纯的教学组织,应该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社会组织。书院祭祀仪式中的符号崇拜和符号消费,展现了书院在传播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书院祭祀所体现的文化载体功能,表明了它作为社会组织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8.
<正>"道通天地继往开来",是2010年第十届香港道教节的主题。"道通天地"者,所强调的是,"道"贯通于天地之间。而"继往开来",是自勉要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更灿烂的未来。香港道教联合会举办第十届道教节的目的,就是希望做到继往开来,将贯通于天地之间的"道",进一步在社会上弘扬。自2001年起,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香港道教联合会均公开举办道教节庆祝活动,以纪念太上道祖诞辰,并与市民同乐,更透过各项公开活动,努力宣扬道教义理文化,希望以中华传统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9.
<正>一、礼仪文化的渊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社会,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通常用一些象征性的动作表示友好。后来这些动作变成习惯,并且被用来维护秩序。西周时期出现的礼仪主要有感恩、酒礼、祭祀等,只有统治阶级才有权力使用礼仪。西周的统治者对酒礼和祭祀有着十分严格且详细的规定。西周的感恩、酒礼和祭祀活动是统治者巩固政权的必要手段。他们祭祀目的主要是感恩祖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从祭祀的组织形式、时间、地点、具体程序对明教之神林瞪的祭祀活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